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工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只有合理构建并正确应用“新网工程”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不断地促进“新网工程”战略的有效实施,实现服务“三农”、助农增收的根本目标。本文从“新网工程”建设的实际出发,依据客观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网络布局、网络规模、网络效率和网络贡献等4个评价系统、17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适用于对各层次“新网工程”建设的状况、进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国家宏观决策和企业微观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新网工程” 评价指标体系 新农村 流通
一、问题的提出
“新网工程”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06年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四大网络工程。实质上是以现代流通方式的理念、装备、科学方法等改造、提升、整合、优化供销合作社的传统经营网络,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没有流通现代化,就不会有农业的现代化。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2008年供销合作社综合业绩考核办法》中对“新网工程”建设从连锁网络、连锁销售额、农副产品市场交易额增长率、再生资源收购总额增长率四方面评价,对社有企业发展从资产总额、净资产收益率、省部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三方面进行评价,系统的“新网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性不强,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有利于对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建设成效进行分析评价。
要提高在“新网工程”中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新网工程”流通网络的功能,就必须正确认识“新网工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这就需要运用一整套适合“新网工程”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评价。近几年,我国对商品流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3年,宋则、张弘从流通总规模、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流通效率、流通环境、流通效益、流通组织化程度、流通结构、流通人才素质、流通信息化水平、流通方式、流通资本等十一个方面构建了44个一级指标、50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2005年,李飞、刘明葳构建了一个包括商品流通物质、制度和观念现代化三大类指标、8个中类指标和16个小类指标的评价体系。2009年,侯坤阳、张江华对农村流通现代化构建了7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本文在借鉴国内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网工程”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描述和综合评价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布局的合理性和效率高低,充分保证现代流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新网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建立“新网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全面描述和评价中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建设进程,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建设提供必要的尺度,确保“新网工程”建设健康、有序、快速推进。根据“新网工程”的建设宗旨和建立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在征求供销系统和部分高校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具有4个系统、17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见表1)。该指标体系从网络布局、网络规模、网络效率和网络贡献等多角度和层次来测定和衡量“新网工程”的建设整体水平,其中网络布局代表了服务的范围,网络规模代表了服务的基础,网络效率代表了服务的能力,网络贡献代表了服务的目的。为了把“新网工程”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服务功能的大型化的网络体系,尤其应重视网络效率的发挥。
(一)网络布局评价指标
流通经营网络是“新网工程”建设的基础,是服务“三农”、实现农村流通现代化的载体。网络布局评价指标是衡量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规划布局合理性的指标。主要包括:龙头企业、配送中心、交易市场、农村连锁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五个一级指标。其中龙头企业包括大型农资企业集团、日用消费品连锁骨干企业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处理基地等;交易市场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集贸市场和再生资源区域集散交易市场等;农村连锁店包括农资放心店、连锁超市和便利店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等;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对它们的评价主要从总体数量、行业(类别)分布、覆盖面等方面来反映“新网工程”的建设是否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衔接、是否合理规划布点、覆盖范围是否广泛,是否形成省(市)、县、乡、村贯通,纵横交错、配置合理、相互促进、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四大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
(二)网络规模评价指标
该系统反映了“新网工程”在人、财、物等方面的基本概况,也是其他系统评价指标的基础。主要包括:网络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网络总产值、网络利润总额、网络物流总交易量和网络从业人数等。网络规模评价指标是衡量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规模大小的标准,既是“新网工程”发展的最终表现,也是促进其不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中的网络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体现了对农村流通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基建投资状况。
(三)网络效率评价指标
“新网工程”运行效率高低与服务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内需的扩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对“新网工程”的评价不仅仅要关注网络的布局和规模的建设,更应该对网络的运行效率进行评价。本文设计了网络流通效率、网络组织效率、网络经济效益、网络人员素质和网络信息化程度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来评价网络的运行效率。该系统是衡量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发挥双向流通能力、在同一网络实现四大功能的关键指标体系。
1.网络流通效率指标。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提高流通效率可以降低生产流通成本、刺激消费,从而带动生产的增加。建设“新网工程”是为了能够从整体上促进农村经济循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加快资本周转和经济运行节奏。为此,设置了网络资产周转率、网络库存率、网络流通费用率3个流通效率类指标。网络资产周转率是反映一定时期网络资本周转的次数,可分别从网络总资产周转率、网络固定资产周转率、网络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指标去考核。网络库存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网络库存总额占网络销售额的比重。该指标是可以与资产周转率相互印证的反比关系指标,共同表达着流通效率的高低。网络流通费用率则可以通过网络中的运输费用率、仓储费用率、货运空载率、货运损耗率指标反映。
2.网络组织效率指标。“新网工程”建设就是要培育经营规模大、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采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以扩大流通规模,提高农村流通效率,取得规模效益。为此,选取设置了龙头企业销售额、利润额分别在网络销售总额、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连锁经营销售额、利润额分别在网络销售额、利润额中所占比重,配送中心的配送率,交易市场集中度和再生资源收购总额增长率5个相对指标来衡量网络的组织化程度和运转效率。
3.网络经济效益指标。“新网工程”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一个个经济利益主体依据现代产权制度构建的竞争开放的农村流通体系,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是更好地服务“三农”、助农增收的基础。为此,设置了网络利润率、网络年增长率、网络资产保值增值率指标来反映“新网工程”生存、发展的状态,反映“新网工程”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产出水平。
4.网络人员素质指标。在“新网工程”建设中需要大批专业人才,实施相应的人力资源工程,加强职工的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来满足新农村现代流通的需要,是实施和建设“新网工程”的前提和关键。为此,设置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网络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大专以上学历者在网络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从业人员每年后续职业培训率指标,来衡量“新网工程”中人才素质的现状、差距及今后人才培养、教育的重点与方向。
5.网络信息化程度指标。“新网工程”建设中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信息技术利用水平,直接关系到统一高效服务新农村流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设置了网上年交易额及其占网络交易总额的比重、注册域名企业数在网络企业总数中所占比重、网上信息提供量等指标来考察网络信息化发展水平和效率。
(四)网络贡献评价指标
“新网工程”以惠农、便民、利农、富民为主要目的,一方面将农副产品顺利转变为商品、并最终被消费者接受,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丰富农村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因此,评价“新网工程”贡献时,主要设置了服务“三农”和助农增收2个一级指标。服务“三农”情况从农民满意度、消费者投诉率、假冒伪劣产品案件发生率3个二级指标来衡量。农民满意度指标可以通过抽样调查取得。假冒伪劣产品案件发生率指标是指假冒伪劣产品案件数占网络商品零售额的比重。助农增收重点从绝对额和相对比重两个角度评价,选取了农民增收额和农民平均增收额占城市居民平均增收额的比重这2个二级指标。
三、结束语
“新网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能够综合反映评价“新网工程”建设的发展状况,衡量目标、进程的实现程度,为国家宏观决策和企业微观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对促进“新网工程”战略的实施能够起到客观、及时的推动作用。该指标体系既适用于对全国整体的“新网工程”建设成效进行评价,也适合于对省、市、县等各级地方使用。但是,由于各地的历史形成实际情况、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地区“四大网络”的发展不平衡是一种带有普遍规律的现象。在使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业绩时,可以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确定反映地区个性的特殊评价指标,动态地、分阶段地进行评价。Z
(注:本文系2010年度山西省科技厅资金资助项目“新农村建设资金融资渠道与使用效率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041041-01)
参考文献:
1.宋则,张弘.“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系列研究成果[J].商业时代,2003,(11),(14),(23),(24).
2.李飞,刘明葳.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侯坤阳,张江华.农村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