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初显成效
本报讯 经过几个月的认真核查,截至目前,湖北省宜都市已经摸清全市322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占有状况,并从去年开始,在自摸家底的过程中,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边改革边探索,如今已取得明显的成效。
增强预算能力。预算、财务、资产这三大管理共同形成单位财务体系,三者缺一不可,如果相互脱节,将不利于规范国有资产管理,不利于加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是实现增量控制的关键,因此,在资产新增或资产配置时,根据各单位资产占用情况和配置标准,一律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既增强了预算管理调控能力,也解决了预算、财务、资产相互脱节的主要弊端。
整合管理资源。针对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资产闲置浪费和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通过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建立的规范的资产调剂制度,推动了行政事业资产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共用。2006年,该市对全市闲置资产进行协调,调剂利用资产价值200万元,从而,既减少了财政预算上的压力,又节约了行政经费支出,同时提高了行政事业资产的使用效率。今年3月,该市出台了《宜都市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管理暂行办法》,除制定了车辆购置标准和定员、定编外,还对车辆加油实行了政府采购,在宜昌范围内率先实行了IC卡定点加油管理,全市334辆公务用车,均实行了一车一卡对号加油,据测算,全市仅此一项每年节约财政经费达80万元以上。又如某部门拥有小型普通客车和越野车各1辆,2005年3月在项目建设时,省里从专项资金中配套公务用车,因排量大、油耗高,2007年3月该局根据《宜都市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向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申请,要求处置2台超标车辆,重新购置1台排量小、油耗低、节药费用的标准车辆。据测算仅此一项该局每年节约支出8万元左右。
明晰产权关系。针对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的情况,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相关部门专题协调会,对产权不清的由财政牵头,会同国土、房产等部门共同商议解决,要求各有关单位限期办证,从而明晰了产权关系、明确了责任主体。在全市322家行政事业单位中,共办理85个单位《土地使用证》、358宗土地、114.7万平方米;共办理《房产证》100个单位、900幢房屋建筑、63.9万平方米。彻底解决了行政事业单位产权不清的问题,既为部门和单位办了一件实事,也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提供了法律依据。
强化部门协作。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需要各部门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原以为这项改革直接触动了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利益,会导致财政部门与各部门、各单位间的关系紧张,现在看来,恰恰相反,倒是推行这项改革加深了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三个管理主体间的通力合作,并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相互支持、分工协作,构建了新型的联动机制、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各项工作的落到实处。
增加收益分配。收益分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增大了财政部门的收益分配能力,它主要通过“非转经”形式参与各部门、各单位资产分配而实现,据统计,2006年全市实现“非转经”收入107.4万元,比改革前30万元增长了2.6倍。该市在今年的津补贴中,已将“非转经“收入了部门预算,全市可支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达800万元左右。实现了同城同待遇、同行同津贴、城乡零差别的分配机制。另一方面使用单位的自主收益分配,到2006年底全市各行政事业收益已达到810.5万元,比改革前346.7万元增长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