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以降低融资成本为目标的利率互换会计

一、利率互换的基本原理
互换,是指交易双方根据互换合同,按照事先约定,交换未来各自现金流量的一种交易方式。第一份互换合同是1981年世界银行与IBM公司签订的,当时持有美元债务的世界银行与持有瑞士法郎和德国马克债务的IBM 公司通过互换各自债务,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目前,互换的类型主要有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商品互换、股权互换、期权互换等。其中利率互换是指双方订立在一定时期后履行互换各自利息义务的支付协定,支付的金额依据一定的利率和不一定量的本金来计算。常见的利率互换是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的互换。利率互换的目的主要有降低融资成本,资产负债管理和利率风险保值等。本文主要分析以降低融资成本为目的的利率互换。
利率互换交易的基本原理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与利益共享。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由于筹资双方在信用等级、筹资渠道、地理位置以及信息掌握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在各自的领域存在着比较优势。因此,双方愿意达成协议,发挥各自优势,然后再互相交换债务,达到两者总成本的降低,进而由于利益共享,最终使得互换双方的筹资成本都能得到一定的降低。实务中,某些中小企业由于信用较差只能获得浮动利率资金或者以较高的融资成本筹资,它们往往希望将其浮动利率债务转换成固定利率债务以减轻、稳定其利息负担。跨国公司凭借其信誉在固定利率市场上具有优势,且经常持有不同利率水平的债权、债务,面临利率变动的财务风险,它们需要筹措不同利率的资金以对冲风险,实现自动套期保值。在这种情况下,想取得固定利率贷款的公司有时只能获得浮动利率贷款,想取得浮动利率贷款的公司往往借入固定利率资金,于是利率互换交易应运而生。
互换交易大多是在以银行为中介人的协调下完成的,银行收取中介服务费。一般交易双方均在不知对方的情况下,由银行介入完成利率互换。交易双方先依据自身在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各自借入资金,然后互换利息义务。由于双方在筹资时都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所以总筹资成本较低,这部分降低的筹资成本可在互换双方和中介人之间进行分配。同时,互换结果使得浮动利率贷款转换为固定利率贷款,固定利率贷款转换为浮动利率贷款,满足了交易双方风险管理的需求。
二、新准则下利率互换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换出浮动利率,换入固定利率方的会计处理
换入固定利率的公司先以浮动利率筹资,再进行互换,向中介银行支付固定利息、收取浮动利息并向债权人偿付利息费用。由于它将浮动利息变为固定利息,所以不但可以降低筹资成本,而且还具有套期保值的性质。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的要求,套期保值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换入固定利息一方对利息现金流量变动进行了套期,所以属于现金流量套期。筹资时,记录应付债务。进行套期时先对套期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主要有主要条款比较法、比率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在签订互换协议时,由于没有实际现金流入和流出,所以不确认合约初始价值,但需要在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将利率作为套期项目。发生利息收付时,记录与中介银行间的利息收支,对于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在资本公积中反映。该有效套期部分的金额,按下列两项的绝对额中较低者确定:套期工具自套期开始的累计利得或损失与被套期项目自套期开始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累计变动额。套期交易终止且预期交易预计不会发生时,将套期有效期间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转出,计入当期损益。最后,偿还债务。
(二)换入浮动利率,换出固定利率方的会计处理
换入浮动利率的公司先以固定利率筹资,再进行互换,向中介银行支付浮动利息、收取固定利息并偿付给债权人。由于它换入的是浮动利率,所以不具备套期保值性质。
筹资时,记录应付债务。在签订互换协议时,同样不确认合约初始价值,但需在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发生利息收付时,收取的固定利息和支付的浮动利息的差异作为互换损益加以确认,同时计入其他应收(或应付)款项,然后结清与银行之间的往来。最后,偿还债务。
三、利率互换会计示例
(一)利率互换双方的会计处理
例:A、B两家公司在2010年初各自需筹措期限1年、5 000万美元的资金。A公司为中型企业,想获得固定利率借款。B公司为大型跨国公司,想借入利率为6个月期LIBOR的浮动利率资金。由于两者信用等级不同,因而融资利率存在差异,两个公司的借款利率资料见表1。
双方通过C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协议以达成各自目的,同时降低融资成本。互换协议在2010年1月1日达成。A公司筹资的固定利率较高,相对而言,其浮动利率筹资具有比较优势,它在当日发行浮动利率债券;在付息时从C银行获取浮动利息LIBOR,向银行支付7%的固定利息,将浮动利息转换为固定利息。B公司在固定利率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它在当日用固定利率发行债券;在付息时从C银行获得6.8%的固定利息,同时向银行支付浮动利息LIBOR,通过互换将固定利息转换为浮动利息。
A公司的会计处理为:
1.2010年1月1日,发行浮动利率债券:
借:银行存款 50 000 000
贷:应付债券 50 000 000
2.签订互换合约时,首先进行套期有效性评价,评价结果见表2。由于此次利率互换属于现金流量套期,无实际现金流入流出,不确认合约初始价值,仅表外登记。
3.2010年7月1日,互换利率,产生利得7.5万元:
借:套期工具——利率互换 75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75 000
4.实际收到银行互换差额7.5万元:
借:银行存款 75 000
贷:套期工具——利率互换 75 000
5.向债券持有者支付利息210万元:
借:财务费用 2 100 000
贷:银行存款 2 100 000
6.2010年12月31日,互换利率,产生损失10万元 (5 000×6.6%/2-5 000×7%/2):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0 000
贷:套期工具——利率互换 100 000
7.支付C银行互换差额10万元:
借:套期工具——利率互换 100 000
贷:银行存款 100 000
8.向债券持有者支付利息192.5万元(5 000×7.7%/2):
借:财务费用 1 925 000
贷:银行存款 1 925 000
9.转出资本公积中的累计损失:
借:财务费用 25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5 000
10.偿还债务:
借:应付债券 5 000
贷:银行存款 5 000
B公司的会计处理为:
1.2010年1 月1 日,发行固定利率债券:
借:银行存款 50 000 000
贷:应付债券 50 000 000
2.签订互换合约时,无实际现金流入流出,不确认合约的初始价值,仅表外登记。
3.2010年7月1日,互换利率,产生损失12.5万元(B公司的利率及互换收支和互换利得(损失)见表3):
借:财务费用 125 000
贷:其他应付款 125 000
4.向C银行支付款项:
借:其他应付款 125 000
贷:银行存款 125 000
5.向债权人支付利息175万元(5 000×7%/2):
借:财务费用 1 750 000
贷:银行存款 1 750 000
6.2010年12月31日,互换利率,产生收益5万元(5 000×6.8%/2-5 000×6.6%/2):
借:其他应收款 50 000
贷:财务费用 50 000
7.向银行收取款项:
借:银行存款 50 000
贷:其他应收款 50 000
8.向债权人支付利息:
借:财务费用 1 750 000
贷:银行存款 1 750 000
9.偿还债务:
借:应付债券 5 000
贷:银行存款 5 000
(二)利率互换对交易双方融资成本的影响
本例利率互换对相关各方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图略)

A公司与利率有关的现金流量:(1)发行公司债券后向债权人支付LIBOR+1.1%的利息;(2)根据与C银行的互换合同,获得LIBOR利率的利息,同时向C银行支付7%的利息;净现金流出8.1%(LIBOR+1.1%-LIBOR+7%)利息支出,比它在固定利率市场上筹资减少0.4%(8.5%-8.1%)的融资成本。
B公司与利率有关的现金流量:(1)发行公司债券后按年利率7%向投资者支付利息。(2)根据与C银行的互换合同,获得6.8%的利息,同时向C银行支付LIBOR 利率的利息;净现金流出LIBOR+0.2%(7%+LIBOR-6.8%)利息支出, 比它在浮动利率市场上筹资减少0.4%(LIBOR+0.6%-LIBOR-0.2%)的筹资成本。
C银行熟悉市场行情,在双方均不知对方的情况下撮合互换交易,每天对冲可能产生的利率风险,获得净现金流量0.2%(7%+LIBOR-6.8%-LIBOR)的交易收入。
从这笔互换中可知:(1)A、B两公司在债务本金不交换的情况下,债务利率即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实现交换。(2)这笔利率互换潜在总收益1%{(8.5%-7%)-[(LIBOR+1.1%) -(LIBOR+0.6%)]}, 在交易三方中得到分配,其中A公司0.4%、B公司0.4%、C银行0.2%。通过利率互换,A、B公司的融资成本均得以降低。 X



参考文献:
1.马克·特朗布利,王荭译.衍生工具与套期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2.杨萱.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发展研究[J].会计之友,2011,(5).
3.王奇杰. 基于SHIBOR的人民币利率互换公允价值套期会计核算[J]. 财务与会计,2011,(5).
4.刘丹. 货币互换避险会计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10,(1).
5.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林华,林世怡.公司财务会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8.宗辉. 美国航空业套期保值策略分析[J].会计之友,2011,(5).
9.彭晓洁.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持续全面国际趋同的影响及对策刍议[J].财会研究,2011,(8).
10.托宾·诸尔·安德森. 货币与利率保值[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