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基于学生能力与素质需求的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材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学生能力和素质需求与会计教材教改的关系,构建了会计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指出现有教材在目标、内容、体例及表达方式等方面与学生需求不相符,运用系统论思想对教材如何进行改革进行了讨探。
关键词:会计改革 教学改革 教材改革 教材定位 基础会计

  由于学生的专业差异、就业压力、个人兴趣爱好不同及对能力的重要性认知程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期望会计教学能提供给他们的能力和素质的种类及重要性都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学生期望获得将来与会计工作有关的能力,有的学生期望多获得一些与本专业关联性更强的知识与能力。面对这一需求差异,如何在短暂的一学期内通过一本会计入门教材(许多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只开一门会计入门课程或会计学原理)的教学来满足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多样化需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一本优秀的教材应该将目标定位于满足学生能力与素质的需求。
  一、教材改革的目标:满足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需求
  教材是专业培养的重要基础,教材改革应该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关于专业培养目标,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应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为目标。部分观点如下:
  肖川(2007)认为,我们的大学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的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的人。
  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央教育审议会大学分会制度教育专委会2008年3月提出,本科教育要提高学生四个方面的素质与能力:(1)知识结构与理解能力。(2)泛用技能的掌握。包括交流能力、信息读写能力、伦理性逻辑思考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对自然与社会现象解析中的数学运用能力。(3)态度、志向性素质与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与组织领导能力、伦理观、作为市民(公民)的社会责任、终身学习的能力。(4)综合性的学习经验与创造性思考的能力。
  为德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哲学家费希特指出,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与技术,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Derek.Bok)认为,大学本科教育有几种重要目标是对学生以下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能力、适应多元化文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就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哈佛大学“红皮书”明确地阐明:哈佛学院的每门课程,无论多么专业化,都要对通识教育目标有可识别的联系和贡献。在这个联系上的失败程度就是在专业教育上的损失程度。哈佛大学的本科教学目标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国际化”的创新型复合人才,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由于课程教学目标是专业教学目标的子目标,既然专业教学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也应为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服务。关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方面,国内学者的观点大致相同,认为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财务分析能力、自学能力、职业道德、会计核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预算与绩效评价能力(邵瑞庆,2008;林志军、熊筱燕,2004;杨政、殷俊明、宋雅琴,2012)。
  二、现有会计教材的缺陷及其对能力与素质培养的影响
  一是教材定位欠准确,不能较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是教材内容不合理,存在狭隘性、封闭性、抽象性、无专业特色、理论与实务脱钩等缺陷。
  内容狭隘表现为只介绍会计信息加工方面的理论、方法与技能,对会计的管理职能如预测、决策、分析、控制等功能涉及太少甚至没有涉及。使学生无法了解会计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无法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决策等能力。
  封闭性表现在只就会计谈会计,切断了会计学与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联系、会计部门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联系。封闭性不利于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探究式自学能力的培养。
  抽象性表现为在介绍会计信息加工方法时,将会计工作从其他经管活动或职能中抽出来,使学生无法体会到会计核算的真实环境,更无法了解会计核算工作是如何与其他职能活动相互协调的,更有将会计核算的内容进一步抽象为分录的编制工作。另外,抽象性还表现在不重视书本内容与现实事物的联系,学生无法从教材上了解相关业务情景,从而不利于学生建构性的自学。
  无专业特色表现在所有会计专业都教授同样的内容。
  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没有有机融合。尽管会计教材中也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如:会计本质、目标、职能、原则,但在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中却只是按现行会计准则要求来介绍如何做,而没利用会计理论对这样做的原因以及后果进行解释。这不但不利于学生自学,也剥夺了对学生思辩能力的引导与培养。
  三是章节内容组织存在不足。1.章节体例不合理,不利于教与学。表现在:(1)不但章节首尾缺少案例,正文中也缺少实例。如经济活动中的会计核算业务往往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非来自于现实经济活动。(2)课后练习综合性、开放性不足。(3)缺少脚注和尾注。对正文中涉及其他学科理论知识,或本学科较深层次理论知识,没有采用脚注或尾注的形式予以说明,以作进一步解释和拓展本课程与其他知识领域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全面的看问题。(4)课外阅读任务不足。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5)没有建立本教材信息与社会经济界的联络窗口。不利于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6)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不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2.会计语言过于专业化,不通俗易懂。教材正文以陈述、说教式行文风格为主,不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改革的设计
  一本好的教材应该具有如下特点:1.保证目标、内容与方法三者的系统协调性,具体表现在:教材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材内容安排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各章节的体例应该有针对的科学教学方法应用;内容表述的行文风格应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对不同的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能力与素质培养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2.具有知识体系完整性、内容的开放性、描述对象的适度仿真性。要将会计与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有机的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与有效利用。
  (一)教材的目标定位改革。笔者认为基础会计教学的目标应该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会计性思维和运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财务分析能力、自学能力、会计核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预算与绩效评价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教材内容改革。教材内容分成经管类各专业共用知识与分专业特色知识两大类。
  共用知识是每个专业都要学习的部分,它采用纸质教材的形式,具体包括:
  第一部分要介绍会计与商业的关系;会计的学科体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使学生了解会计的职能是如何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会计的职能作用是如何发挥的;会计职能与会计学科的关系,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会计的本质、目的、职能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第二部分要介绍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典型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成本会计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会计组织、会计规则、会计信息生成技术。应分制造业、服务业和商业企业三类企业进行讲解。在介绍会计业务处理时,一定要详细介绍企业中这一业务的整个流程,使学生了解有哪些部门参与、各自做了什么、业务过程生成了哪些原始凭证,为了对这一业务进行控制,保证其合理与合法性,防止作弊,企业是如何进行内部控制的。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回到真实的情景中。
  第三部分要介绍会计信息的特点,对一些专题进行讨论。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拓展学生的视野。如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影响因素、会计舞弊、会计政策变化的经济后果等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
  第四部分要介绍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分析与利用。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在不同经营管理活动中对会计信息的分析与利用(包括运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由于是入门课程不可能讲得很细,但每个方向要讲几个主要的应用,一定要给学生指出进一步研究应选择的课程与参考书。
  第五部分介绍各专业特有的一些知识。包括各专业特有业务的会计处理、特有业务的会计信息利用。可采用电子稿形式。
  专业特色知识是进一步介绍与各专业应用相关的会计知识,采用电子教材形式,作为纸质教材的延伸。电子教材主要以课后自学、师生课后电子平台交流、问题导向形式进行教学,纸质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
  (三)章节内部体例改革。
  在教材的章节体例安排时,一定要考虑到该安排是否有利于师生采用最合适教学方法来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师生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最终能否保证相应能力与素质的有效供给。笔者认为,每章甚至每节在正文之前要安排“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目标导向。“学习目标”下要安排一个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导入性案例”,其作用是将本章节内容与商业事件或产品细节联系起来,向学生展示将要学的内容是如何与课堂以外的真实事件相联系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后搜索资料的能力,扩大学生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然后安排“引言”部分,它起到对上一章或以前章节内容的回顾,对本章或从本章起要讲的主题及主要内容的预先告知。
  在正文,为了帮助学生对专业术语或理论学说的理解,以及指明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要参考的文献资料,要安排“脚注或尾注”作出解释与进一步说明。为了与学生一起讨论当前的一些会计话题,要安排“会计拾零”,作为每章附加信息的补充。在每一节写完之后,要安排一个小结回顾,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思考本节中关键知识点,也起到对学生学习过程自我控制的作用:给出一个问题后,将参考答案列示在其下,让学生及时检查自己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每章正文的结尾时要安排“本章小结”。
  正文完后,要安排课后材料,包括简答题、练习题、综合问答题、案例题、辨析题和道德挑战。其中简答题、练习题、综合问答题用来测试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掌握程度;案例题、辨析题和道德挑战部分,给学生提供一个在广阔的商业背景下应用所学会计知识的机会,以帮助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写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自学能力。
  最后,为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应向学生提供一个“课后在线学习中心”,包括:上课用的课件、对本章难点与重点进行的详细解释;有关课后材料的答案、具有较强专业特色的会计知识的模块式教材以及本课程与外界相连的资源及其获取方式,将课内与课外、教学与自学、有限群体与无限群体链接起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开放式自学能力。
  (四)表述方式改革。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探究,在行文表达中应做到:1.教学内容的表达应该通俗易懂;2.教学内容的表达要详细具体、仿实程度高;3.教学内容的表达中要多设疑问句,多用引导性语言;4.要用适当的激励用语,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旺盛的精力。J



参考文献:
  1.http://gjs.wh.sdu.edu.cn/show.jsp?aId=350&classID=050320091218212887.
  2.http://www.doc88.com/p-28531526420.html
  3.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郭均英.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5.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