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FDI——热钱流入新渠道

内容提要:面对“热钱”日益FDI化的趋势,本文从留存利润,折旧,新增外债等角度入手,粗略计算了
隐藏在FDI中的“热钱”数量,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明确资金真实来源,加强对外商投资项目的管理,严格监测留存利润动向,制定应急预案,完善相关政策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 FDI “热钱” 留存利润 折旧 外资外债

一、导言
单位: 亿美元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23.88亿美元,同比增长45.55%,外商直接投资(FDI)进入中国速度加快(见图1),但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和FDI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却显著下降,上半年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14544家,同比下降22.15%。这种现象值得警惕,FDI似乎成为“热钱”大量流入的隐蔽通道,这会对处于脆弱平衡状态的中国经济产生冲击,90年代拉美,东南亚的金融危机都是前车之鉴,积极防范和应对“热钱”FDI化是至关重要的。


注: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绘制
二、热钱的基本特征
对于“热钱”(Hot Money/Refugee Capital)的定义,理论界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可以从多种定义及运作方式中归纳“热钱”的特征:(一)高投机性。“热钱”是国际间追求暴利的短期资金,在我国,“热钱”企图通过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良好的资本市场等获得高额利润。(二)高流动性。“热钱”嗅觉异常灵敏,有利可图便迅速进入,风险加大则瞬间逃离。“热钱”可以在短期,一周甚至一天内迅速流入或流出,由于我国的经济特殊性,“热钱”的持续时间会相对较长,如FDI中隐藏的长期投机资金。(三)高敏感性。“热钱”是信息化时代的宠儿,它们高度关注整个世界和各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对金融市场的汇差,利差,价格差的变动能够迅速做出反映。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于“引进来”的重视程度,吸引外资从2002年的527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747亿美元[1],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逐步提高。截止到2008年上半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81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对我国经济进步有促进作用,但FDI流入过多也是目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自从2005年以来,外汇管理局统计的FDI数据一直高于商务部统计的,2005年二者的缺口为200亿美元左右,到2007年已经近600亿美元,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FDI绕道商务部的现象值得警惕。尤其一些来历不明的资金更是潜在隐患,以英属维尔京群岛为例,这个尽有2万多本地人口,却有29万家公司的小岛位居对华投资亚军(见图2),因此,应该大力核查FDI的真实来源,避免“热 单位: 亿美元
钱”打着FDI的旗号,以一种长期投机资金的身份大量流入。


注:根据商务部数据资料绘制
三、FDI中隐藏热钱的粗略计算
外商投资企业的资金主要通过利润留存、直接投资折旧和外债等三种途径汇入中国。FDI中隐藏的“热钱”可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FDI中隐藏的热钱=税后利润-汇出利润+FDI折旧额+外资新增外债
其中,借鉴张明,徐以升在《全口径测算中国当前的热钱规模》中的计算方法,假定每年的FDI税后利润加折旧(净现金流入)等于上一年FDI余额的20%,由每年FDI的净现金流入减去汇出利润,就等于每年FDI留存利润及折旧,即A-B。经计算可得,2003年至2007年的留存利润加折旧额分别为658.2、762.2、841、829.9、797.4亿美元。[2](见表1)
此外,隐藏在FDI中的热钱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外资的新增外债。
表1 FDI中隐藏的热钱 单位:亿美元
FDI余额 A
税后利润+折旧
(净现金流入) B
汇出利润 A-B
留存利润+折旧 外商外债余额 每年新增外债 合 计
2002年 4487.7 — — — — — —
2003年 5014.71 897.5 239.3 658.2 587.4 105.4 763.6
2004年 5621.01 1002.9 240.7 762.2 762.8 175.4 937.6
2005年 6224.01 1124.2 283.2 841 913.2 150.4 991.4
2006年 6854.22 1224.8 394.9 829.9 1104.8 191.6 1021.5
2007年 7601.9 1370.8 573.4 797.4 1203.1 98.3 895.7

数据来源:商务部,外汇管理局
经计算,2003—2007年FDI中隐藏的热钱累计为4609.8亿美元,其中包括外债余额721.1亿美元。
四、对策建议
通过数据可以看到,“热钱”正逐渐借助FDI大量流入我国。今年上半年,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对国内外200家企业和境内外近60位高收入的个人进行了一个关于“热钱流入渠道”的调查,5月份发布的报告显示,受访的企业中,52%认为直接投资“最易操作”,是“热钱”首选的转移方式。因此,对于FDI中隐藏的热钱进行防范和提出对策,即是未雨绸缪,也是当务之急。
(一) 从源头入手,加强对外商投资项目的管理
吸收FDI可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引进国外领先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但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合理使用FDI并且不给“热钱”可乘之机,提高FDI的质量是关键,第一,从源头着手,严格核查FDI的资金来源。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萨摩亚、毛里求斯和巴巴多斯等自由港国家(地区)是国际“热钱”的聚集地,他们在对华直接投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于来自这些离岸金融中心的资金应追溯其实际来源地。第二,加强对外商投资项目的管理,目前我国的外商投资项目管理不善,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了“招商引资”,对外商投资企业监管不当,项目审批、资金运作、注销清算等程序形同虚设,这给了“热钱”打着FDI旗号进入的机会;此外,外商投资企业虚假投资、设立空壳公司,它们缺乏实质性的项目开发经营活动,在通过人民币升值或者其他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后立即申请注销,退回资本金。因此,必须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近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外商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严格执行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制,加强对外商投资项目真实性的审查,防止来历不明的“热钱”通过低质量的外商投资项目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带来潜在风险。
(二) 加强对FDI留存利润的监测
数据资料显示,外商投资企业的汇出利润远小于其净利润,数额巨大而且逐年累积的留存利润没有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动向也得不到有效地监测,这些潜在威胁都是急需解决的,只有明确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的留存利润的具体数字,并密切关注流向,才能提高FDI的利用效率,减轻这些资金流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严密的监控可以在留存利润突然撤离时及时发现,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缓解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冲击。
(三) 对“热钱”撤退制定应急方案
人民币升值预期,极具吸引力的资本市场,这些都是吸引国际“热钱”的重要因素。然而,国际经济形
势瞬息万变,我们既要应对“热钱”大量涌入时对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国际收支平衡带来的巨大冲击,也要为“热钱”的逃离做好对应措施,即使在我国国情比较特别,“热钱”停留时间会相对较长的情况下,仍然要防患于未然,一旦利差,汇差,价格差等方面发生变化或者达到了投机者的预期收益,敏感的“热钱”就会迅速流向其他高收益的地区,只有建立好应急预案,才能在“热钱”退出时及时反映,灵活应对。
(四)完善政策,加强部门合作
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商务部在3月份发出“关于在2008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中增加调查内容的紧急通知”,指出对于来自英属维尔京群岛等自由港的资金应明确真实来源;国家发改委也在7月18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外商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对外商投资项目的真实性及经营进行审查。这些通知的推出将有利于控制FDI中隐藏的热钱规模,并对已经潜伏的热钱进行有力的检测。我国针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还远不够完善,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将招商引资能力作为地方政府的工作考核标准等都不利于我国FDI的健康发展。
同时,各部门之间应该加强合作,防范和应对“热钱”不是单一外汇管理局,或者商务部能够完成的,包括海关,工商,税务等在内的各部门应该加强合作,以高科技手段为依托,有效整合资源,联合管理,使外商投资资金从进入到退出的所有环节都能够得到严格监管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梁猛,国际热钱流入的特点及防范[J].中国发展观察,2007(12)
2. 杨元杰,热钱流入的管理:新兴国家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8(6)
3. 吕江林, 杨玉凤. 当前我国资本大规模流入问题及对策[J] . 当代财经,2007( 2)
4. 谢梓平, 热钱流入渠道解析[J].浙江金融, 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