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用对中小企业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商业信用对中小企业业绩有一定支持作用,从而验证了非正规融资方式的存在能够改进整个信贷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虽然实证结果证明非正规金融是中小企业银行融资之外的有益补充,考虑到非正规金融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之外的非正规特性,国家对非正规金融仍应采取审慎措施。
关键词:商业信用 中小企业业绩 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企业作为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量大面广、情况千差万别,遍布一、二、三产业,涉及各种所有制,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促进增长、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机遇与挑战并重,尤其处于产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小企业如何从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科技、第三产业方向平稳过渡,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以及提升资金利用效率等,是中小企业、学术界以及政府职能部门所共同关注的课题。
纵观国内外,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国外,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采取了多项措施,比如设立专门的银行、建立专门的担保机制、大量的社会资金和基金帮助解决等。在我国,各有关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着力加以解决,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2012年以来,许多中小企业又面临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放贷减少带来的影响,资金链条断裂、资金供应紧张成为当前企业最为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中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运作不规范、商业信用评级缺失等问题造成了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由于许多中小企业在应对资金短缺、解决自身生产经营紧张过程中,从银行获得的资金不足,不少企业迫于向民间借贷,甚至是高利率借贷,这样更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造成经营困难。因此,整个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途径和渠道有待改进和完善。除了银行信贷、民间借贷外的商业信用筹资方式亦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主要研究商业信用方式对中小企业业绩的影响。商业信用是指企业由于商品交易而相互提供的信用,如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等。本文的主旨在于研究:不同融资渠道对中小企业业绩产生的影响和制约;正规金融信贷和非正规金融信贷的互补作用。
追溯西方经济学文献,最早关于非正规金融的理论是从高风险、高利率角度阐述非正规金融高利率的合理性(Bottomley,1975),之后的理论发展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信息不对称与非正规金融的关系角度。Stiglitz and Weiss (1981)的信贷配给理论最早阐述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的客观存在,金融机构达到最优回报时资金需求是大于资金供给的。而为达到最优回报,金融机构希望选择较低风险较高投资回报的项目。这就造成了银行的借贷对象主要局限于成熟行业,规模比较大、信息透明度高、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而对处于初创或成长期、公开信息相对匮乏的中小企业,正规金融借贷往往引发更高的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同时贷款的还款期限比较短暂,很难应对企业长期投资的需求。Pertersen and Rajan(1994)提出的“关系银行”理论,以及Berger and Udell(1995)提出的“小银行假说”指出,较小的地区性银行及基于关系性质的银行贷款产品更适于为中小企业服务。Mauri(2000)阐述了在发展中国家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的互补作用。
林毅夫等(2001)亦阐述了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出路,这些理论在我国快速发展的中小型商业银行中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非正规金融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比如林毅夫等(2005)从理论角度阐述了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必要性及非正规金融的存在能够改进整个信贷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非正规金融部门通过各种人缘、地缘关系较易获得邻近的中小企业信息,因此在乡级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具有信息优势。非正规金融所拥有的信息产生了正外部性,使得整个信贷市场可以达到最优的市场均衡。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两者不同的信息结构导致两者运用不同的合约方式控制风险,而非正规金融在信贷合约的灵活性方面更适合中小企业的需要,使得中小企业在缺少抵押、无法满足正规金融融资合约的情况下,迅速便捷的以非正规金融借贷方式拆借资金。
纵观中西方文献,都肯定了商业信用等非正规金融由于人缘、地缘关系在借贷的监控方面较正规金融有天然的优势。但对非正规金融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从而对中小企业业绩影响的微观研究还不多见。本文通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方式获取样本,通过三家股份制银行的各省级分行,对有业务往来的中小企业客户在2007年7月至2007年12月之间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最终的有用样本数量为覆盖18个大中城市的127家中小企业。通过对这些样本数据的T值检验和回归测试我们发现:商业信用是中小企业正规融资的有益补充,并且对中小企业的业绩有正面的支持作用。
二、数据描述
(一)问卷调查企业的选取
不同国家地区对于中小企业的定义差别极大。我国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方法是根据不同行业中的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等不同方法来界定大中小型企业。为便于统计分析,本次调查的中小企业以员工人数小于1 000人为界定标准。
有别于近年出现的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所调查的企业为已与正规金融机构发生存款、信贷或有其他银行业务关系的中小企业。本样本是为研究各种不同融资方式,包括正规银行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对中小企业业绩的影响及交互作用而设计选取的。调查问卷是被调查企业以邮件形式寄回银行总行所在地。此调查的财务数据跨度为2004年底到2006年底。由于本次调查由银行发起,调查结果的可信度较高,尤其在财务数据及客观问题的回答方面比其他形式的调查更有优势。
(二)参与问卷调查企业的数量及地区分布
本调查涉及的中小企业因为已进入股份制银行信贷的门槛,所以以小型偏中型企业为主。最后统计参与问卷调查的中小企业数目为569家、覆盖19个大中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鞍山、大连、济南、青岛、杭州、宁波、南京、温州、广州、深圳、佛山、珠海、成都、重庆、昆明和海口。
(三)参与问卷调查企业的行业分布及资产规模
企业分类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国家统计局标准划分的18个行业,此种分法的调查结果主要集中在制造业(42.93%)和批发零售业(40.07%);另一种是按照表1的方法,将企业分为生产主导型和贸易主导型。表1的分类方法较符合被调查企业行业的分布,便于统计处理,而且生产主导型与贸易主导型企业的资金需求情况从期限、数量、抵押方式等方面明显不同,另外,进行调查的银行内部也是采取此方法进行企业分类的。因此我们在以下的分析中采用表1的行业分布。由表1可以看出,生产主导型企业在总资产方面明显超过贸易主导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