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 引导社会管理创新

摘要:社会管理创新与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密切的联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落脚点和归宿点,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与社会管理的契合程度是引导管理创新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 经济责任审计 结果运用 对策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即改变以往主要由政府管理社会的体制,通过调动社会主体,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同时又提出积极推进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在任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一)经济责任审计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组成部分
从主体上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是社会管理的主体,能否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利和公共资源,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直接关系到社会管理的成败;审计机关本身就是社会管理部门之一,对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社会管理创新与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从作用上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有关部门和单位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为管理创新提供内在动力。从理论上看,无论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论”、“控制论”、“服务论”,还是“免疫系统”论,其核心内容就是揭示政府审计如何作用于经济社会,体现的是政府审计如何服务于社会管理。所以,经济责任审计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标
1.促进社会科学发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指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关注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由此可见,经济责任审计无论是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都直接或间接与社会管理创新相联,其总的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2.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与社会管理的契合程度是引导管理创新的现实路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指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或者任期届满,审计机关根据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对其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依法出具的审计结果报告等业务文书所反映的内容和事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经济组织在干部监督管理、选拔任用、表彰奖励等工作中,或在做出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经济处罚等决定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依据的活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只有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与社会管理的契合程度,科学有效地运用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即把审计结果运用于干部的任用、奖惩和考核管理工作中,运用于有问题的被审计单位和领导的整改工作中,才能为提升领导干部队伍素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提供保障;才能促使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为社会管理提供良好服务。
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责任界定和审计评价缺乏标准
由于缺乏统一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责任界定和审计评价规范准则,有些经济责任的界定和评价没有明确依据,导致责任界定难度大,审计评价比较笼统,审计成果缺乏权威,难以根据评价结论任用干部。比如:没能准确地界定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有的审计评价超越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或过于宽泛;有的审计评价等同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评价,未突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责任、个人在其中所起作用的评价;有的审计评价基本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利用价值。在客观上给有关部门运用审计结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降低了审计结果运用的权威性。
(二)审计质量不高
1.审计的内容及结果与组织人事等部门利用的需求不吻合。一些审计机关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侧重于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审计评价指标多关注财务数据,而忽视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重大经济决策、政府投资重要项目建设管理、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领导干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情况的审计,审计面较窄。很难科学、准确、全面地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内履行职责的全貌,微观的审计结果难以满足组织人事等部门的需求。
2.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任务重,赶进度,审计中必要的程序过于简单、粗放,审计的质量难以保证。
3.项目计划管理薄弱。审计时间和对象的不确定性,造成任务安排的突发性和集中性,尤其是领导班子换届或者调整年度,幅度大、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质量。同时,受职业、知识面限制等,对审计结果往往注重微观的多,宏观的少,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质量,使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根本的基础。
4.审计机关的权限有限。虽然《审计法》以及中央两办的《规定》明确规定了审计机关执法的相关权限,但是还是有很多潜在问题由于权限问题无法详查,从而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质量。比如,2010年7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纪检监察机关(机构)、组织(人事)部门可以对有关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审计部门没在所列范围之内。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其重要的一个审计内容就是对个人的廉政情况进行审计,并对其评价,法律虽赋予了审计反腐的职责,但又没有赋予一些反腐必备的利器,这是一个局限性。
(三)审计时效性不强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大都是离任审计,而且大部分是先离任后审计;虽然推行了任中审计制度,但任中审计所占比重较低,有的地方尚未开展任中审计。先离任后审计的做法使审计结果严重滞后,影响了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一是有的被审计领导干部已升职,审计出的问题无论大小,提出来都感到很为难,审计结果运用更无从谈起。二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已离开原单位,接任者推崇“新官不理旧账”,相当一部分接任者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对待审计,有的以不清楚前任者为由搪塞审计,在资料提供、人员配合上不积极、不主动,使一些问题的核实和取证难度加大。三是有的审计处理(比如罚款、收缴款项等)需要在原单位落实,接任者怨言大,审计决定难以执行。四是造成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明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审计结果得不到合理转化
一是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意识不强。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深刻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不仅是审计部门的事,而且还关系到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审计结果的运用仅局限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而有些未经审计的领导干部较少主动加强自身问题的排查和整改。二是审计部门根据审计情况写出的审计结果报告报送有关部门,但有关部门就如何运用审计结果以及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向审计部门反馈得不够,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对于存在经济问题的干部应提醒、谈话、诫勉、追究责任以及降职、免职等也没有具体标准。有些地方党委和组织部门甚至没有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三是组织、纪检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审计专业知识、审计职能作用等的了解也不多,反过来又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干部管理、监督之间的对接。四是重对事的处理、轻对人的处理,某种程度上造成“审”、“用”脱节。五是审计结果不够公开透明,影响了运用效果的发挥。
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引导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路径
(一)夯实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基础
1.创新审计理念。在注重财政财务收支的同时,还要重点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重大经济决策,强化对权力运行过程中的跟踪审计,科学、准确、全面地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内履行职责的全貌。
2.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专业培训。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内容复杂、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熟悉审计业务,而且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因此,要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专业培训,以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
3.实行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以任中审计为主,离任审计为辅,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时效性。同时推行任中审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干部换届、调整等因素造成经济责任审计过于集中、审计任务不均衡的问题,全面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二)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可靠可信可用
1.建立健全审计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由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南、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撰写规范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量化评价办法三部分组成,其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当分为审计单项结果评价和综合评价,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办法应当由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评价内容、评价的等次及其标准、评价意见、责任界定、评价操作程序等内容构成。在具体操作中先由审计机关按照指南对审计对象进行审计,再根据审计情况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最后由审计机关业务会议根据量化评价办法进行打分量化,确定评价等次。
2.创新对领导决策行为进行审计评价的方法。注重从会议纪要入手,收集非会计资料,一看决策制度,二看决策依据,三看决策程序,四看决策效果。评价时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共同研究确定不同性质的部门领导干部的评价标准,使审计评价更具科学性,进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创新评价的内容和依据。审计评价应当与审计内容相统一,评价结论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要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以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为主线,以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以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为目标,重点关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经济政策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内部控制制度情况、遵守有关廉政规定情况,关注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评价,重点关注和突出领导干部在推动当地、部门和单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促进领导干部科学履行经济责任。坚持对违法违纪违规及失责问题进行揭示和反映,并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
(三)创造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衔接条件
1.组织部门要拓展运用审计结果的基本方式。一是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到对领导干部的日常考察考核中去;二是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及实行诫勉的重要内容;三是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加强对领导干部教育的重点内容;四是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鉴证作用。
2.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狠抓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落实。各级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相关部门领导会议,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抓好整改落实。
3.审计部门要把握好经济责任审计运用建议的形式。一是对肯定性的审计结果,应建议有关部门适当给予宣传,建议组织人事部门应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提拔重用,或提出岗位适应性的建议。二是对问题性的审计结果,按问题性质区别对待:对只涉及一般性问题的,可建议由组织人事部门出面找被审计人谈话教育,打招呼,防止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对问题较多但够不上党纪政纪处分的,先由审计部门按照财经法规规定对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给予处理处罚,然后建议由纪检监察、组织部门对被审计人进行谈话诫勉,诫勉期限内可进行跟踪性财务检查,经财务检查发现仍没有改进的,视情况建议由组织部门对被审计人予以降免或及时进行交流调整;对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确有经济责任问题的,先由审计部门按规定进行处理处罚,然后建议纪检部门予以追究,同时建议组织部门视追究情况对被审计人职务进行相应的降免和调整。三是对严重违法违纪的,审计部门按规定公布审计结果,并建议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立案查处。
(四)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渠道和平台
一是实行审计结果公示公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对被审计者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综合评价,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公示,可以起到表彰宣传先进,警示、教育、制约后进乃至违纪者的作用。同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纳入领导干部任前公示的内容,让群众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拟任用的干部情况,尤其是经济上的问题,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
二是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情况的宣传力度。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加强与新闻媒体部门的合作与联系,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情况通过报纸、电视、局域网、互联网等向外宣传、报道,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审计结果的需求,以达到宣传审计监督的重要性和审计监督的威慑力。
三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档案。组织部门在收到审计机关出具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后,及时登记,并提出处理意见,报送上级领导审阅,然后归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数据库,作为考察任用、管理教育和年度考评领导干部的依据。
(五)提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机制保障
一是要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协调配合机制。进一步强化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责任制,确保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能充分发挥。
二是领导干部任用机关不认真采用审计结果,导致用人失误失察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是对审计结论提出的问题,纪检监察、财政国资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履行部门职责,根据审计机关的决定书、建议书、移送处理书等,对审计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依法予以及时处理,对相关责任人依纪予以处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审计机关。无正当理由不处理的,应承担相应责任。
四是完善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反馈制度。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审计结论落实协作机制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报出后,向审计结论落实协作单位发送审计建议书,把审计整改情况和审计建议落实作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考核指标。通过审计回访、召开专题会议等形式定期调查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结论和整改的情况。X



参考文献:
1.李晓华.绩效审计与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途径[J].中国审计,2010,(22).
2.刘淑荣.浅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中华会计网校,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