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政支农以资金为杠杆建设现代农总开发区
摘要:安徽省农发局在示范区建设中,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支撑、农民参与”的统筹推进机制。
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推动规模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用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智慧推动农业经营机制体制创新。
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08年,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局确立了以农发资金为杠杆,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以规模化经营为突破口,最终目标是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5年多来,示范区已发展到44个,耕地面积15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20多亿元,带动各种投入资金共计220多亿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钱从哪里来?农发资金+涉农资金+社会资金
“我们在示范区建设中统筹资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局局长王建培介绍说,首先集中农发资金搭平台。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主力军作用,2008年以来,共集中21亿元的农发资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156万亩,依托省级以上农业大学和科研单位实施113个农业科技项目,支持100家企业在示范区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种养基地,扶持培育106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先期为示范区建设搭建了一个平台,为各种优势资源向示范区聚集提供了条件。
其次是整合涉农资金提绩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优势互补、共同建设”的原则,开展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采取“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各计其功”的方式,全面整合现有支农项目资金。目前,示范区已整合相关支农项目资金30多亿元,不仅建设了高标准的基础设施,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而且创新了支农投入方式,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除此之外,还吸引社会资金求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采取筑巢引凤、政策引导等方式,开展招商引资,撬动社会资本向示范区聚集。目前,示范区已引进357家企业投资150多亿元,在突出粮食深加工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各具优势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谁来干?怎么干?政府引导+企业支撑+农民参与
在当前这个特殊的农村发展历史阶段,政府、农民、企业任何单一主体都没有能力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必须解决好“谁来干”的问题。安徽省农发局在示范区建设中,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支撑、农民参与”的统筹推进机制。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安徽坚持的底线是“三个不得”:不得改变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同时,政府还鼓励引导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解决现代农业“谁来干”的问题。目前,新型经营主体按照“自愿、依法、有偿”原则,流转土地50多万亩,主要有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培育重点是家庭农场。为更好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建设“五个体系”,即建设标准化农业设施体系、规模化农业经营体系、科技化农业支撑体系、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和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
围绕示范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培育新型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发挥农业企业资本、技术和管理等优势,推进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如芜湖大浦示范区,引进芜湖东源新农村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围绕优质米、食用菌、名优水产等优势产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特色生产基地、质量检测中心以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构建了“研发-试种-规模化经营-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44个示范区已引进和培育357家企业、106个专业合作社,他们已成为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
多种方式组织农民,着力推进“四合”。家庭经营不仅适合分散经营,也同样适合规模经营。在示范区建设中,坚持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前提,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组织等,采取“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方式,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推进“农民聚合”;采取承包租赁、转包托管、反租倒包、合作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土地联合”;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推进“产业融合”;建立工作协调联动机制,统筹项目和资金安排,把分散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推进“资源整合”。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示范区建设后,我们兴建了大批井、桥、涵、闸、站等水利设施,农田进行了平整,沟渠进行了疏浚,大大提高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如今,平均80亩农田就有一口机井,还建造了半固定式和移动式节水灌溉设备,全部达到了‘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标准。”濉溪县财政局农发局局长宋加金如数家珍。
“公司搬迁到示范区后,不仅面貌焕然一新,成为花园式的企业,年产值也迅速增加至1个亿,科技水平也提升了一个档次。”地处安庆怀宁县平山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内的安徽皖山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范群英介绍,皖山食品公司专门从事野鸭养殖及加工产业。在繁殖环节上引进了自动化程度高的孵化机,养殖上引入了安徽省农科院指导的稻鸭共生模式,加工上则采取冰鲜野鸭的速食生产线。这些科技元素的运用使得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生产出来的野鸭价格是普通鸭价格的好几倍,就连衍生产品有机米也卖到了近10元1斤,产品效益大大提高,企业发展也带动了周边5 000户零散养殖户致富。
“科技成果研发及推广应用成为示范区的一大特色。”六安市木南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海舰介绍,示范区建设之初便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六安市农科院建立科技合作优先示范推广良种良法。如今示范区共引进企业、科研单位35家,正逐步实现科研成果与生产应用结合、典型示范与科技推广结合、精细化管理与优质工程建设结合、企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结合、农业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这种打破旧有的生产关系,采取多元化形式发展现代农业,目的只有一个:因地制宜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基层干群普遍反映,示范区建设不仅提高了抗灾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农业装备水平,而且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2010~2012年,安徽秋冬春三季连旱,但44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示范区,小麦亩均增产200斤,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亿多斤。六安木南示范区,依托科研院所实行水稻、马铃薯、白鹅(种)养殖轮作,一年亩均产值可达1万元。
作者:夏树 李朝民 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