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环境下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ERP在我国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缺乏懂得ERP管理理念和应用操作的信息化人才,与企业应用ERP的目标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改革现有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精通ERP的会计人才成为当前高校财会专业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建立适应ERP环境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新举措。
一、ERP环境下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目标
(一)ERP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要求。ERP是一种面向供需链管理,集企业的销售、采购、制造、成本、财务、人事等管理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ERP的应用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企业的财会部门也带来巨大冲击。ERP对会计人员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要建立集成理念。ERP软件的应用导致会计业务与企业其他业务高度集成。它不仅将会计的各项职能(如会计核算、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等)通过软件模块加以集成,更是将会计业务与企业其他业务加以集成,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必须熟悉ERP下的会计信息集成过程,要从企业战略全局出发,实现财务与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协调一致,发挥财务战略与研发战略、采购战略、生产战略、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的协同效应。二是要熟悉业务部门的工作流程。ERP系统的最大特点是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集成,实行财务与业务、财务与供应链及销售链的一体化管理,从会计信息的采集方式来看.ERP环境中的信息是由各业务部门一次采集完成并通过网络实现自动化传递。这虽然减少了会计人员填制凭证的工作量,但在审核方面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要了解各业务部门具体的运作流程,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
(二)ERP环境下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目标。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目标定位依据主要是社会的现实需求,并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让学生可以利用财务软件记账、算账和报账.在此基础上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原理和开发过程。ERP对会计业务的集成化使得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培养目标应增加更多内涵,学生不仅要掌握会计核算技能,而且要掌握会计分析、预测、控制和管理等专业技能;不仅要熟悉各个业务系统的操作流程,更要掌握会计信息在财务和业务系统间的生成传递过程,了解财务和业务的协同管理,建立集成管理理念。
二、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所有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信息化几乎都是作为一门主干课程来安排的,而且很多高校都拥有会计信息化实验室,这也说明了对会计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但是,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ERP知识介绍不足。目前,ERP软件在企业应用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在高校会计信息化的课程设置上,很多都只是对ERP简单提及,没有对ERP的管理理念、发展过程、工作流程等内容做深入系统的阐述。二是和其他会计专业课联系不够紧密。目前的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只是围绕财务会计展开,还没有有效渗透到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中去。三是软件操作只局限于传统的财务系统。目前很多高校都使用了ERP软件进行实践教学,但学习内容往往局限在总账、工资、报表、应收应付等传统的财务系统中,而ERP是面向供需链管理的集成管理系统,企业的会计信息大多来源于采购和销售系统,因此不把供需链管理系统包括在内,会计信息化的教学内容是不完整的。
(二)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一般来说,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上机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是理论讲解和操作演示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具体业务模块的运作原理和操作过程,然后通过学生上机练习增强实际操作能力。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学习过程较为被动。
(三)实验资料仿真度差。高质量的实验教材是提高会计信息化教学质量的保障,而当前市场上会计信息化实验教材很少,质量不高,高校的会计信息化实验资料主要是在手工会计实验资料的基础上,加上财务软件要求的基础设置转化而来,与企业实际的ERP软件运作有较大的差距。
(四)考核方式单一。目前会计信息化的考核方式仍是以期末考试为主。虽然很多高校考试方式包括了机试(考核上机操作能力)和笔试(考核理论掌握程度),考试范围也尽可能地涵盖该课程的重点内容,但在两个小时左右的考试时间内,无法测试出学生对这门课程真正的掌握程度。
三、ERP环境下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进建议
基于社会的现实需求和ERP环境下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目标,高校应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出真正能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会计人才。
(一)完善课程内容设置。会计信息化是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根据客观环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目标来设计其课程内容,把ERP相关知识包含进来,将ERP软件的运作知识同会计专业课程相融合;在以会计核算信息化为主的前提下,设置财务分析、预测、控制等内容;就软件模块学习来说,应从信息的源头购销存管理开始,涵盖尽可能多的财务业务模块。
(二)采用积极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一是改原来的课堂教学方法为教师只简单地介绍具体业务模块的运作原理和流程,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根据具体实验资料先练习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总结该业务模块的信息化原理。二是借鉴ERP沙盘实训经验,模拟企业经营情况,采用具体的案例,将一班学生分组,每组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的会计岗位、处理不同的会计业务,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从而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与企业和财务软件公司的合作,请软件设计人员讲述在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对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看法,由此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三)加强ERP模拟实训教学。首先是建立ERP实训室.将企业搬进学校。实训室尽可能做到全方位地模拟ERP环境下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并依据单元实训、综合实训、岗位实训等由浅入深进行具体实训内容的规划设计,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做到手工与信息化融为一体,使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跟上社会需要。其次要自编或选择仿真度较高的实验教材。在实验教材的建设上,应立足于“自编为主,购买为辅”。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去调研,考察了解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只有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前提下,教师才能编写出仿真度高的实验教材,从而保证学校教育和社会实际不会脱节。
(四)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评价理念,改变原来单一的考试方式,考核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上。考核的内容不仅包括信息化下的建账原理、各种会计业务的账务处理过程,还要涵盖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等内容。具体考核方式可采用案例报告形式,也可以将会计信息化相关证书考试形式引入进来,如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考试、信息化工程师双认证资格证书考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