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本文通过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运行三年的财务数据分析,揭示首批创业板上市三年后主要在营收数量上增长,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从创业板正式启动以来,创业板块的上市公司备受关注,来自各界的议论和评价褒贬不一。宋光辉等(2011)认为,目前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整体财务状况较为乐观,普遍具有高盈利性与高成长性特点。王田(2012)认为,中国创业板第一个年头经历了高估值、低业绩的质疑、高管们纷纷“闪辞”,短暂的时间里跌宕起伏。吴晓求(2011)认为,中国创业板市场目前存在寻租股东突击入股、退市机制缺失等九大隐忧。这些隐忧有的扭曲了市场公平原则,有的则损害了市场效率。喻凯等(2012)认为创业板公司IPO之后业绩显著下滑。至2012年12月31日为止,我国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运行了三年有余。笔者认为,首批创业板在我国是个新生事物,注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公司能否重视问题,恰当处理和解决,最终使创业板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达到设立创业板的目的,这是大家所期待和关注的。
李洋等(2012)研究表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与综合财务能力之间总体上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盈利能力是决定成长性强弱的最主要因素。会计具有反映、监督和参与决策的职能。财务分析通过分析与评价公司的经济管理活动,能够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本文以我国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2009-2011年报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上市以后的运行状况,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在创业板上市要求的三个财务指标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 1 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 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针对上述财务指标,本文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后三年的运行,先提出三个假设:(1)上市后三年连续盈利,且每年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每年主营业务收入不少于5 000万元,即:公司创业板上市后业绩应该比上市前更好。(2)主营业务持续增长,增长率不小于30%;净利润持续增长,增长率不小于10%;净资产收益率持续增长,且增长率不小于10%。(3)三年来,无形资产明显增加,无形资产在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自主创新能力比较突出(假设企业自主创新力能力主要通过无形资产多少来衡量)。
三、数据统计与问题分析
本文数据源自中原证券集成版股票软件,利用Excel相关函数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盈利能力
通过对3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进行统计,2009-2011年连续三年均实现了盈利,且每年的净利润均超过了500万元,其中乐普医疗最高(2009年29 221.21万元,2010年41 048.27万元,2011年47 315.8万元),宝德股份最低(2009年2 683.28万元,2010年1 300.7万元,2011年810.27万元)。36家公司每年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了5 000万元,其中:吉峰农机最高(2009年160 339.42万元,2010年365 189.47万元,2011年512 606.48万元),宝德股份最低(2009年11 689.73万元,2010年 6 589.763万元,2011年7 844.94万元)。从表面上看,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给人们以高盈利的现象,这与一部分已有文献研究相符合。同时,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规模已经大大高于发行条件时的规定(净利润500万元,营业收入1 000万元)。
对比第一个假设,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后连续盈利,上市后每年净利润均超过了500万元(最少的公司实现810.27万元),上市后每年主营业务收入不少于5 000万元(最少的公司实现7 844.94万元)。首批公司在创业板上市的日期是2009年10月30日和12月25日。所以2009年的年报主要体现了上市以前的经营业绩。36家公司业绩,2010年有7家比2009年差,2011年有10家比2010年差,因此,一部分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后业绩没有上市前好。
(二)增长与发展能力
1.营业收入、营业利润率及增长情况。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中,2010年营业收入总额增加的有32家,营业收入增长率达到30%以上的有17家,占47.22%;2011年营业收入总额增加的有35家,营业收入增长率达到30%以上的有22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比2009年营业利润率下降的有24家,占66.67%,上升的只有10家,占27.78%,有2家无法获得数据。2011年比2010年营业利润率下降的有28家,占77.78%,上升的仅有5家,占13.89%,有2家没有数据,有1家不增不减。2009-2011年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营业利润率的平均值分别为:22.15%、21.5%、18.85%,呈递减趋势。营业利润率的平均增加值比较糟糕,2010年为-1.35%,2011年为-2.65%。只有4家公司的营业利润率保持了连续增长,但幅度都非常小。
2.净利润及增长情况。36家公司中,有7家公司2010年的净利润比2009年下降,占19.44%,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宝德股份,下降了51.52%。有10家公司2011年的净利润比2010年下降,占27.78%,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新宁物流,下降了46.57%。净利润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2010年有27家,2011年有19家,数量呈减少趋势。2009-2011年的净利润平均值分别为6 224.925万元、 7 717.5981万元、9 016.183万元,呈递增趋势,增幅分别为23.98%和16.83%,但增幅明显减缓。
3.净资产收益率及增长情况。2009-2011年,36家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8.10%、8.98%、9.71%。其中,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以上的,2009年只有3家,2010年有10家,2011年有18家,呈明显递增趋势。但是,净资产收益率没有实现持续增加的,2010年有7家,2011年有15家;2010年,36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增加了0.89%,最高的增加了3.49%,2011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增加了0.73%,最高的增加了6.87%。
对比第二个假设,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大部分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保持增长,但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增长不能达到30%以上。对于营业利润率指标,2010年过半数(66.67%)公司没能实现增长,2011年大部分(77.78%)公司没能实现增长,绝大部分公司(89%)没能实现连续增长。36家公司中,大部分公司(70%)上市后净利润能保持持续增长且增长率大于10%,但呈逐渐减少趋势。净资产收益率普遍不高,小于10%,而且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长幅度很小。
(三)自主创新能力
本文将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与同年同期(2009年10-12月上市)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28家)相比较,对其无形资产占总资产、固定资产的比例进行研究。经过统计计算(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个别公司数据为2012年10月31日或11月30日,对结果影响不大),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平均值、总资产平均值和固定资产平均值分别为3 867.971万元、128 576.5万元和16 297.18万元;无形资产平均值占总资产平均值和固定资产平均值的比例分别为3.01%和23.73%,各个公司无形资产占总资产和固定资产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3.43%和38.02%。同时期上市的中小板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平均值、总资产平均值和固定资产平均值分别为 10 187.69万元、367 939.1万元和 57 867.43万元;无形资产平均值占总资产平均值、固定资产平均值的比例分别为2.77%和17.61%,各个公司无形资产占总资产和固定资产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3.07%和29.33%。对比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和同期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可以看出,前者总体规模小于后者,前者无形资产的平均值小于后者,但是前者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固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高于后者,从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比例关系看,更加明显,可以判断前者的自主创新能力稍高于后者。
四、结论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三年来,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增长明显,表面上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业绩较好,但是营业利润率增长不明显,反而在下降,净资产收益率不高。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募足资金后,扩大了生产和销售规模,营业收入迅速增加,净利润总额也在增加。虽然与同期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相比,无形资产比重较高,自主创新能力比较明显,但是作用于业绩增长的效果不明显,导致公司收益质量不高,增长效果不佳。这说明了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三年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量”的增加,“质”上提高不明显。创业板上市公司今后的发展应该重视提高营业利润率及增长率,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及增长率,充分利用募集的资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