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由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报告而浅谈生态经济建设

摘 要:对我国突显的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矛盾的现状进行概述,思考得出符合生态经济要求的工农业生产作业的可行方式。并从利用经济手段调整生态结构提出科学合理措施。最后对生态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前景进行感悟展望。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经济,建设


胡锦涛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诚然,经济与生态冲突的迹象比比皆是: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牧场退化,物种灭绝,资源紧缺……无不标志着经济与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日益紧张。如果经济与生态不能相互协调,势必两败俱伤。之前经济的发展以能源的耗竭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又负反馈制约经济的发展。恶性的循环最终也导致了经济的衰退,生态的恶化。必须全面调整经济,使之与生态系统密切匹配。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只有经济与生态之间建立稳定和谐的关系,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的保障。
1 生态系统与经济矛盾的现状
1.1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我国人均耕地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0%,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全国耕地面积日益减少,1996到2006年,全国平均每年减少耕地1230万亩,自国家大力进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以来,每年净减少耕地也有500万亩之多。人均耕地面积已下降至0.8亩,耕地质量亦持续下降。
1.2水资源短缺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23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水体污染严重,旱涝灾害频繁,水资源浪费惊人。致使全国六百多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水,环渤海经济带以京津地区为代表尤为严重。
   1.3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低
   我国年化肥施用量达4600多万吨,农药用量130万吨。亩均化肥用量26.7千克,远超出国际社会倡导的亩均15千克的安全上限。农药和化肥有效利用率仅30%,且直接污染环境。
   1.4森林面积缩小
   我国森林资源紧缺,森林总面积23.84亿亩,仅占世界的4.6%。森林蓄积量为112.7亿立方米,不足世界总量的3%,森林覆盖率16.55%,人均森林面积0.128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在建国初期拥有112亿立方米,因为人口膨胀,毁林造田而砍伐了100亿立方米,剩余的12亿立方米仅够维持6年。
   1.5牧场退化
   我国草场面积约3.53*108hm2,其中可利用的为3.1*108hm2,长期以来,对草原资源采取自然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重用轻养,乱开滥垦加之虫害,鼠害,使草质劣化,草原退化;草场沙化,盐碱化面积日益增大,目前,我国草地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尚有继续扩展之势。2 构建生态工业
   模拟生态系统功能,建立起相当于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工业生态链,建设低投入,低能耗,无污染,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标的工业。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文化等手段规化资源生产、加工生产、还原生产三大部分构成的工业链。
   2.1科学的产业布局
   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而发挥其生态经济总体功能,用以获取生态经济的最佳效益。考察掌握不同地区城市和农村的特有属性,研究设计最适宜最佳的生态经济模式。
   2.2治理工业废物
   采取有效措施治理“三废”,根治泡、冒、滴、漏的情况。对废物的生产、收集、运输、储存、处置等全过程进行优化管理。探索可行的办法从污染源减少废物的产生。使整个工业的发展模式趋近于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
   2.3推进技术改造
   不断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更高级的节能环保技术,替代现有的高能耗设备,使维持经济运作与发展的动力源不再过分依靠化石能源,取而代之的是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核能以及来自于地球内部的地热能等清洁的能源。实现能源结构由“碳”能向“氢”能的转变。
   2.4倡导植树种草
   以人工种植方式形成植物群落,用以吸收有毒有害的气体物质等,减少噪音污染,阻滞尘埃,调节气候,以达到改造工厂周围环境的目的。
3 发展生态农业
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经济学规律,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系统的工程方法,集约化的经营农业,发展生产,从而达到生态和经济的帕累托最优。
   3.1立体种养
   立体种植、养殖,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分,拓展生物生长空间,增加农产品数量,提高产出效益。
   3.2围垦增地
   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合理的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对不可恢复耕种功能的废弃地,整治后可作其他农用地或建设用地。
   3.3节能节水
   推广节能技术,从耕作制度、农业机械、养殖企业等方面减少能耗。改革不尽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技术,建立高效的节能的耕作制度。市场化高效、生态的畜禽养殖。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取工程措施减少和避免水的渗漏与蒸发。改进落后的机电排灌设施,推广对农作物的喷灌、滴管技术。
   3.4产业循环
   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分类回收再利用,实现变废为宝。提高环境效益的同时做到了物尽其用,创造了经济效益。
4 调整生态的经济手段
   4.1财政引导
   征税和发放补贴的使用很广泛,而且通过市场来运作。可以很好的利用市场的力量,利用市场对资源进行最有效配置的效能,使之除可以反映经济活动的直接费用和收益外,还能体现其潜在的间接的价值。利用财政政策引导鼓励对环境保护有利的生产,阻止对环境污染破坏的活动,把经济建设引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2税负转嫁
   改组税收结构而不改变税收的水平。对有害于环境的经济活动加收税,用于补偿对有利于环境的经济活动的税收减少甚至减免量。调整税制能起到连锁的作用,政府因某一产品对环境的利害而改变对其征税,无意间向广大消费者传递着讯息,告诉我们,衣、食、住、行怎样选择,才是个人也在为生态经济尽绵薄之力,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4.3补贴转移
   通过调整补贴,建设维系生态保护、巩固经济发展的模式。主张把原本对危害环境的生产补贴按科学合理的比例转移给无危害于环境的生产行业。这种方案在经济上有足够的吸引力,在逻辑上亦有强大的说服力,优化补贴转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
   4.4许可证交易
   由政府限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指标,例如:碳排放、硫排放、原料使用、电力消耗、污染物产生量等,再由市场来确定付出相应的经济代价方可换取对应量经济生产的许可证,能有效遏制单独追求效益,对环境不负责任的经济性行为。5 生态经济展望
   2010年,“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十八大上, 胡锦涛主席更是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建设生态经济已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选择,也是关乎人民福祉和未来发展的战略道路。应从土地开发、资源能源利用、自然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制度建设、市场调节等方面研究探索生态经济建设的总体途径,坚决响应党的号召,认真落实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治国方略,建设生态与经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