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余杭区村级财务审计的实践与成效

摘要:村级财务审计在摸索中完善、实践中深化。几年来,通过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审计机制和架构。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各项建设投入和开支费用也同步增加,村级经济管理已越来越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关心的焦点。为保障村级集体资产、资金、资源有效利用和监管,余杭区自2005年起,全面实施村级财务“三年轮审”制度。2011年起启动对全区262个村(社区)的,第三轮“三年轮审”。通过审计对发现问题跟踪督导、限期整改,合理处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主要做法

  村级财务审计,在现阶段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我区的村级财务审计在摸索中完善、实践中深化。几年来,通过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审计机制和架构。

  (一)建立机构,落实人员。村级财务管理对应于村级工作性质,其财务管理具有自治组织的特殊性。为加强对村级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的领导,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区委区政府明确区农办、区农业局为村级财务审计主管部门,并建立村级财务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区级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纪委、区委农办、组织部、财政局、审计局、民政局、人民银行余杭支行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村(社区)集体“三资”监管领导小组。全区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或推荐录用共配备专兼职审计人员78名,其中区级10名(专职3人),镇街68名。

  (二)创新机制,落实举措。为全面落实村级财务“三年轮审”制度,我区已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审计机制,按照“每隔两年必审、村干部离任必审、村民信访必审”的工作要求,对全区262个村(社区)开展审计工作。并积极探索创新审计举措。一是实行以区农经管理总站直审、镇街交叉审计和中介机构初审、区农经管理总站复审三管齐下的审计方式;二是扩大审计参与面,通过邀请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或由村民主推举村民代表参与审计;三是扩大审计范围,将组级财务纳入“三年轮审”范围;四是建立审计考核体系,将审计完成情况、审计质量、审计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等纳入镇街目标责任制考核;五是区财政每年安排30-50万元村级财务审计专项经费,用于审计业务培训、审计工作考核、专职审计人员工资和中介审计费用等。

  (三)明确重点,规范程序。为避免审计风险,审计严格依据“项目投资有决议、费用开支有依据、资产管理有责权”的集体“三资”管理要求。审计中确定的审计重点是:一是以目标管理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各项费用开支控制、年初财务预算的执行等情况;二是以财经法纪执行为重点的各项收入、资金出借、私设“账外账”或“小金库”等;三是以民生热点为重点的集体资产处置、财务公开等;四是以勤政廉政为重点的村级集体项目的民主决策、公开招投标等。同时,统一审计流程和使用统一格式的规范性审计文书。

  (四)强化整改,注重实效。审计整改是审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群众最为关心、落实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直接体现审计监督工作成效。在审计整改实践中,建立以区农办抓整改指导、镇街纪委抓整改落实、村务监督委员会参与监督整改、区村(社区)集体“三资”监管领导小组和村级财务审计联席会议抓督办的联合监督机制。村级财务审计整改开展落实情况还列入到区纪委年度廉政建设和案件查办联席会议通报内容之中。整改过程中,区农办、农业局建立审计整改指导小组全程进行整改指导,制定并出台了“审计整改督查办法”和审计整改“五个一” (即“一月一通报、一事一督办、一季一检查、一年一联查、一村一档案”)制度,形成了“审计人员专业化、审计工作经常化、审计程序规范化、审计结果公开化、审计整改多元化”的“五化”审计格局,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村审计监督长效机制。

  二、取得的成果

  自2005年启动“三年轮审”以来,全区共完成审计项目862个,已落实整改措施1398条,收回各类款项1.62亿元。通过审计,集体资金违规出借基本控制,银行多头开户基本杜绝,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基本到位,涉及财务上访明显下降,入帐原始凭证基本规范,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具体成效如下:

  (一)审计工作日益重视。全区村级财务建立“三年轮审”监督制度,在实现农办抓审计、区纪委抓督办、镇街抓配合的齐抓共管审计格局以来,由于各部门职责明确、配合到位,审计工作得到顺利实施。村级财务审计已在化解农村矛盾、维护农村稳定、促进村级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村级财务审计结果还成为村级组织换届和考评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保护了村干部。通过开展村级财务审计,全区村干部普遍认为农村财务审计能够实现“还村干部一个清白,给村民群众一个明白”的愿望,有利于村干部“干净干事、民主理事、按章办事”意识的提升。全区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在得到各级充分认可的基础上,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制度建设更加完善。村级财务审计是抓手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审计发现问题,找到问题根源所在。通过落实审计整改,对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方法,不断创新和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如针对审计发现村级集体资金出借、专项资金移用等问题,于2008年起在村会计代理的基础上逐步推行村级资金镇街代理制度,即实行“钱账双代理”制度,实现监督关口前移。又如针对少数村干部和财务管理人员个人利益膨胀和不作为,致使村级财务管理中违反制度情况时有发生的现象,于2009年制订实施了《余杭区违反村级财务管理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后被国家农业部推广到全国。针对村级资源性资产无帐面登记,时有被侵占和流失的现象,2011年我们将超市、图书馆常见的条形码管理引用到村级集体的资源、资产管理上,在全区推广应用,实现了“三资”网络化动态管理。通过一系列村级财务管理机制的探索创新,开创了财务制度健全、民主理财到位、监督渠道畅通、管理手段现代、财务公开透明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新局面。

  (三)集体经济得到保障。加强农村财务监管是确保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环节。为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安全有效运行,维护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我区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监管的工作方针。近年来,通过实施“三年轮审”、加强审计整改、完善“三资”管理制度、深化村级财务公开等一系列举措,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据农经部门统计,2011年底止,全区村级总资产76.8亿元,比实施内审前的2004年增长了2.1倍;村级所有者权益31.8亿元,比2004年的10亿元增长了2.2倍;村级当年经营性收入3.05亿元,比2004年的1.6亿元增长了0.9倍。

  (四)社会矛盾有效化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矛盾不断显现,反映个人承包权、收益分配权,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未能落实的情况时有发生。几年来,经实行村级财务审计和整改,情况大为改观。如在崇贤街道原三家村的村级资金违规出借案中对相关人员的记过处理,给了广大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通过村级财务审计促进“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干群之间的矛盾,为村级经济发展和各项事务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者:吴春仙 洪平 单位:杭州市余杭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