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初探

摘要:提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建议,内控设计应充分考虑流程化和信息化的结合,加强外部监督等。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加强经济风险防控已经成为共识,财政部近期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并将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显然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拟就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内部控制的特点进行初步探讨。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领导层对内控的认识不足,往往导致一些单位制定了相关制度,但忽略执行效果,内部控制成为应付检查的装饰品,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相当数量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成文的、完整的、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以一般财经规章制度代替内控制度,凭经验加以简单控制,仅就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加以限制,对业务流程控制过于简单,出现问题时缺乏统一规范的处置依据和标准。有的单位没有单独制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虽有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内容很不完整、财务制度陈旧、相互不配套;有的单位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财务人员对职责内容不详、职权不明、责任不清,造成财务管理不能发挥内部控制职能。

  (三)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个别单位预算编制存在问题。一是部门预算的编制不能充分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二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四)外部监督力度缺乏

  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主要来自财政、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监督,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以及是否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建议

  (一)进行有效的检查控制

  检查是一种有效的验证和纠正手段,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设计应多加入检查控制的方法。单位的每笔经济业务在循环时,必须经过不同部门,部门之间应加强有效的相互检查。在每类经济业务检查中,检查者不应从属于被查者领导,以保证检查的问题引起重视,并及时得到纠正。

  (二)内控设计应充分考虑流程化和信息化的结合

  实践证明,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有效对单位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在进行内控设计时,应仔细研究单位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控制。信息系统建设应实行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并保护信息安全,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三)加强内部控制措施的关键点

  一是对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职权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是对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以及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应当明确;三是对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四是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四)加强软控制

  软控制主要指的是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再好的制度都需要人来执行,单位各方面、各层次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对制度执行的质量有相当的影响。要在整个单位层面强化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尤其是领导层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要对各级管理人员强化责任观念,加强对业务工作和内控制度的学习。

  (五)加强外部监督

  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预算单位的监管力度,对于单位的预算编制和项目支出,可以从内控的角度上做出一定的要求。审计部门在审计预算单位时,也可以从其内控的角度上去发现问题,从而促使单位去更好地加强内控。

  作者:达湘华 单位:攀枝花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