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的比较教学
新世纪伊始,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颂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已于2001年1月1日开始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这次变革给企业会计带来了新的气息,同时也给我们的会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的反思,我在教学过程中较多的采用了比较教学的手段。
比较教育学,亦称比较教育,就是要对国别之间、区域之间或文化之间的教育实践、教育制度、教育理论进行比较研究,采纳先进教育制度和有用经验,探讨其发展规律,用以指导本中本地的教育改革与实践。
在《企业财务会计》关于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本原则的教学中,我将《企业会计制度》和原来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将两者的异同进行比较,在对在职会计人员的培训中将比较教学的理念渗透在我的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激发起学员的积极性,因为这些新的概念和知识将给他们将来的会计工作带来很多的便利。
一、 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分期的比较:
《企业会计制度》中会计期间除发为年度、季度和月度外,还有半年度;而《企业会计准则》中则只分为年度、季度和月度。其次《企业会计制度》还对“期末和定期”及“会计中期”等时间概念作了进一步的界定和说明,即“本制度所称的期末和定期,是指月末、季末、半年末和年末”、“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而《企业会计准则》对此均未界定或说明。
通过教学中的比较,使学员了解了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核算除了正常的年度、季度和月度核算外,还应根据季度,半年度编制中期报表,与实际的工作有了更深的契合。而对于涉足股市的学员,更加了解了企业中期报表同样能够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 会计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的比较
《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于“如实反映”的客体除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外,还有现金流量,而《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提到现金流量。
而我在教学中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为一有限公司进行经营项目的可行性方案论证时,必须以现金流量作为会计反映的内容。学员也能从这一事实中理解了三大会计主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相关性原则的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认为国家、有关各方、存在于企业外部与企业经济利益有关的集团、单位和个人,以及“企业内部”是其会计信息使用者,他们需要的是有关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满足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满足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信息。《企业会计制度》则认为,凡是需要会计信息的皆为其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职工、其他利益主体乃至社会公众,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可见《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提法更具中国特色,而《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更广,更符合国际惯例。
在我国对外开放的今天,企业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展,作这从业会计人员,更希望通过继续教育了解一些国际会计准则。
3、及时性原则的比较
《企业会计制度》进一步强调“不得提前或延后,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作用”,《企业会计准则》对比未作特别说明。
4、历史成本原则的比较
《企业会计制度》允许企业在因技术进步,市场供求变化,资产老化等原因造成财产减值的情况下提取相应的减值准备,更具灵活性,且符合国际惯例,可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制度性”原因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从事企业会计工作的在职会计人员,能够通过比较,掌握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于有限公司中采用“坏帐准备”、“备抵跌价损失”进行会计处理的理论依据。
5、谨慎性原则比较
《企业会计制度》中特别作出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的规定,即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不得以谨慎性原则为由任意计提各种费用,此外,《企业会计制度》中对谨慎性原则不只要求“少计负债或费用”,同时还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
比较教学能够将两者的区别直观地分析出来,便于学员了解和掌握以上是对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本原则在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原来的《企业会计制度》的比较,在教学中我就是运用这一方法,使学员在学到相应的会计理论知识外,又了解了当今社会的一些经济动态,更能以最准确的会计核算方法来指导他们的实际工作。同时也使我的教学中渗入了新的理念,虽然这样的教学,课前的准备与研究会花去我大量的业余时间和精力,但是,我相信教学相长,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能力在提高,同时我的财会业务水平也在提高。
科学的比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现代教育服务,是以推动教育现代化为最根本的历史使命。比较教学正是从服务现代化教育与现代教育一起产生,也是在为现代教育服务中不断获得学科更新和发展的。在我的会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了解到教学效果的产生,必须依托各种教学手段。而比较教学则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