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垄断背景下的国家金融安全思考
摘 要: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一直垄断国际信用评级市场,对从国家到企业等所有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都有约束,提着“评级大印”畅行于全球金融市场,三大评级机构的一个简单评级声明可以扰乱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为了保障我国的金融安全,我国必须建立自己的国际化评级机构,在全球金融市场拥有中国的话语权;同时因我国对评级管理的忽视,三大评级机构已经逐步渗透并控制了本土的评级机构,这成为金融安全的一大隐患;我国必须将构建本土独立的国际化评级机构上升到国家战略,不仅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需要,也能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健康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
一、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垄断背景
1.信用评级和三大机构的发展历史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健康运行的基石,在现代金融市场中扮演至关重要的作用。信用评级也称为资信评级,是对被评级的对象履行合同或者承诺能力和意愿的评估,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环节,信用评级的过程也是维持市场经济秩序、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过程。信用评级制度作为现代金融市场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具备公共产品的性质,并广泛应用于包括证券市场、信贷市场、商业贸易在内的市场经济领域。信用评级机构扮演市场交易中独立的第三方,其活动已经被视为资本市场经济活动的基石。一方面信用评级可以降低市场行为主体的交易成本,有效的促进市场交易。市场中的交易双方,尤其是买方或投资方可以通过简单、明了的信用等级符号了解卖方的整体信用状况信息,可以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以及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最终降低社会运行的经济成本,有效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率;另一方面,信用评级可以通过评级信号引导市场中的买卖行为,最终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信用级别高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多投资者的青睐,引来更多的社会资金,可以较低的成本筹集资金,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提及信用评级机构,不得不讨论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即美国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国际,评级机构已经在国际金融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三家“百年老店”经历过无数市场风雨洗礼后,如今已经可以左右一个企业的发展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
标准普尔:成立于1860年。如今,标准普尔在全球1 9个国家的员工已经超过5000人,业务包括信用评级 分析研究和投资咨询等。
穆迪公司:由约翰-穆迪于1900年创立。目前穆迪业务覆盖企业最多的评级机构,在全球有800名分析专家和1700多名助理分析员,在17个国家设有机构。
惠誉国际:创始人约翰·惠誉在1 91 3年创办公司。现在惠誉国际在全球设有40多个分支机构,并拥有1000多名分析师,广泛开展金融企业、国家、地方政府和结构融资评级等服务。
三家公司的业务与评级标准基本相似,以标准普尔为例.其长期债券信用共设10个等级 分别为AAA、AA、A、BBB、BB、B、CCC、CC、C和D。但由于自身发展历史和专业背景的差异,三家评级机构在业务(机构融资、企业评级、金融机构)上各有侧重。
2.三大评级机构垄断国际评级话语权
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国际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作为百年企业,在资本市场发展中自然形成了市场垄断地位。国际信用评级话语权被三大评级机构垄断,短期内难以改变。
一是三家评级机构历史长,积累了市场认可度。评级机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信誉积累才能得到市场认可,三大机构都有近一百年的历史,长期的评级服务使他们得到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认可。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报告,在世界上所有参加信用评级的银行和公司中,三大机构涵盖了大部分的银行和公司。如果三大机构不是因为自身的信誉问题导致自毁长城,其市场垄断地位在一定时间内不会改变。
二是国际评级机构成长于发达的资本市场,建立的评级体系已成为全球行业标准。国际评级机构的成长与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密切相关,评级资本市场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市场规则的一部分。美国作为当今发行人和投资者聚集和关注的市场,所有发行人和投资者为了进入这一市场,必须接受市场规则,就必须采用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先天优势帮助三大评级机构获得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评级体系被投资者所广泛接受,逐渐成为行业标准。
三是国际评级机构的市场竞争地位短期内无法挑战。三大评级机构相对于其他的评级机构具有非常明显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短时间无法超越。信用评级机制已经成为资本市场运行的基石,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在评级市场的权威短期无挑战者。虽然在以往金融危机中,国际评级机构的公正性屡遭质疑,但因没有更好的替代者而依然被广泛使用。
3.三大评级机构影响国际金融秩序
三大评级机构通过垄断国际评级的话语权,垄断国际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对国际金融市场有重大影响力,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一句话非常形象“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公司。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凭借信用降级来毁灭一个国家,有的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三大评级机构的一个业务声明可能引发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震荡,也可能因此引发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信用评级是债券发行价格的风向标,信用评级决定了债券的定价。评级机构通过影响信用评级,影响债券的定价,如果评级机构调低一个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则意味着一个的资本市场遭受巨大打击,所以三大评级机构有时候被视为是危机推手。
案例1、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呼风唤雨。由此恶化了地区的金融局势。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地区的金融局势已经开始恶化,然而三大评级机构一直保持沉默,并没有出具任何前瞻性警告信息;危机爆发时,三大评级机构又过于激烈的降低受影响地区的信用评级,加剧了市场恐慌。1997年12月韩国的全面金融危机起因就是穆迪将韩国外汇评级从急速调降多个等级,导致韩元对美元汇率暴跌,引起韩国金融市场动荡和企业倒闭潮,该行为也曾经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评。同样是1997年底,标准普尔宣布下调泰国主权信用评级,同时预期为负面展望。泰铢汇率当天应声下跌超过4%。菲律宾比索和马来西亚货币也受到影响而快速贬值。
案例2,希腊危机中牵动欧盟神经。历史似乎总是在重演。标准普尔在2010年4月27将希腊长期主权信用评级降为“垃圾级”,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希腊股市大挫,欧洲其他股市也因受到拖累而下挫。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导致全球股市市值大幅蒸发。
在以上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中,美国的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主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扰乱了金融次序,而非具有远见的发挥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
二、对中国金融主权的影响
信用评级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本市场中关键交易主体的综合信息,以相对独立公正的方式发布出来,形成金融产品的定价趋势,引导资金流向,间接配置市场资源。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由证券市场、信贷市场、外汇市场构成,信用评级通过作用于国家金融体系中价格的形成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产生影响。因此,信用评级通过影响国家金融体系的各类主体如银行、证券等和体系运行的机制而影响到国家的金融安全。从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在历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就不难看出信用评级对金融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丧失金融主权独立性的危害。国际评级机构对我国金融主权的影响主要在于:1、利用我国没有国际评级话语权而压低我国金融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定价;2、通过间接控制我国国内评级机构而影响我国国内的金融秩序。
三、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对策思考
经历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后,人们开始思考美国控制的评级体系中存在双重标准,独立性和公正性遭受普遍质疑。正是因为对国际评级机构的质疑和对本国金融安全的考虑,世界各国已经开始加强了评级监管,并制定更为严厉的监管法规,并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培育本土的评级机构,依赖本土机构建设本国信用体系,随着本土评级机构的国际化发展而逐渐争取本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并且控制外资对本土机构的参股。我国也应该立足实际,培育和发展本土评级机构,确保国内市场的定价主导权和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同时控制外资机构对我国评级机构的渗透。
1.培育本土信用评级机构,确保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
世界各国从历次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着手培植本土的信用评级评级机构。信用评级已经被各国所重视,并上升到国家金融安全和国家战略层面。各国已经意识到信用评级的自主权和话语权关系到本国的金融主权,正通过培育本土评级机构来抵制国际评级机构的垄断和霸权,降低现行国际评级体系的不公正性。我国也可以借助这一潮流,积极介入国际信用评级规则制定,为我国在国际信用评级中占据一席之地。
借助证券市场国际板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基于国内资本市场,培育本土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的基础是资本市场,一方面借助于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做强本土评级机构。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如马来西亚或韩国)的有效政策,为本土评级机构提供政策支持,为其强化在国内资本市场中地位提供保护期或保护措施,使得本土评级机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壮大。二是利用国际板和人民币国际化提供的发展机遇,提升本土评级机构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和认知度。将本土评级机构的评级报告作为申请国际板上市的强制性条件,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将本土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作为海外投资者的投资参考标准推广。三是不断完善市场的支持环境,为本土评级机构的发展提供支撑。
信用评级事关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发展,政府应将培育本土信用评级机构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制定本土评级机构发展的相应规划,实现本土评级机构在国内评级业务的主导权,争取国际评级的话语权。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我国评级机构在信用评级中的声音和影响力,将会使人民币丧失市场定价权。我国评级机构在国际评级中争取话语权是保护我国国家金融安全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应该协助我国评级机构有机会有能力参与国际金融活动,争取应有的金融事务话语权。
2.约束外资对本土评级机构的控制权
资本市场的运行建立在信用基础上,信用评级业因为直接作用于资本市场的基石,直接决定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当今的发达国家都谨慎使用外资评级机构,将本国资本市场的评级工作交由本国评级机构,严格控制外资评级机构进入本国评级行业的参股比例。
根据我国国情,我国的信用评级业需(1) 参照国际经验,实行严格的市场准人认可制度,明确外资参股比例和进入业务领域的限制,推动本土评级机构提高自身实力,扶持国内评级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就多次撰文呼吁将外资机构持股中资信用评级机构的最高比例限制在25%以内,而且不能直接或间接控制合资企业的经营权。限制评级机构对其利益相关方包括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等评级行为,保证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合理约束我国评级机构之间的兼并活动,减少评级机构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以免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受到股东的左右而失去独立性。(2)确保关键信息安全,凡涉及外资的信用评级机构,如果涉及为境外机构提供情报,一旦查实,立即终止其开展评级业务的权利。(3) 谨慎使用国际评级数据,国际市场评级话语权关系到主权信用和融资成本高低,国内评级机构近期内不可能动摇三大评级机构的垄断地位,对此要清醒认识。一方面客观看待国际评级机构评级结果,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当前仍是国际资本市场运行的基础。但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意见,需要在经过分析后谨慎使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双评级机制保证评级的公正性。对于我国企业的任何评级需求和评级业务,如外资评级机构涉足,必须同时指定一家本土的评级机构出具评级报告,以减少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遭遇不公正待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