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的影响因素及有效策略

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的影响因素及有效策略

吴国斌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扩招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多数学生的教育要求,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的管理压力。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加快高校会计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信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开展财务分析、财务监督、财务预测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实用性。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对改善当前高校的会计工作现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自动化程度不高 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虽然大多数的高校已经实现了会计核算与会计电算化的有效衔接,但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明显偏低,会计人员岗位的设置与原先手工记账时大同小异,会计核算的流程也没有实现很大的改善,手工录入的环节相对较多,资金结算方式和财务流程并没有实现实质上的改进,与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当前高校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或初级阶段,需要高校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二)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目前,大多数高校会计系统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不强,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高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在使用财务数据时,会计信息滞后于会计业务的发生日;尤其是当前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整合,合作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高校的财务核算体系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对高校会计信息时效性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因此高校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以及财务信息汇总效率低下的现状亟待改善。

(三)会计信息存在安全风险

高校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处理的速度和效率,但是由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固有弊端,也给高校的会计工作带来了很多风险,但是这并没有引起高校财务部门以及会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一方面,会计信息网络的开放性,给利用电脑进行作弊、贪污和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也增加了高校财务信息系统遭受“病毒”和“黑客”攻击的可能性,但由于当前高校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导致高校会计信息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四)智能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传统的高校会计工作模式下,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主要是依靠会计人员的自觉性、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约束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而随着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建设,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越来越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智能化控制。例如,部门预算管理、学生收费系统、人事档案信息系统等需要实现自动的共享、汇总和智能化的调用。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不同部门的会计系统都自成体系,数据之间的传递过多的依赖于人为干预,财务预警机制等智能化的管理水平还相对落后。

二、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研究相对落后

由于我国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起步较晚,研究内容主要是集中在会计理论、会计报告和会计信息系统等部分环节,而对会计审计、内部会计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则相对缺失,这就导致高校在构建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时不够完整,容易造成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制度规范体系以及行业管理体系的缺失,这对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二)会计软硬件环境的限制

目前,有些高校受经济条件的约束,计算机、网络带宽等硬件设施的配置水平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改进。而在会计软件的选择上,由于各高校并没有统一的要求,导致会计软件的版本繁多,影响了各个部门之间会计数据的共享程度。如有的学校或部门使用用友软件,有的使用复旦天翼软件,有的使用天大天财软件,有的还在使用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这就容易造成会计信息数据在输出格式上的差异,不利于会计信息数据的归集、共享与比较,这对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三)会计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

高校的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为基础,但是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却没有针对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计算机安全等问题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传统的信息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新的安全隐患又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使得高校会计系统的安全隐患大量存在,如会计信息失真、失窃、被篡改、被破坏,会计信息系统未经授权拷贝、非法访问、黑客与病毒的入侵等问题,都是影响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四)会计法制建设上的滞后

法制体系是确保会计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但从我国当前会计法制建设的现状来看,与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维护、使用、信息安全等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会计法规与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和约束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不利于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专业化。

(五)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影响

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保障。然而,很多高校的会计人员虽然掌握了基本的会计规范等基础理论知识,但是信息化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却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开展。如计算机操作和软件运用技能水平的低下,使会计人员在向会计系统录入会计信息时的效率不高,录入信息可能与原始单据的真实情况存在出入,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的出现。

三、加强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提高高校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是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当制定统一规范的信息编码,这样可以使高校内外部各部门对原始数据只输入一次即可,从而减少了数据录入的工作量,确保了数据在高校会计系统内部的统一性,并能实现数据的重复性提取和多次利用。因此,高校的财务部门应当加强同教务处、人事处、二级财务、银行、合作院校以及主管部门之间的联系,借助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高校的会计基础工作,促进高校财务系统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积极转变,在提高信息共享程度的同时,加强彼此之间的借鉴与监督,进而为高校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健全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安全保障机制

会计数据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准确性等特征,会计数据是否安全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目前,各个高校都已经陆续建立了预算分配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学生收费系统、账务处理系统、资产清查系统等财务管理系统,但由于与现代信息化的财务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仍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就需要高校财务部门要结合高校会计工作的现状,有计划的建立和完善高校的会计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例如,可以借助加密技术、防火墙、实名制身份验证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建立多层防御体系。也可以建立网络进入限制措施,增加会计系统软件的限制功能,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等,都能不同程度的提高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安全水平。

(三)加大高校会计信息化 软硬件建设的投入

为了确保高校信息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高校需要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就高校会计系统的软硬件环境进行不断升级,增强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和数据通用性。一方面,学校要对财务部门的网络宽带和计算机设备进行更新,提高网络传输能力和计算机对会计数据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高校会计软件的标准化建设,提高会计软件的智能化水平,提高高校财务人员会计信息录入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加强高校会计人力资源建设

高校会计信息化是网络时代对信息管理的革命性变革,高校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与时俱进的人才队伍作保障。由于会计信息化与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高校财务部门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强会计人力资源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信息化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建立起一支素质高、技术硬、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会计知识及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更好的适应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不仅可以优化高校的会计工作流程,减少繁重的劳动,提高高校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实现高校会计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实用性、共享性,进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和经济决策。因此,高校相关部门以及会计人员要重视对会计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的分析,制定科学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策略,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