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企业文化建设:为民族文化开拓出一片新境界

财政部等五个部委2008年联合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推进工作的开展,后来又出台了一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作为配套,其中有一个关于“企业文化”的应用指引,内称“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应用指引——企业文化”这枝箭射出来,对不同的企业而言,有的可能射中了靶子,有的可能只是一支带响的空箭。因为说到文化,不可能很简单;因为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类学现象。


一、文化的感知


世间谈论文化的著作很多,学者们苦心孤诣为文化下的定义不止一百种。文化学的这个现象,与美学极为相似。什么是美的,人们都清楚;美是什么,美学界见仁见智,至今没有一个大家共同认知和接受的标准表述。因着人类的理性,人们还是试图要确立个定义规范。正如黑格尔沉思美学,说“美是观念的理性显现”,梁漱溟以思想见长,他截断众流,说“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他们的界说,不能证明一语凿破混沌了,却可以引导人们做深湛的思考。重要的是,人们清楚美是存在的,人们也强烈地感知到文化是存在的。人有了自觉的文化心思,见人见事就会不一样,就是趋向着文化了、渗透着文化了。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文化之用,借僧肇《物不迁论》里的话,乃是“触事而真”,“传之即神”。


二、文化的复杂性


在文化的长河中,文化的发展既是一种现象,又是一种历程。文化发展到今天,其形式越来越完善,形成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制度、风俗,习惯以及经济、社会活动等。文化具有很深刻的复杂性,因为文化不仅有物质基础,也有心理基础(文化本身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这个心理基础,决定了文化有它暧昧性的一面。人类的本能、兴趣、欲望都在起作用。一个好的文化因子需要培养,而一个坏的文化基因则不需要培养,并且像尾巴似的很难摆脱掉。文化有时会被反利用而偏离进化、进步的轨道,如“文字狱”、“文化大革命”等。现在提倡企业文化建设,就不能不对文化的心理基础有所预判。


三、企业文化与诚


什么样的社会造就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企业造就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不能脱离、也不能摆脱社会背景。值得警醒的是,社会的腐败和虚假成了气候,自然会形成它自身的文化;而腐败和虚假成了文化现象,则会侵害社会中的人和社会中的企业。这种文化现象,必然会折射到企业中来。把不好的企业再放入不好的社会,结果会怎样?社会也好,企业也好,在大浪淘沙之下,必须一致要坚守些什么。中国先哲把“诚”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张载说:“天所以长久不已之道,乃所谓诚”;“诚有是物,则有始有终;伪实不有,何始终之有!故‘不诚无物’”。陈白沙说:“夫天地之大,万物之富,何以为之也?以诚所为也”。王夫之说得更直接:“尽天地只是个诚”。说到极致了,我们无话可说了,但我们可以顺着想:企业文化也只是个诚罢了。中国的一些百年老店、民族品牌企业,像北京同仁堂、内联升、贵州茅台、山西汾酒等,大都历经清末、民国、北洋军阀、国民党、日伪时期,战乱不断,能历久延续到今天,还有不衰的口碑和不错的业绩,倘若没有诚的坚守,是无法想象的。这些商号、企业,俨然中国民族商业的精神贵族了。它们的商业经验和企业文化,值得中国人、中国企业家认真研究和深思。人们见惯了那些不诚无物的企业轰隆隆起来又哗啦啦倒下。但不值得可惜。它印证了鲁迅另一个角度的谈诚:“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靠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如今企业是处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的,这个市场和这个全球化是不迁就任何企业与任何企业行为的,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企业诚与不诚,市场和全球化会做出检验;不诚无物者,自然会被淘汰删除。企业家必须输心认可诚抑或向诚投诚,一心一意做诚的事业,然后才能够经营好企业,建设贞洁的企业文化。诚之义大矣哉!企业和企业家对待诚,与其消极,毋宁积极。与诚虚与委蛇,没有出路。我们反复地说诚,不是中国人、中国企业不诚,实在是当下中国太缺乏诚而太需要诚了。


四、企业文化与民族文化


在现代的社会版图中,企业对社会、对国计民生的作用和影响,怎么估量都不为过。离开了企业,不成现代的社会。没有强大的企业,不能支撑起一个强大的民族和国家。中国八年抗日战争,全民抗击得如此艰难困苦,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基础和民族企业、军工企业远不如日本的雄厚,是一个重要物质原因。天灵盖对抗狼牙棒,中国付出了沉重惨痛的人口代价。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也是全民各阶层奋斗、以企业为主要经济体组织表现取得的。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所谓民族复兴、文化复兴有了可能。这样提倡企业文化建设是适时的。基于此,我们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应当提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上来——扩大到国事、天下事,而显现恢宏的大视阈;进一步说,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企业文化要能反映民族文化的光彩,最终企业文化要为民族文化开拓出一片新境界。这也是被国际经验所验证的。谓予不信,请审视微软等企业,它们的企业文化,何尝不是它们国家、民族响亮的文化;它们的产品和行销,何尝不是它们民族文化的传播,何尝不是它们民族文化传播的了不起的舟航。中国人到现在还不是愿意喝茅台的酒、吃同仁堂的炮药么。文化之用——“触事而真”、“传之即神”。


建设企业文化,要评估企业的存在状态。中国幅员广大,企业众多。企业之间存在地域差别,如南方企业与北方企业,沿海企业与内陆企业;存在所有制差别,如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存在规模差别,如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这样,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景可能丰富多彩,也可能良莠不齐。我们记得上世纪的国企如煤炭、石油、铁路、军工、重工业、森林、农垦等,在各处落地生根,经过数代繁衍,最后形成工人村,也产生了独特的文化圈。从文化的角度看,这样子的文化圈是封闭的有缺陷的。其次,企业与个人差异之间存在着冲突。把不同家庭、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学历、不同阅历、不同年龄、不同想法的人聚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企业、一个团队,接受一种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


建设企业文化,需要把企业家抽出来,作为一个品质层面进行价值判断。企业文化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欲望”。我们需要的是有生命力的进取的企业文化,“石压草不死,寒侵花亦开”,能够抵御市场风雨的袭击。在当今,一个气局萎缩鄙陋的企业经营者,成天想着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不可能建立起正派的有活力的企业。你根本不要指望那些半吊子企业家能搞出什么真正的企业文化来;半截子企业家也搞不出来,那是一定的。一个孱弱的头脑,不能适应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家们应该明白,企业不能事事随波逐流,在稻粱谋之外,必须坚守一些什么,舍弃一些什么,然后得到的是价值之真实长久。“绣闺深培养出牡丹芽”。企业的精神要高贵起来,企业家的道德力要坚强起来。我们需要中华现时代的企业界的衣冠人物!


企业文化建设是实在的事情。根据我们的观察,企业文化要包括商业语言、审美意识、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企业公民)这些具体内容。没有这些,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个“玉卮无当”,就是个空袋子。因为,当人们购买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时,要能感受到文明社会的公平、对等,譬如买保险,所以企业文化要有体现借方和贷方关系的“商业语言”;当人们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时,要能感受到生活的丰富、美好和便利,譬如使用苹果手机、乘坐空中客车,所以企业文化不能没有“审美意识”;当人们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时,要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要有欣悦感,类似欣赏一场美妙的音乐会,所以企业文化不能没有民胞物与般的“人文精神”;当人们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时,要能感受到平等、和谐而没有欺诈和伤害,譬如就餐、就医、出行旅游,所以企业要爱人利物,当一个好的企业公民,恪守“社会责任”。同时我们应该估计到,中国传统文化呈现着单调性,在先秦诸子的思想高峰之后,一直缺少了变化和再创造,即使中途加进了印度佛学,其内容仍然不够丰富;到了明清之际,文化惰性越来越明显。邓晓芒博士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晰:“各民族都有自己个性的局限性,它们只有通过相互交往、相互补充,达到一种‘世界主义’的和谐,但同时又各自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这样才能共同走向人类的目的”。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今天,中国企业要走出去、站得住,就必须增加文化弹性,找出普适性,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和成熟的企业文化,遵守国际商业规则,来充分建设和丰富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成,必要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知性、到理性的过程,并随时进行必要的验证、调整,最终上升为一种高度智慧(即道德化),我们企盼和乐见这样的企业文化之出现。


五、企业文化的语言表述


“修辞立其诚”。不妨先看一些例子,函咏其中的意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管仲的治国大纲。十四个字,经济、财政、国富、民生、道德、礼仪、社会安定乃至政治,全囊括了,而且不虚伪。“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是霍去病说的。八个字,一个青年抗匈战士的气象、壮志、财富观,表露无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八个字,内嵌“师范”本意,又包含了“学”与“行”、“人”与“世”的对称契合之意蕴,有一箭三雕之高妙与深远。这些关于经济、战争、教育方面的“才能的典范式的独创性”概述(或话语),像一颗、两颗、三颗星星,充溢着中华文化的智慧,映带着这个民族的天才。


回过头来再看当下企业文化的语言表述。企业文化需要用语言表述。但企业文化的语言表述,不能大而无当、不切实际,不能宣泄语言暴力,不能搞文字拜物教(字眼上的狂热)。企业文化可以培育,可以规划,但不能凭空杜撰。“充实之谓美”。有充实的企业文化内容,然后有企业文化的准确的语言表述。这个语言表述,对企业文化,既是(以前、当下的)概括,又是(以后的)引领。企业文化的总结,需要“正确的知性,熟练的判断力和周密的理性”。我们有时遥想古人(做事)真是认真。《论语》里讲:“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必有那样的“为命”之有序,才有这样的范式之亲切记载。而《中庸》所谓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如果能够若合符节地运用在现在的企业文化建设上来,则可称古今观照,步武不差。


到目前,我们还鲜能看到关于中国企业文化的熨贴的语言表述,说明中国的好企业还不够多。但是我们需要好的企业、好的企业文化。中国有传统的宽容、善良、勤劳的品德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有五四科学民主思想的洗礼,有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商贸经验的吸纳,则中国企业创造出刚健柔谦的东方企业文化可期。但是我们还要提到“应用指引——企业文化”。因为从民族文化层面来观察,这个“应用指引”没有涉及和考虑;它没有思想高度,只是一个具体业务流程指导。如果要建设属于民族文化的企业文化,接下来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做很多很多的实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