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纳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纳税实务》课程是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实现高职教育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纳税实务的教学改革要从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入手,针对会计岗位对涉税职业能力的要求,明确课程性质与定位,对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基于工作过程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纳税实务 高职教育 任务驱动

伴随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作为技术应用型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在教学上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我们欲使高职教育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实现其“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就必须全面认识和把握高职教育的特点,并对其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在对高职院校纳税实务课程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纳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纳税实务》课程与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对接

为贯彻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学理念,确定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真实了解社会对会计专业的需求状况,我们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方式调查了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历届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是会计核算能力,而最欠缺的技能是税务核算和纳税申报能力。由此可见,纳税实务知识在企业会计岗位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企业财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鉴于会计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纳税实务》课程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我国几乎所有的会计专业均开设《纳税实务》或相关课程。高职院校《纳税实务》的课程定位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企业涉税经济业务熟练地进行税务登记、发票管理、账簿设置、税款计算、纳税申报和纳税筹划等工作,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报税、办税及相关账务处理的能力,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

二、《纳税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纳税实务是以操作为主的理论与实务一体化课程,是从事会计岗位工作的必备基础技能。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通过教学改革加强了课程建设,但效果不甚理想,主要表现在:

(一)理论教学内容多,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税收作为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必定会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即时调整,相应的《纳税实务》课程就具有时效性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CPA的《税法》教材每年都重新修订,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同步,是业内最贴近现行税法的教材,但教材本身偏重税法条文和计算公式,对高职学生而言,教材缺乏相应案例和实践环节的介绍,导致晦涩的理论越发枯燥,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而且,税法内容本身具有一定难度,税收种类繁多,所涉及的行业业务范围很广,在做业务处理时,由于对税法的理论概念理解不够深刻,混淆概念,令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困难重重。

(二)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手段落后

由于纳税实务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即使教师希望给学生练习的机会,但为了完成指定的教学内容,授课时也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没有充足的时间采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费时较多的教学方法,使得原本抽象的税收理论更加枯燥乏味,导致教学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纳税实务的教学过程中也引入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许多高等院校都配有多媒体教室,但由于受税法课程本身内容的限制,以税收条文和税款计算为主的教学内容,难以呈现直观、生动、形象的课件,课件中使用的图片、图表、音像资料较少,动画效果不明显,使教学效果大受影响。

(三)实践教学能力欠缺,未建立税收实践教学体系

《纳税实务》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更注重实务。由于课程教师自身实践经验缺乏或实践教学设施不齐全,在教学中基本上是注重理论,诸如各知识点的讲解、各税种的计算,但是缺乏实际操作,结果是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异常薄弱,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对于实际问题无所适从,不知道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技巧如何运用,缺乏最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以往的纳税实务教学中,学生的课堂练习往往是:“已知某企业销售产品取得销售收入多少元,要求据以计算该企业应交的某个税金”。但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不会有人直接告诉你这项销售业务是否需要纳税,多少是应税收入、多少是免税收入、该交哪项税金,而是需要依据自己的职业能力来判断,其判断的依据只能是工作中实实在在的凭证和账簿,而不是卷面上的试题。因此,要通过教学增强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就必须解决教学理论与工作实践脱节的问题。

三、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纳税实务》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职业教育的实践要求,结合纳税实务课程的特点,将课程的设计理念定位于“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具体表现在:

(一)基于会计岗位工作过程的“立体化”课程框架设计

纳税实务是一门与企业的财务办税人员业务岗位直接对应的课程,通过对企业办税员业务岗位的日常工作分析,实现财务报税人员的实际业务操作过程向纳税实务课程的模拟和移植。在教学结构上,基于企业办税员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贯彻以工作岗位为基础、工作任务为导向、工作过程为依托的“立体化”课程设计框架。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有机结合,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系统化、典型化的办税员的工作内容。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实体税种与税收程序、申报实务与账务处理、法条解读与实务操作的有机统一。

(二)工作流程融于工作领域的教学内容设计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综合企业会计岗位职能需求,确定该课程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出发,设计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以涉税业务的工作领域为依据,工作流程为主线,将财税理论知识与涉税实务技能分解嵌入到各学习情境中,使教学内容既符合学习认知规律,又符合工作过程逻辑,做到工作过程系统化、工作任务典型化。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目标分解如图所示:



工作任务






工作领域




税款计算

纳税申报

税款缴纳

账务处理

税务登记

账证管理

依法纳税

纳税筹划

素质养成

拓展提高

素质养成

拓展提高

技能提升

税收程序法

素质养成

拓展提高

知识构建

税收实体法

技能提升

税收程序法

技能提升





涉税会计核算




图 《纳税实务》课程教学目标分解与教学内容设计

(三)突出岗位能力的教学方法设计

工学结合、突出岗位能力培养是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导思想,而“教、学、做”一体化则是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在纳税实务课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企业办税业务的工作特点,针对不同学习情境、不同学习内容,分别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操作法、角色扮演法、现场观摩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始终以某一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并围绕任务所需的各个子任务实施教学,如在企业税务登记任务中,要完成开业税务登记这一工作任务,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总体任务包括办理税务登记证,进行税种的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申请认定,出口货物退免税的认定等,接着通过展示需要提交的成果(如税务登记证正副本),明确任务完成的标志,然后说明完成这些任务要解决的问题,如在哪里办理,需准备哪些资料,按什么流程操作等知识。学生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总之,基于会计工作岗位的纳税实务课程改革必须围绕企业办税员岗位工作需要,以企业办税员岗位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联系工作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突出高职教育特色,获取岗位所需的能力,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对教学环境和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任课教师付出大量心血,还需要学校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提高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课程改革监督机制,以保证教学改革的质量;建立模拟企业工作场景的全方位实训环境,以实现实训与职业岗位的高度一致;建立一定的课程改革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S



参考文献:

1.陈小娟.高职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改革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5).

2.杨则文.高职会计专业税收课程设计的思考与实践[J].会计之友,2009,(3).

3.闫建军.高职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