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MPAcc《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性教学探索

摘要:商业伦理、诚信操守是会计职业的立命之本,《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的核心课程之一,各试点培养单位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究其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本文对我校MPAcc《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多学科渗透、伦理体验、榜样引导”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梳理,以期为深化MPAcc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一、MPAcc《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性教学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全球资本市场频发的会计丑闻,使会计职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随着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规模的扩大,MPAcc研究生的伦理道德教育的状况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商业伦理状况,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的实现。基于此,如何让今天的MPAcc研究生、明天的高层次会计从业人员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能够恪守独立、客观、公正,成为教育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一)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利益多元化、主体多元化、价值多元化使社会活动中的“伦理冲突”与“伦理缺失”现象时有发生,企业不遵循伦理道德的商业行为近些年更是屡见不鲜,而在财务会计领域,会计造假、偷逃税款、大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等问题尤为突出。商业伦理是市场经济之魂,面对日益严重的“伦理毒瘤”现象,加强我国MPAcc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提高人才素质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往往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目标,然而,利润最大化的实现过程要受到道德、法律、契约条件的规制与约束。在财务运营过程中,各个经济主体需要通过不断博弈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利益冲突。近年来,企业不遵循商业伦理规则、财务造假而破产倒闭的案例比比皆是,现实状况使人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商业伦理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MPAcc作为未来企业的管理者,具备专业的商业伦理知识和深厚的伦理道德理念已经成为衡量现代管理人才的重要标准和内在伦理诉求。
(三)实现跨国经营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经营范围更加广阔,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均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制度体系,从而形成企业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国别差异,在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制度体系下必然导致人们在“企业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上存在分歧。MPAcc作为未来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必须学会国际商业伦理语言,并按照国际商业伦理规则办事,遵循国际会计准则与职业道德。因此,加强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成为MPAcc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全球经济圈的国际通行证。
二、MPAcc《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性教学探索: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我校《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性教学秉持“以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重心,以示范为促进”的总体思路,运用“多学科渗透、伦理体验、榜样引导”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MPAcc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知行合一,德能兼备,服务社会。
(一)多学科渗透:夯实理论基础,从而增强实践指导力,使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科学化。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是一门集伦理学、会计学、心理学、哲学于一体的跨学科课程,学科偏驳将导致实践成为“无源之水”,难以内化。基于此,我校充分发挥会计学院、金融学院、人文学院的学科优势,首先,优化师资队伍,“一课跨院多师”,着眼于伦理学、哲学在会计学、管理学中的应用,夯实MPAcc研究生伦理学理论基础,明晰伦理学与会计学相互交融的历史渊源与现代意义。其次,根据MPAcc层次的科研要求和专业实际,开设“西方伦理分析工具”、“会计学视角中的伦理冲突”等课程讲座,使会计学与伦理学、哲学等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联系起来。
(二)伦理体验:关注MPAcc价值建构体系,形成内在驱动力,使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实践化。MPAcc研究生层次经历多元化,有应届本科毕业直接读研、职业经历而后脱产学习、在职攻读学位的学生三类,因而价值体系复杂多样,如果仅采用书本化的讲授方式,此时学生已不会由于外在强制压力而改变已建构的道德体系,使伦理道德教育流于形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校课程组采用了多种实践环节让MPAcc参与伦理体验,身临其境,不断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认知度,将伦理思想转化为行为,进而固化为内在要求。
1.案例扮演。案例扮演就是在真实案例的背景下,设置角色由学生自己扮演,然后进行讨论的案例分析方法。在这种体验过程中,学生站在伦理道德的正反面,思考行为主体做出伦理决策的动机。重现真实的伦理事件,使学生切实了解现实生活中伦理冲突存在的根源和两难境地,抓住问题的实质,而在表演结束的讨论中,参与表演的“演员”能向其他同学描述不同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思维方式。案例扮演课堂十分活跃,参与度高,很受学生欢迎,使学生对问题的解读更加全面立体,有利于升华对伦理道德重要性的认识,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2.伦理调研。本课程实施中,教师经常设置调研题目,让学生亲自到社会中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比如“为身边企业的伦理道德现状打分”、“针对某一家企业规划商业伦理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等等。这种实践性很强的题目,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和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在调研结束后,课程组还组织学生和教师进行调研报告的答辩会,激发学生在观察社会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能够反思问题,形成观点,作出判断。
3.伦理答辩会。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现实中的一些道德困境问题,例如:“人们追求财务利益是不是不道德?”、“讲道德是否也应讲利益?”等商业伦理的深层问题,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要求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思路、形成论文。邀请教师和学生组成评审组,进行论文答辩。此种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表达能力,也更充分地反映了学生真实、全面的水平。
4.伦理科研论文的发表。对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深层思考,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呈现出运用商业伦理理论分析会计问题、社会问题的学术氛围。在教师的指导下,多位研究生在杂志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彰显出深刻认知的伦理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榜样引导:言传身教,发挥示范效应,使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持续化。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要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单靠课堂理论教学和学校专职教师的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榜样引导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具有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作用,具有规范性、示范性和时代特色,可吸引学生“亲其言”、“信其道”、“效其行”,促进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化。本课程依托MPAcc校外导师的社会资源,交流“银行业从业人员伦理道德操守”、分享“伦理与大爱”等等现实中遇到的伦理感触与伦理选择的真人真事,使学生们受到了伦理熏陶和心灵震撼,增强了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主动性。近年来,本课程已经形成了全日制MPAcc和在职MPAcc两个层次的研究生群体,针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因素和价值认知体系,开展了座谈会、小型报告会等不同形式的伦理交流会,通过言传身教使《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内化作用。
三、MPAcc《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效果
(一)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实践性教学体现了伦理学理论与实际会计问题分析的结合;现代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与会计学的结合,既加强了MPAcc的专业基础,拓宽了MPAcc的知识面,也进一步提高了其对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认知能力。
(二)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分析能力的强化。实践性教学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模式,极大调动了MPAcc研究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对教师布置的讨论内容进行了精心准备,课堂发言积极踊跃,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言传身教、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小组评议、商业伦理案例与实际操作案例探讨等方法的交融渗透,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也拓展了MPAcc研究生的伦理思维和实践意识。
(三)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实践能力的增强。实践性教学让MPAcc研究生经历了全新的学习体悟,通过伦理体验,引导学生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到了伦理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实现了知行合一的多维互动,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一些担任管理层的在职MPAcc回到工作岗位后,向自己的下属、身边的同事甚至领导传达商业伦理的理念,在部门中开展诚信考核、道德积分等评价活动,潜移默化提升了社会每个组织的伦理道德水平,有利于优化整个社会的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氛围。S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CJY086、10CJY073;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Z].学位办[2004]28号,2004-4-30.
2.邢立娜.对MBA研究生商业伦理道德教育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
3.刘玉廷.办好会计专业硕士学位(MPAcc)教育开创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的新局面[J].商业会计,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