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摘要:会计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专业基础课,不仅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本文以塔里木大学为例,从会计学教学定位、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探讨当前会计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提高会计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会计学教学改革 财务管理
会计学按照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的设置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基础会计学(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中级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高级会计学和会计理论学等。塔里木大学开设会计学课程的专业有财务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和工商管理等本科专业。该课程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基本课时72学时,其他专业为48学时。做好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对于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具有关键性作用。
一、会计教学的目标
面对当前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懂会计、用会计的专业人才。因此,我校的最新人才培养也注重体现这一目标。我校系一所二本高校,目前定位于教学型大学,学生培养目标是复合型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如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合工商企业和投资公司需要的既懂理财、会计、投资,又通晓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级理财人员。但事实上,目前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会计教育还只是培养会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人员,而对于如何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从会计教育方向来看,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这种转变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够满足高素质为主的综合分析与判断的需要。就这一点而言,财务管理专业和非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培养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是我校财务管理专业会计教学的根本目标。
相对财务管理专业,非财务管理专业(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课时量相对较少,教学中对会计知识的需要更多的是强调实践性及会计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走入工作岗位后,可能更关注如何阅读会计报表以及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对税收和报表的影响。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到经济生活中,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我校的会计学教学必须区分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凸显专业的差异性,真正符合社会的需求。
二、当前会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定位忽略专业差异
不同的专业,其会计教育方向也有差异。财务管理专业因对会计学课程的依附性应当先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视角出发,注重职业化会计市场,而非财务管理专业可以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视角出发注重非职业化会计市场。但目前的会计学教育基本上是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出发的,忽略专业要求的差异性,针对性较差,不便于人才的培养。
(二)案例教学缺乏针对性,实践教学缺乏真实案例
我校会计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倾向于在课堂上讲解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与账户等。由于对企业经济业务不具备形象性,利用有限学时的学习,往往会将增加理论与实务结合的难度,造成初学者难以对会计课程做出整体的理解和把握;而对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财管专业还是非财管专业都没有实训基地,通常只是在一个星期里做模拟实习。教师在讲授中虽然会使用一些练习和习题,但这些练习和习题都比较零散,通常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设计的,很少能将一个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全部包括进来,而且学生对这些案例缺乏感性认识,依靠缺乏形象思考的模拟实践让学生感觉和实践相距太远,不能将其和实际经济业务联系在一起。案例缺乏针对性和代表性,是导致学生不会核算企业完整的经济业务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方法仍然以“灌注式”为主
“灌注式”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便于复习和考试,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弊端。这种教学方式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缺乏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认知,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课堂教学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本来就枯燥的会计学课程更索然无味,让学生放弃思考,放弃创新,养成懒惰的恶习,只局限在授课教师讲过的范围内,不愿意去思考授课教师没有讲过的内容,更不想去做老师没有教过的业务处理。如何在短时间内记住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会计学知识,顺利通过该课程的考试,是很多学生学习会计学课程的唯一目的。
(四)授课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我校会计学教学师资严重缺乏,师生比严重不协调,仅有的几位会计学授课教师,也缺乏与企业的联系沟通,基本是走出校门就直接走上讲台,在会计实务的讲授中,不能较好地与企业会计实务相联系,对企业需求知之甚少。这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存在三点不足:一是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不能和实际业务相结合,自身对业务处理略显生涩,在讲授时更多的选择照本宣科,不是将会计知识“讲”给学生,而是“念”给学生;二是缺乏成为一名教师所必需的基本功的训练,对教态、教法、课堂组织、板书、与学生的沟通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尤其是缺乏有针对性地讲解企业等最需要的知识;三是没有会计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较少。会计学课程本身是融理论性、方法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它要求授课教师要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还要拥有丰富的会计业务实践经验。对比而言,目前我校会计学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会计学教学改革建议
(一)注重专业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定位
从以往教学经验中发现,教师授课时大多采用制造业的业务为例来讲授会计核算,不能满足各专业的学生需要。会计教学应针对学生的专业,以上述基本内容为基础,加入适当的专题讲解,将各专业的特点在会计上进行反映,做到有针对的讲解,激发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增加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虽然在会计准则中没有对人力资源会计进行规范,但它也是今后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应当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视角出发,因为如何正确合理地分析并使用会计信息才是该专业学生工作中的重点,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将关注如何利用财务报告信息评估企业的风险与价值,制定企业的投资决策,优化投资结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内容定位于如何使学生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通过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专业差异,培养有特点的人才。
(二)突出案例教学,增强课堂学习兴趣
一方面,授课教师可以在会计教学中采用模拟经营决策沙盘对抗的方式,该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参与感,使其在主动学习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体会企业的运作流程,学习运作中的相关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自己运作的企业当做授课的实例,以丰富授课中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因为在企业模拟经营决策沙盘对抗中存在很多会计账务处理,比如产品研发费用、材料采购、产品成本费用核算及账务处理、存货计价与计量、采购结算方式;生产线和厂房购买过程中存在固定资产安装与购置的账务处理等,此外还涉及到财务报表与账户性质、贴现的计算与账务处理、财务报告编制等。教师在授课中还应让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将“体验式”教学引入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兴趣作为引导,以实际工作为主线。
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也可以由“教学—讨论—分析”向“思考—产生问题—学习”转化。有目的地将经济热点问题引入教学,比如新准则执行的经济后果、当今热点问题的影响等。在学生刚开始学习会计学课程时,授课教师应推荐一些与专业相关的阅读资料,实时相互交流,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动性,将其引导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在阅读与交流中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学校及学院应结合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让授课教师集中讨论,整合出具有教学价值、探讨价值、现实意义强的,同时具备启发性的开放式案例,为课堂教学丰富案例,使学生在学习中能结合身边的企业案例,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与当地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开发一些有针对性的开放式案例,实施特色教材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三)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会计学课程有一定的技术性,应用性较强,授课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注重融入实践环节,针对不同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应采用吸收式教学,将会计核算作为主要的实训内容,使学生在实践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非财务管理专业而言来说,应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视角出发,引进体验式教学,将企业模拟经营决策引入教学过程,让学生承担企业经营活动的相关角色,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实践企业经营行为,增强学生对财务数据的分析能力,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做出合理判断,提高教学效果。此外,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运用提问、启发式引导、组织讨论等手段,转变教学方法,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和当地会计师事务所资源编写的案例穿插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案例教学,使会计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让学生利用会计的拓展职能,提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营造出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提高授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