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RFID技术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对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关键词:RFID技术 高校 固定资产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的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增长,其占学校总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加强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确保高校固定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成为高校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将从RFID技术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来进行探讨。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根据2012年4月1日开始施行的财政部令第68号《事业单位财政规则》,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 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 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高校固定资产具有价值高、数量多、使用周期长、使用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等特点。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占有和使用的固定资产规模越来越大,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复杂度也在不断增加。以往很多高校对于固定资产管理都采用传统的条形码编码方式进行管理,它以人工为主,每年在进行固定资产清查时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清查中间经常会出现管理混乱、资产使用效率低甚至资产流失等问题,从而影响学校教学、科研工作。

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全方位多元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以RFID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高校优越的校园网硬件基础和技术力量,全面整合资源,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RFID技术基本介绍

无线射频识别即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新兴的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作为条形码的无线版本,RFID技术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等优点,并且标签上的数据可以加密以确保安全,存储数据量更大,存储信息可动态修改,可远距离、多目标操作。运用RFID资产管理系统,可以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实时定位,进行资产跟踪管理,防止资产的丢失并及时发现报警,切实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

RFID系统主要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和射频天线组成。电子标签即射频卡,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标签含有内置天线,用于和射频天线间进行通信;阅读器主要用于读取(在读写卡中还可以写入)电子标签信息;射频天线主要在标签和阅读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阅读器通过射频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电子标签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电子标签获得能量被激活;电子标签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卡内置发送天线发送出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电子标签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

三、RFID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高校应该依托现有的校园网络资源,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业务处理,管理系统应该包括资产登记、资产维修、资产报废、资产盘点等功能,实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管理,使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职能部门和使用部门之间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一)实现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资产购入后,管理部门入账时加装电子标签,标签内写入资产的信息(RFID标签可不受次数限制地新增、修改、删除),每次进行资产管理操作时,读写器都会自动读取设备电子标签并将信息发送回服务器进行处理,从而实现资产的跟踪管理。

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登记入账处理时,需要通过标签写入、标签锁定、标签附着等步骤来实现。标签写入,通过系统将资产的有关信息(入账时间、资产条形码、型号、名称、价值、场所等)写入电子标签中;标签锁定,资产信息写入电子标签后进行锁定,后续由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维护,防止使用部门进行修改;标签附着,资产信息固化后,将存储有资产信息的标签附着于设备资产上,附着形式可选择粘贴、悬挂、嵌入等多种方式,标签附着在资产上就不能取下,如果取下,则标签自动损坏。进行资产盘点时,可利用“资产管理手持器”进行不定期巡视,检查资产管理情况,对于未走正规程序私自进行借用等情况快速查出。

利用RFID技术,可实现对资产全生命周期(采购、验收、入库、领用、使用变动、报废)过程的智能化全程跟踪管理,整个管理过程无需任何人工干预。通过对RFID技术的整合,依托校园网络,可以将资产的管理延伸到校园的每个角落,使分散的资产统一到资产管理平台上来,从而确保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以及具体使用部门间固定资产账目的实时核对,强化资产使用部门的使用职责,充分发挥其功能。

(二)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监控

通过引入RFID技术,借助阅读器和智能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的调拨、维修和报废等日常工作可及时办理并同时在系统中被记录下准确的变动信息,实现了对资产日常操作流程中涉及到的使用人、地点、实物、时间等信息的准确、快捷记录。例如,固定资产领用时,可以将资产领用人(或者是使用人)姓名、存放地点、领用时间及相应的固定资产信息写入固定资产管理标签,使固定资产在存放地可以自动被网络信息系统自动识别,从而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由系统对日常工作进行有效实时监控资产数量、质量、流向等信息,实现由后台系统对工作流程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和记录,使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内就可以及时了解到资产的调拨和使用情况,简化了管理流程,减轻了资产日常管理的压力,免去了繁琐的人工记录过程,提高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效益。

(三)进行多级管理,强化管理意识,明确管理责任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资产管理便成为了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操作性都比较强的系统工程,高校固定资产除了一般资产的特点外,还具有数额大、数量多、管理范围广、使用范围大、结构复杂等特征。引入RFID技术后,在资产管理系统中,可以充分考虑每一个资产管理员(或管理部门)的不同职责,为每一个资产管理员制定相应的操作权限,通过用户的身份和密码识别分别进行登陆操作。例如,资产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设备、行政办公设备、房屋、土地等进行一级管理和监督;财务部门要强化一级核算,侧重于掌握固定资产总值,实行总量控制;各使用部门负责资产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工作。

(四)优化资产的日常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在资产的日常管理中,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的财务部门与实物管理部门之间缺乏业务联系和业务沟通,使得账面无法反映资产的存在;不少单位拥有大量的昂贵资产,但没有集成的信息系统,缺乏有价值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固定资产的管理困难,工作效率低;固定资产管理中资产卡片和资产实物不符;难以有效控制固定资产流失;资产清查费时、费力,效果有限,且“前清后乱”;运营成本难以及时、准确的核算。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出现财务固定资产账、设备台账、固定资产实物账三者的分离,导致账账不符、账实不符,家底不清。

而通过引入基于RFID技术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效率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在进行资产清查时,利用手持阅读器进入资产存放场地,可以批量的阅读电子标签信息,检查资产状况,大幅度地提高资产清查效率,基本完成账务核对。资产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系统反馈的信息,及时了解资产的使用情况,加强资产的监控,对闲置的资产可以在学校内部进行合理调配,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