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再思考
摘要:国际会计准则为扩充其权威影响力和对国际经济发展的适用,向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做出妥协,中国财政部已于2010年4月2日发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路线图》,计划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项目的修订工作。本文结合目前国外趋同的形势和现状,就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中国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
关于我国会计准则的趋同问题,理论学者的研究自本世纪初的狂热“国际化”开始逐步降温到“冷静趋同化”,并从更多角度审视应该怎么趋同?趋同到什么程度?葛家澍(2011)再次指出:“趋同应该是大体上趋同,大的原则相同”。趋同的英文:Convergence,有无限趋近的意思,而趋近不等于相同、一致,因此会计准则的的国际趋同,也就是我国会计准则在核算原理、方法、理论基础的相似或接近,在某些具体业务处理、会计核算上要适合自己国家的国情,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会计准则的趋同研究,相关专家学者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二、对我国会计准则研究的文献回顾
在会计准则国际化关于价值计量属性方面趋同的研究有:汪祥耀(2009)分析美国自安然事件和金融危机后对会计准则体系的调整,根本消除美国以往由多个机构以多种形式发布多种准则文献的状况,推动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曲晓辉等(2010)在对公允价值反思和与财务报表列报改进展望中,提出观点综述。
实证方面研究文献有:陈兴秀(2010)从会计计量的测度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实质性做研究,主要研究新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会计计量方面的实质性趋同。王天东、赵菲(2011)以2006-2009年A+H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按两套准则编制的净利润差异值和净资产差异值作为两套准则的趋同程度的度量指标进行分析,且分析发现,两套准则的差异在实质上不断趋于缩小。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有盖地等(2010)把会计准则制定看作是一种制度安排,从会计准则变迁自组织演化的前提、动力、演化诱因和演化路径,分析会计准则自组织演化机理。姚鹿鸣(2012)从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的角度,以主权国家为研究主体,分析会计准则的趋同会不会催生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并且得到否定的答案。孙雪娇(2012)结合会计制度变迁理论,较为系统地对影响会计准则趋同效果的影响因素设计了分析研究框架,并为制度变迁过程中其他因素如何与财务会计制度变迁相耦合提供研究思路。
三、我国会计准则趋同中的影响因素
(一)法律环境方面。我国在会计准则推行的法律环境保障方面存在有明显的不足,比如在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考评上,国际会计准则是本着全面收益观的角度,其报表使用者已不仅仅依赖于利润表,而我国仍然以利润为主要评价指数,对上市公司盈利方面规定:公司上市后,若连续三年亏损则就要暂停交易,暂停后第一个半年若没能扭亏为盈,就要被处以退市,若能实现盈利,则可以申请恢复上市。
(二)市场环境建设方面。影响会计准则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运行方式、资本市场发达程度、企业资本结构、国家财政能力等诸多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时期,相关方面正在逐步完善之中,要素市场尚未建立,而市场环境的成熟度,影响着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经济发达国家,以市场经济为主线,包括价格、金融、财税等宏观管理体制等建设的较好,市场化程度高,就必然决定国际会计准则使用环境的便利和准则本身的完善。
(三)会计准则执行者方面。会计准则执行者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的差异,也是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主要差异。应该讲,目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和非执业人数不断增加,但从多数企业来看,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较低,且大量缺乏通晓国际会计惯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在目前准则、制度变化较快,在全国尚未全面普及的情况下,会使得会计准则在执行中受执行者因素的影响而遇到较多困难,有时甚至执行不下去。
(四)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的代价。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要付出相应的执行成本,如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要有很高的转换成本,因此为与国际趋同或接轨而强制执行和采用公允价值,这毫无争议牵强人意。而对于没有或没必要有国外经营项目的企业来讲则完全是沉没成本。因此,对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要考虑“成本效益、投入产出”,否则就会得到“净亏损”的代价。
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几点思考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笔者较为赞成谨慎的会计准则国际化路径——坚持趋同,因为在目前的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下,需要有共同语言——国际会计准则这个共同的声音,来维护秩序、倡导共赢和谐,为此,各国应该在“利己原则”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的会计规则,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走出国界,贸易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国际化,如果没有通行的规则,也就没有了市场规矩,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当肯定的是趋同,而不是各国会计准则的一致。
(二)深化国际准则的精髓——公允价值。照搬照套地直接按发达国家的计量属性,可能很牵强,甚至会产生负面的不利影响,对公允价值的采用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其最后的计量结果,而是要对公允价值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要关注一级、二级市场的定价和交易问题,从本质上去研究其对相关项目尤其是金融资产定价问题的影响,以便于解决和处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能会出现的相关问题,否则,不了解本质,不关注这个航标,我们的变革便没有实质性意义。
(三)要因地制宜修订准则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我国变革的方向,但不是完全的一致,因此在准则的修订过程中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不能全面照搬照抄,也绝不能置之不理。有所为是指要变革,对于境内外相同的交易和事项,在交易的环境和实质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将积极促成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对于国外市场经济中存在的,我国没有但将来必然会出现或应该出现的,可以趋同和一致。有所不为则是要变通,对于在我国的特殊环境下存在而实质不同的交易事项,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按照交易的实质来规范其处理,对于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特有的一些交易事项,发达市场经济中可能没有相关规定,我们则要制定专门的会计处理规定。
(四)完善会计准则修订后的报表评价方法。会计准则变革后,如果对现有评价方法不做修正,那么以原有的评价方法和体系进行分析所产生的评价结果对相关利益者的作用值得思考。因为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多数可能是非财务人员,如果评价方法不与准则变革相一致和同步,财务分析结果为决策服务的质量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必须要在变革会计准则的同时,适时改进财务评价方法。
(五)同时注重对新会计准则执行的监管。可以确切地说,新会计准则的普及使用,只是个时间的问题,而要确保新会计准则的顺利执行,如何加强监管值得思考。因此,必须完善各项会计监管机制的建设,强化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会计监督制度,发挥会计监督三位一体的整体功效。同时通过新会计准则执行主体——企业自身,在组织结构设置,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内部控制的提高,来强化对管理层的约束机制,增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以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在外部监督方面,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管理与监督,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和管理,提高注册会计师独立执业水平,使其能够诚实守信的开展审计工作,真正起到外部审计对准则实际执行情况的监督作用,提高审计质量。
(六)不断寻找合作对话机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实质上是各国利益的相互斗争,争取到国际准则的制定权或主导权,意味着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偏重考虑本国情况,使本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过程中更有利,付出的趋同成本更低。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权衡自身的利弊得失,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这也是时下很多国家和地区放缓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的部分原因所在,但如果是过分停滞国际化进程,也不见得是明智之举。凡事以“和”为贵,各国之间应该尽可能寻求国际间的合作对话,比如我国与欧盟重点实现双方会计准则的最终等效,我国与俄罗斯启动双方交流机制,我国与美国完善定期会议机制等。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与 IASB 的进度保持同步,确保所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掌握相关会计准则的变化,并得到有效应用,我们也期待我国会计准则逐步完善,在趋同的同时体现自我,为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J
参考文献:
1.刘玉廷,王鹏,薛杰.我国上市公司2009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J].会计研究,2010,(8):6-15.
2.叶陈刚,王海菲.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0,(10):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