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践教学法探索
会计学作为一门典型的应用型经济管理学科,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一直是专业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因此,会计实践教学便成为大学会计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也构成现代会计教学的突出特色。而基于近年来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并从社会对于应聘人员从业经验的“苛求”来看,实践性教学依然是现代会计教育的一个“瓶颈”,其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仅为了“做会计”
传统实践教学常常陷入一个典型的认识误区,即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会计。囿于这一思想理念,教师和学生基本上都在围绕着怎么“做会计”而身体力行。会计学自身的“机械性”,容易使教师们流于照本宣科,在实践教学环节更是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层面上。学生们也通常把实践教学看成是理论知识的翻版而对其应用性和写实性淡然处之,对于模拟实践的工作机理,以及实验所采取的处理方式的经济后果、变通处理方式以及易于出现差错或者舞弊的可能情形更是不甚了了。正如大家已经意识到的那样,会计学专业学生普遍具有较为浓厚的“工匠”意识,而难以领会会计工作生成的信息的真实价值和具体意义,以至于缺乏深刻的思想性和再学习能力。因此,为了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们应该正确处理好做会计和用会计的关系,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言传身教,不仅注重技能培养,更重要的还要注重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中注意将自主训练、互动训练与启发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注意与书本知识相对照,一方面去理解、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去探讨、质疑,而后能有所建树。这样,学生便可在不断的探索中,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一位教育学家曾形象地指出,教育的成果就是学生在毕业时,将课堂所学全部知识技能都抛弃后而仍然得以保留的东西。显而易见,这种东西就是能力。
手工与电算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在会计专业的发展完善过程中,都表现出对于实验教学的高度重视,其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室配备都比较齐全,并成为当前会计实践教学的常规手段。但在教学环节中,手工与电算化试验基本上各行其是,二者的有机关联及相互印证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据调查,许多高校的电算化会计教程相对比较独立,形成与相对应专业教程“两张皮”现象,缺乏与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统筹安排和协作规划。另一方面,由于手工实验方式比较繁琐,周期较长,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其工作量相对较大,而且试验需要大量凭证、账簿、报表等纸质材料,实验成本较高,加上近年来会计电算化和信息化在企业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中的普及,这种手工的实验方式便在大学教学安排中受到一定冷落。其实应该看到,手工会计实验比电算化实验更富有教学深意,手工重在过程,而电算化重在结果。手工的过程更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而在电算化实验中,学生面对的往往是一个“黑箱”,富有技术含量的会计专业性知识大都成了暗箱操作的东西,实习学生通常只要把握好输入关便大功告成,而且高校通常引用的是社会通用的商品化软件,这些软件的“傻瓜式”设计思路,更使得实验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可言。更何况,会计电算化实验在大学仍然是一个涉足不深的领域。受制于专业局限,缺乏应有的软件开发和更新能力,没有成熟的实验纲要和体例结构,缺乏专门人才、缺乏实践经验,几乎是各院校共同面对的问题,其试验效果往往不过是“蚓食沙土泻其泥”式地走过场。
实验、实习与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验、实习与实训都是高校在会计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但三者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为了使学生提高并真正融入其中,三者应该统筹安排,形成良好的互补和互动关系。“实验”一般是在虚拟环境下,模拟或仿真企业会计核算和管理过程,它应该成为一种探究式的操作,意在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
眼下会计实验教学的局限性就在于它的虚拟性:业务是假的、账表是假的、审核是假的,加上对于相关法律法规和流程的忽略,与相关部门的往来也是假的,学生通常只能凭着跨时空的想象力去做实验。实验本身还无法真正克服从书本到账本的嫁接性,试验本身变成了对书本知识的印证,学生往往无法真正领会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要旨和蕴涵。
作为大学课堂教学的另一种补充,“实习”是根据教学需要,就某一个特定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目的让学生到实际工作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实习报告。在高校教学安排上,实习通常都是借助于假期以及毕业前专门安排的实习期来完成,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全方位指导,另一方面,鉴于会计工作通常是组织中的一块“禁地”,通常忌讳“外人”的介入,尤其是不愿意让实习生接触企业真实的业务处理,因此从多年来的反馈来看,实习效果并不理想,实习的往往变成打杂的,学生充其量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相对而言,“实训”则是在真实环境下,利用模拟数据进行实验。例如采用某种大型的商品化会计软件系统,输入并塑造基本的财务会计数据,合成财务报告等,还可以运用各种功能模型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进而实现会计、业务、财务的一体化。
因此,高校会计实践教学应能做到实验、实训、实习等多管齐下,相互间取长补短,保持实践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探索性,并突出其技术性、可操作性,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强调在会计理论指导下进行会计实践训练,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之间的关系。
树立为管理服务的意识,培育健全的信息网络体系
会计信息系统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不仅是组织业务流程的交汇点,也是最重要的信息辐射源。特别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工作者就是信息工作者,他们不仅要完成常规的会计、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协助管理人员、IT人员以及其他业务部门,共同培育和构建企业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
作为典型,ERP在企业中日渐普及,会计信息系统就成了企业ERP系统中的一个业务模块,单纯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知识与操作技能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有必要按照企业的业务流程将学生学过的会计专业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贯通起来,建立跨专业、多层次、体验式的综合性实验实习模式,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对于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为此在实践教学中,应本着集成化设计思路,大力开展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培育健全的信息网络体系。例如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注意在资料查询、基础理论教学、基础训练到综合模拟的循序渐进,另一方面,实现自主性实验、个性化实验和协作式实验等多元模式的灵活运用,当然在条件许可下,尽可能基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技术手段来完成会计综合模拟训练。这样会计实践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涵盖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并与相关经济管理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构建一个科学的会计实践体系,最终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目的。
最后,行动在于细节,尽管对于细节的“斤斤计较”可能不符合会计上强调的“重要性”原则。关注细节,意在领略会计的严谨和细致,重在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以及稳妥慎重的工作作风。毕竟,当学生踏入社会后并从事会计工作,他便会深切地感受到:令人疲倦的并不是远方的群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
(完)
□ 文 崔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