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创新的特征及其借鉴
从相关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金融创新的动因及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形成了交易成本论、约束诱致说、自由-管制博弈论以及制度学派等理论。但对金融创新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从有关学者的论述中,可以提炼出金融创新的基本涵义: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润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它不仅包括制定新的制度和实行新体制,而且包括创造金融衍生工具、运用新技术以及金融业务的推陈出新等。从广义和狭义视角来看,一般情况下,单纯的金融工具或交易工具的创新称为狭义金融创新;对现有的制度、市场、产品以及服务等金融体系的改革称为广义金融创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创新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至今已推出了上千种金融产品。金融创新活动在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环境,产生了诱发金融危机的巨大风险。为此,认真总结国际金融创新的演变规律,对促进我国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创新的特征
从国际金融发展史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金融创新浪潮,给已经步入衰退期的传统银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开拓市场、提高盈利水平、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金融创新有利于银行业调整金融资产结构,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同时,进入90年代后,金融监管的放松、金融自由化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人们对金融创新以及传统金融监管模式产生了质疑和反思。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金融创新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规避市场风险,使金融资产套期保值,西方发达国家各金融机构相继推出了票据发行便利、互换交易、期权交易和远期利率协议等创新产品。20世纪90年代中期,信用衍生品(Credit Derivatives)不断涌现,不仅有非融资类信用衍生品(信用违约互换、全部收益互换)等,还包括融资类信用衍生品(债务抵押债券、信用连接票据)等。目前世界金融衍生产品已发展到1 200余种,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数据,2007年全球信用衍生品价值高达58.24万亿美元,虽然金融危机爆发后,信用衍生品市场规模快速下滑,2009年末下滑至32.69万亿美元,但是,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初发行时的市场规模比,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证券发行成为主要的融资方式。融资证券化是指将不流通的资产转换成为可流通资本证券的过程,即通过发行股票、其他银行票据等有价证券,通过证券市场向社会直接募集资金。“融资证券化” 现象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过去银行信贷是金融业融资的主要方式,随着融资证券化的展开,债券融资在国际筹资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债券融资在国际筹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仅为26.4%,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这一比重已达到了62.8%,至今这一比例依然维持在70%左右。融资证券化已成为了当今国际银行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三)表外业务发展迅猛。表外业务(OB)通常是指能够提高银行当期收益,但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经营活动。目前银行表外业务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担保类业务,其主要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二是承诺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等;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主要包括货币和利率的期权、掉期以及远期等衍生交易业务。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资产证券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银行的表外业务迅速增长,在营业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许多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已超过了50%,对利润的贡献率远远超过了资产业务。
(四)金融机构组织结构应势而变。面对全球化的竞争,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纷纷采取了扩张性战略,不断地创新其组织结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各国金融监管自由化,业务网络化,逐步形成了紧密相连的国际金融市场,例如,欧盟各国正在积极筹划统一的金融市场;二是大型银行的国际化经营,目前世界各大银行均在海外设立了分支机构,例如,目前美国花旗集团已在65个国家或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数量已达到135家,并逐步形成了大银行经营全球化、小银行经营区域化的市场格局;三是银行间并购、联合的浪潮方兴未艾,例如,1995年全美就有1 000家金融机构参与了银行间的并购或联合,国际银行资本集中化、经营规模集团化趋势凸显。
(五)金融业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随着国际金融业竞争的加剧,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金融业各种业务呈现出电子自动化、网络化的显著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95%以上的银行传统业务(存贷提款、转账、汇兑和查账等)均已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各银行间、银行与客户间以及客户之间的金融业务形成了金融业电子信息网络,国际金融信息化平台基本形成;二是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以及网上银行等现代电子银行业态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六)银行业务转向综合化。受国际金融业竞争环境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初,美、英、德、日、加等西方各国就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国际银行业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一是放宽了银行的经营范围,取消了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限制,允许各金融机构交叉经营;二是解除了银行存贷利率的管制,使银行存贷利率与市场进一步接轨;三是弱化了外汇流动的管制,促进了金融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四是废除了金融机构业务经营国界限制的相关规定,完全放开了本国的金融市场,允许国外金融机构到本国开设分支机构,同时也鼓励本国银行跨国经营。因此,世界各银行的经营模式由传统的分业经营,向多功能、全方位、跨区域的综合业务方向发展。
(七)金融监管国际化趋势增强。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人们对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为了防范和控制风险,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本着“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促进创新、效率和市场发展”的原则,联合签署了一系列的协议、原则等文件,如西方十国集团及卢森堡、瑞士的中央银行签署的巴塞尔协议(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相继与国际证券协会发布了“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指导方针”(1994年),与非十国集团国家推出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巴塞尔委员会重新修订的《新资本协议市场风险框架的修订稿》(2009年7月),以及G20峰会发布《华盛顿声明》(2009年9月)等等,金融监管在全球范围、区域范围的合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金融体制与机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相比,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提升金融创新水平。目前,我国在金融创新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金融创新产品同质化。目前,我国大多数银行没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准确的市场定位,金融产品创新不是结合客户需求和自身条件,开发独具特色的金融产品,而是沿用了国外大银行的一些金融工具,盲目跟风模仿,缺乏针对性、新颖性。追求利润的创新产品多,而防范风险的创新产品少,负债类创新产品多,资产类创新产品少,金融产品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创新产品品种少、规模小。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我国也推出了一些金融创新产品,如消费信贷、信用卡、个人电子汇兑、可转债、开放式基金等等,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现代银行业务来讲,金融衍生产品仍显匮乏。例如,在消费信贷规模上,据欧洲调查机构SOFINCO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欧盟27个国家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总额为11 770亿欧元,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然而,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1年9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消费信贷额为85 322.68亿元,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重仅为16.13%。
(三)中间业务比重偏低。目前,发达国家国际大型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重维持在50%-70%,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尽管近些年有了较大的提高,据2011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工行、建行、中行和农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23.27%、24.32%、33.60%和20.17%,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大银行比较,这一比例依然是偏低的。
(四)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尚未形成。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金融管制看起来很严格,金融创新有关事项都要审批,但由于金融创新没有一个科学的审核标准,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金融企业的金融创新活动。而从微观层面上讲,金融企业的一些风险管理的工具,比如说互换交易、期权交易等却又很少,各银行金融创新的随意性大,管理粗放,系统深入的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尚不健全,造成金融创新活动的持续性较差。由此可见,我国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尚未形成。
三、我国金融创新的战略思考
(一)更新金融创新的理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监管部门的管理理念创新;二是金融机构产品开发、经营以及服务理念的创新。从西方金融创新的发展史来看,不同的时期,金融机构创新的侧重点也不同,20世纪60年代初主要是逃避金融控制和资本管制;在20世纪70年代主要是转嫁市场风险;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融资方式转变;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银行机构的全球性扩张和服务方式的革新;如今,金融创新主要是化解金融风险,启动疲软市场。由此可见,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微观创新活动是在金融监管的宏观环境下展开的。我国金融创新要以系统工程的思维,政府部门和金融企业都要认真研究国际金融创新的规律,全面更新观念,统一思想,精准对接,上下联动,才能保证我国金融创新工作顺利进行。金融监管部门要统驭金融创新的全局,从改善我国金融创新的宏观环境入手,遵照“鼓励与规范齐抓,培育与防险并举”的原则,指导我国整体的金融改革工作。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要紧密结合我国以及国际金融创新的新形势,坚持“盈利、避险、可持续”的原则,紧紧围绕着市场、客户、服务做文章,尽快形成自身的特色经营。
(二)完善金融创新制度。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较完善的金融制度体系,它包括审慎宏观调控、优化金融结构、有效配置资源、组织机构控制以及保护机制等六项主要职能。在这六项职能中,审慎调控是重点,它主要的目的是控制国家金融体系风险,维护金融整体运行的安全。从国际金融创新发展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制度的演变轨迹,即严格管制——放松管制——重构规则,金融监管制度随着全球金融局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金融制度是国家金融创新的保障,目前我国的金融制度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内外金融创新发展的趋势,重新修改现有的金融创新监管制度、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制度、金融创新的审批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创新体系,确保我国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
(三)深化金融企业创新的改革。1.加大企业金融创新制度的改革力度。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经验,我国金融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等各项制度,强化金融创新的激励与制衡等动力机制,确保金融创新平稳有序推进。2.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体系。一方面,根据国际金融业先进的组织模式,对我国金融企业现有的组织体系进行调整,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各分支机构的指导和控制工作,推行扁平化的管理,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责权利,进一步提高金融创新的组织效能。另一方面,加快中资银行的整合、重组,按照“集团混业、法人分业”的管控模式,组建跨行业的国际金融控股集团,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和资本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企业集团。3.积极推进各项金融业务的创新。一是加大拓展中间业务的力度。从上述分析可知,目前,发达国家的大型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迅猛,已成为其核心业务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金融机构应加大中间业务的市场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在客户需求、服务项目、业务流程、技术保障等方面不断创新改革,提高盈利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二是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亦称信贷资产证券化,即股权或债权凭证的出售,其主要作用是改善银行资本充足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是从2005年开始的,截止到2008年11月,共发行19单,金额为668亿元,后因金融危机爆发而中止,2011年8月18日,资产证券化试点再度扬帆起航。资产证券化使风险由存量化转变为流量化,加大了金融系统风险度。所以,推进资产证券化最重要的是控制风险,要适度、有条件地展开。三是加快混业经营的步伐。金融混业经营是一种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商业模式,它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大型国际跨国金融集团的冲击,我国金融业企业要加快混业经营的步伐,主要在组织架构、人才、机制、风险管理、主营业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进和提升,向国际一流的大银行看齐,提高自身综合的竞争能力。S
参考文献:
1.王海军,姜磊.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J].区域金融研究,2011,(1).
2.张正华.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增加 业务转型步伐加快[N].金融时报,2011-8-29.
3.王璐.“信贷资产证券化”要拿捏适度[N].经济日报,2011-9-23.
4.范贝蕾.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创新展望[J].商业经济,2011,(1).
5.李伏安.我国金融创新制度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