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链的商业信用成本收益问题分析
摘要: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之间,上游会形成应收账款被下游占用资金产生一个资本成本,下游会产生应付账款放弃使用现金折扣的成本。本文旨在从上下游整体考虑信用政策带来的成本和收益,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量化比较信用政策的选择和放弃对于整条价值链的影响,从而为企业制定信用政策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应收账款 应付账款 商业信用 价值链
一、概述
商品交易中的结算时差所形成的商业信用,不仅为众多企业广泛使用,且已成为企业短期融资的重要方式。由于银行信贷配给的不均衡,同时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银行认为很多小企业由于财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缺乏大量可供担保和抵押的资产,因而得不到银行信用而选择商业信用作为替代资金来源。Danielson和Scott(2002)在研究中使用了测量信用约束水平的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发现银行信用约束水平与商业信用的使用数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我国市场中商业信用的应用也是逐渐增多的,国内学者针对商业信用的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谭小平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使用商业信用的基本动因是节约债务融资成本。同时谭伟强采用我国上市公司2000-2004年的数据对商业信用作为企业外部融资方式的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与企业规模、财务杠杆、销售增长率以及国有股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短期银行借款比例和毛利润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系统地对商业信用融资的成本、收益及风险进行论述,旨在通过对价值链中卖方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被下游占用的资金计算其资本成本率,以及计算下游放弃应付账款信用政策的机会成本进行定量的分析,量化比较信用政策的适用和放弃对于整条价值链的价值的影响,为企业在信用政策的选择上提供决策支持。
二、理论依据
(一)替代性融资理论和买方市场理论。陆正飞在《商业信用:替代性融资,还是买方市场?》中指出,商业信用的存在与货币政策有关,在货币政策宽松期,商业信用的大量存在符合买方市场理论;在货币政策从紧时期,替代性融资理论则可以解释我国资本市场商业信用的大量存在。买方市场理论是指商业信用大量而普遍地存在,主要是与买方(客户)强势、客户信用良好有关,供应商为了促使其产品尽快地销售,愿意为这些客户提供商业信用。替代性融资理论认为,商业信用的大量存在,主要源自信贷配给。信贷配给的存在使得有些借款者无论愿意支付多高的贷款利息,都可能无法获得充足的银行贷款。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就会转而求助于供应商(商业信用的主要债权人),需求导向促使商业信用成为银行贷款的一种重要的替代性融资方式。
(二)融资比较优势理论。相较于银行对于贷款企业的了解,卖方有着较大的融资比较优势。首先,信息获取优势。由于经常性的业务往来,卖方较银行更了解受信企业状况,及时调整对其信用策略。此外卖方可以从受信企业货物订单的规模和时机中获取其经营状况的信息。其次,控制买方优势。当受信企业的经营和信用状况恶化导致其偿还货款的可能性降低时,卖方企业可以停止原材料供应为约束来督促受信企业还款,特别是受信企业的订单对于商业信用提供者来说比重不大时这种约束尤为明显。在这方面银行对于借贷者的控制力却非常有限。最后,财产挽回优势。一旦客户违约,卖方企业可以索回供应的原材料。与银行相比,由于卖方拥有已经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索回原材料再次销售的成本是低廉的。
三、价值链上商业信用成本
企业对于商业信用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应付票据体现的,这些都是买方占用供应商资金形式的表现,上游的供应商在提供信用政策的时候必然会面临着一定的资金成本,这部分的资本成本如果过高会影响其他投资或者经营的决策。一般认为资金成本是资金使用者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但在实际的交易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交易费用,比如申请信用政策支付的手续费。因此,资金成本通常包括两部分:资金筹集费用和资金使用费用。资金筹集费用是企业在资金筹集过程中所花费的各项支出,比如发行股票、债券的手续费、评估费等,因而通常将其作为所筹资金额的一项扣除;资金使用费用是资金使用者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比如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发行股票的股利支出等。资金成本可以用绝对数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表示。实务中通常用资金占用成本与可使用的资金额的比值来表示资金成本,即:K=D/(P-F)。式中,K:资金成本率;D:资金占用费用;P:所筹资金额;F:资金筹集费用。
在商业信用中上游企业资金占用费主要包括:利息费用、机会成本、坏账损失、变现费用、关系成本以及其他费用(包括手续费、资料费、人工费等)。其中机会成本是指应收账款与所获得款项的差额部分若用于投资或日常经营所可能获取的最大收益,我们将由于资金被应收账款占用而无法取得的这部分收益归入负债融资的使用成本中;坏账损失指因买方违约,企业应收账款部分或全部无法收回产生的资金成本。坏账损失多由买方信用状况恶劣、财务状况不佳、资金状况较差等原因造成。在买方不守信用的情况下,应收账款数额越大,形成的坏账数额越大;应收账款的期限越长,发生坏账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坏账损失通常与买方信用成反方向变动关系,而与应收账款的额度与期限呈现正方向变动关系。变现费用包括两部分:一是企业在应收账款到期前,为了防止出现坏账而采取各项应收账款跟踪措施所耗费的成本,包括人工费、信息费等风险防范支出;二是应收账款到期时,企业收账所产生的费用。这类支出的大小与应收账款本身并无太大关系,而是取决于应收账款的买方经营状况与信用水平,而收账费用则主要取决于买方的信用水平,一般情况下,在企业与买方就信用政策达成一致时,如果买方企业经营正常,信用状况良好,企业的收账费用会相对较低。但如果买方企业在应收账款到期前出现财务状况恶化、经营状况恶化、资金链断裂等问题,从而影响到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那么企业的收账费用就会大幅增加。关系成本的来源,如果零售商作为强势企业,可以通过占用供应商的资金,实现规模扩张,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增加自己的收益。然而这种融资模式在供应链中并不是一种良性发展的融资模式,因为受益多的一方是零售商,而随着零售商占据更高的市场占有率,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进一步下降,届时一些规模小的供应商可能不得不退出市场,而零售商最终也将失去一些可占用的资金来源,这并不是一种双赢的局面。这样零售商就会再去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这种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的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可以认为是关系成本。
除此之外在信用接收方还存在着购货方在利用现金折扣时产生的机会成本,现金折扣是使用较多的一种销售折扣方式,它由事先约定按照购货方还款的时间确定购货方享有折扣的比例。在会计实务中,现金折扣条件一般表示为:x/10、y/20、z/30,即:10日内还款折扣x%,20日内为y%,30日内务必还清账款且不享受折扣。如果购货方放弃折扣,但获得了短期的资金;如果享受折扣,放弃了当前手中的流动资金,因此现金折扣的获得或放弃产生了购货方企业的商业信用机会成本。
四、资本成本的计算
(一)资本成本率的计算。根据对于在价值链上下游之间由于商业信用产生的占用成本费用对K=D/(P-F)进行扩展,其过程如下:
1.所筹资金额。(1)销售收入的账面价值P,还款期限为t(t通常小于一年)。(2)在商业信用方式下,为降低销售收入回收的风险,企业一般支付一定的预付账款,大约为销售收入的30%-50%,具体比例视企业的信用状况等因素而定。这里假定比例为x,则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所占用的资金为P×(1-x)。
2.信用政策实施费用。即在交易过程中,为了信用政策的实施而支付的一些手续费及管理应收账款时的一些固定支出等,用字母C表示。
3.资金占用成本。其中包含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O”(机会成本率为m/年,是剔除了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成本率)、利息、坏账损失、变现费用和关系成本。利息支出,即使用双方根据协议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所需支付的利息,假定要求的年利率为r,同时规定到期一次性收取利息费用,计息基数为占用款项。假定坏账损失、变现费用和关系成本均为到期支出,所得税税率为T,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应收账款信用融资成本模型,即:
K={O+[P×(1-x)×r×(t/360)+坏账损失+变现费用+关系成本]×(1-T)}/[ P×(1-x)-C]
注:O=P×(1-x)×m×(t/360)
(二)放弃折扣的信用成本计算。上文所讲的主要是针对信用提供方对于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所产生的成本,在信用接受方同样存在着应付账款成本,两者的关系在于购买方存在放弃现金折扣成本,而卖方存在资金占用成本,即上述所讲的资本成本K。在附有信用条件的情况下,因为获得不同信用要负担不同的代价,卖方企业便要在用哪种信用政策之间做出决策,一般说来,如果能以低于放弃折扣的机会成本的利率借入资金,便应在现金折扣期内用借入的资金支付货款,享受现金折扣。若在折扣期内将应付账款用于短期投资,所得的收益率高于放弃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率,则应放弃现金折扣去追求更高的收益。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计算公式为:
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折扣百分比/(1-折扣百分比)]×[360/(信用期-折扣期)]
(三)将卖方应收账款资本成本率与买方的放弃现金折扣成本放到价值链中考虑。当买方短期内有更好的投资项目,且收益率R高于他的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时他会选择放弃现金折扣,此时卖方需要承受的应收账款的资本成本率为K1,在整个价值链条中如果K1+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R,则会导致上下游整体的价值损失,如果K1+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
五、案例分析
若某家供应商提出的信用政策为2%/10,n/50,买方购入货物20万元,支付定金为销售收入的30%,则卖方的应收账款为14万元。
如果买方有一项收益率为25%的短期投资,则其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为:
[2%/(1-2%)]×[360/(50-10)]=18.4%
假设年机会成本率为20%,约定还款的利率为1%,坏账损失率为5%,变现费用为1%,且卖方转换买方的几率不大。以及实行该信用政策花费的人工费、资料费、手续费等合计为2 000元,此时卖方应收账款被占用的资本成本率K1计算如下:
K1={140 000×20%×50/360+[200 000×(1-30%)×1%×(50/360)+140 000×5%+140 000×1%+0]×(1-25%)}/[200 000×(1-30%)-2 000]=9.04%
此时K1+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9.04%+18.4%=27.44%,大于卖方短期投资的收益率25%,可以看出买方如果从整条价值链的角度考虑不应当选择放弃现金折扣。
六、结论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当企业不能通过银行信贷进行融资时,商业信用作为银行信贷的一种替代资金来源往往被企业使用。本文通过分析商业信用提供者的资金占用成本和接受者的放弃信用政策的机会成本,以整条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为原则从上游和下游整体的角度考虑信用政策的选择和运用。如果能将整条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放在首位,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关系会进一步稳固,整条价值链的资金周转效率会得到提高。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