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宁波市金融业税收特点及发展趋势

摘要:金融业“转型升级”和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发挥金融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增强实体经济活力,带动经济税收增长。

一、近五年来宁波市金融业税收特点

  (一)金融业税收快速增长,税收贡献能力不断增强,在地方财政收入占比中居于次席。

  2008年以来,我市金融业税收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平均增长率达到28%,2012年甚至高达44%。金融业税收增长率高于税收收入平均增长率10个百分点,高于第三产业税收平均增长率9个百分点。金融业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系数呈上升趋势,行业税收贡献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11%,行业税收贡献仅次于房地产业。

  (二)分行业、分税种看,行业税收分布不均,银行业规模独大,基于经营规模的营业税收入占比最高。

   分行业看,我市金融业税收主要集中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其他金融业所占比重较小。2008年以来,银行业税收占金融业税收的比重保持在80%左右。

  从税收构成看,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合计占比高达95%,其中,基于市场规模的营业税收入占比最大。企业所得税收入占比逐年提高,表明近年来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受益于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管理体制,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三)金融业总部经济的税收虹吸效应初显,前景看好。

  现以宁波银行为例予以说明。宁波银行于2007年7月1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内首批上市的城市银行之一。2007年5月18日,宁波银行上海分行正式开业,标志着宁波银行跨区域经营战略的正式实施,截至2012年底,已在上海、杭州、南京、深圳、苏州、温州、北京、无锡8个地区开设分行。宁波银行市外分行经营发展状况良好,资产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市外分行资产占全行总资产的比重达39.3%。作为我市总部金融机构,由于企业所得税汇总缴纳等因素,宁波银行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税收虹吸效应,2012年市内资产占全行资产的60.7%,但实际在宁波缴纳的税费占全行的比重达69.6%,其中市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占比高达79%。随着宁波银行跨区域经营战略的深化,税收虹吸效应会更加明显,为宁波税收收入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四)金融市场发展是税收增长的主因,贷款规模增长迅速,利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2008年以来,我市金融市场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信贷规模不断扩大,贷款平均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是金融业税收快速增长的根源。从贷款规模看,我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从2008年的5821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1961亿元,年均增长19.7%。从贷款利率变化来看,自2002年开始我国进入加息通道,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2002年的5.31%一直提高到2007年12月最高的7.47%,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利率呈先降后升态势,存贷息差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今年上半年金融业税收分析

  今年上半年金融业税收73.9亿元,同比增长1.23%,大大低于去年同期的49%,其中,银行业税收55亿元,同比下降7.8%,税收增收主要来自小额贷款、典当担保等金融机构。主体税种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负增长9%和6%,主要是受去年上半年跨年度入库税额形成高基数的影响,剔除该因素能实现正增长,但增速明显下滑。

  从上半年银行经营情况来分析税收变化,营业税增速下降主要受银行信贷质量下降影响。虽然银行资产规模仍然在上升,但能获取稳定高收益的信贷比例在下降:一方面是实体经济不景气,企业产能过剩或者转型升级不力,过去几年投放的大量信贷逐渐转为不良贷款,有些企业甚至依靠银行贷款来维持正常生产;另一方面,优质的大企业集团金融脱媒进程加快,比如宁波港集团旗下有财务公司来进行资本运作,对这类企业的银行信贷收益甚至不能覆盖成本。企业所得税增速下降,一方面因为信贷质量的下降直接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银行经营的特殊性,经济景气时计入收入的是利息,经济不景气核销不良贷款时计入成本的是本金,一旦不良贷款率上升会以几何杠杆的方式迅速使银行利润下滑。

  因此,随着上半年央行启动金融机构去杠杆化、消除内幕交易、挤压泡沫等举措,过去那种基于信贷规模扩张和高利差收益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不可持续,消化不良贷款的过程会使银行利润相较从前大幅下滑。未来一段时间,银行也面临转型升级,税收高增长难以为继。

  三、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金融市场改革动态及其影响分析

  (一)金融业面临的机遇及分析

  一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2013年6月,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发挥民间资本在村镇银行中的积极作用,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民营银行既打破了国有资本对金融的垄断,也可以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二是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2013年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于引导商业银行进行差异化服务,主要体现在鼓励业务创新和设立专门服务机构两方面。《意见》不但鼓励小型金融机构发展,而且鼓励商业银行建设小企业专营机构,单独配置资源,单独进行信贷评审和会计核算,引导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走向专业化。这对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促进银行业市场划分差异化、服务精细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上海自贸区成为国内首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上海自贸区是李克强总理力排众议突破利益格局的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中央推进改革的决心,将给上海带来一系列的优势:一是突破已有的条框,放宽税收、外汇使用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在上海注册开业;二是海上保险等航运服务业务在上海得以培育和集中;三是自贸区将有望成为贸易和购物零关税的自由港;四是免税和自由港将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业。

  (二)金融业面临的挑战及分析

  一是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2013年6月20日,上海30日同业拆借利率上涨至13.44%,最高甚至飙升到30%,一时引发“钱荒”。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央行为配合4万亿投资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放水”不同,李克强总理明确表态“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银行业基于信贷规模扩张和高息差的粗放式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经营模式的调整在短期内会给银行业带来阵痛。与此同时,由于银行前期信贷投放过量,去年下半年以来不良贷款比率快速上升,直接影响银行经营效益。

  二是来自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银行依靠国家确定的存贷款利差,在过去几年中获取了巨额的垄断利润。而今年利率市场化将成为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之一,据有关学者分析,将大致遵循“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改革路线。实际上,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进展,继去年存款利率可上浮10%之后,今年7月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接下来五年期定存利率可能成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存贷款利率逐步放开,将降低银行针对大企业客户的议价能力,侵蚀银行盈利空间,逼迫银行业从传统表内存贷业务向表外业务即中间业务发展,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是来自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以阿里金融为典型代表。一方面是“余额宝”对银行吸收存款业务的冲击。今年6月13日国内首支互联网基金“余额宝”上线,用户存入支付宝中的钱,只要转入余额宝中,就等同自动购买货币型基金,取得超过活期存款的收益。“余额宝”对小储户有巨大的吸引力,据数据显示,平均每个余额宝用户金额不超过3000元,但截至九月底总量资金突破了550亿元,相当于从银行活期存款中转移出550亿元,直接冲击银行信贷投放。另一方面是阿里贷款、信用支付等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冲击。支付宝正在推进信用支付项目试点,该产品上线后具备透支消费功能,额度最高为5000元,从此支付宝无须绑定信用卡即可透支。结合阿里金融最初推出的阿里贷款,阿里金融将向银行资产业务中的小微企业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发起冲击。

  四、金融市场改革对宁波金融业税收带来的影响分析

  (一)有利影响

  1、降低金融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将有利于做大金融市场规模,增加金融行业税收收入。宁波民营经济发达,众多中小民营企业资金需求通过正规金融渠道无法得到满足,大量资金在地下金融运转,脱离了税收征管。以近年来鼓励发展的旨在将地下金融转为地上的小额贷款公司为例,自2008年第一家小贷公司成立以来,截至2012年底,全市已设立36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总额68.70亿元,贷款余额96.43亿元,入库地税收入从2009年的325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2.4亿元。进一步鼓励民间资金进入金融业税收潜力巨大。

  2、金融业“转型升级”和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发挥金融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增强实体经济活力,带动经济税收增长。“李克强新政”以来,无论是“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引导银行投向转型,还是出台政策鼓励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其根本落脚点都在于对金融业的“转型升级”,由原来追求高利润、低风险的政府平台、国有行业、房产行业转向实体经济输血。另外,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倒逼银行转变经营思路,由于大企业资源的稀缺性,中小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中小企业,有助于增强实体经济活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二)不利影响

  一是宁波银行业高利润难持续,金融业税收持续高增长将放缓。如前文分析,金融行业面临的是“内忧外患”。“内忧”包括两方面:一是央行货币政策调整和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依托信贷规模扩张和坐收高额息差的盈利模式不可持续,利润收入增幅将进入下行通道。实际上,自去年开始我市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利率呈逐渐下降趋势,由2012年年初的7.74%下降到今年6月份的6.83%。二是实体经济尚未复苏,加大银行经营风险。一方面表现为节节攀升的高不良率。截至2013年6月末,宁波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79.37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增34.71亿元,占去年全年新增不良贷款的70%,不良贷款率达1.39%,虽未达到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的高点,但存量是当时的2.36倍,且存在进一步上升的可能。高不良率导致银行需要计提更多的减值准备,侵蚀银行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原有的高收益、低风险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受到重点监管,授信投入只减不增,而传统实体经济受经济形势下行影响持续低迷,新兴产业发展前景不明朗,授信担保条件弱,授信投入风险趋高而收益降低。

     “外患”是指外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挤压银行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三大主营业务。目前我市网购人数约为160万人,2012年居民网购消费额206.9亿元,这笔资金是在消费时转入支付宝中。“余额宝”推出后,假设206亿资金的50%从银行账户转入余额宝中,按照目前宁波地区接近100%的存贷比则减少20.6亿元贷款,相应减少银行营业净收入约7210万元,减少营业税收入约718万元。即使余额宝中购买货币型基金的资金以储蓄存款的方式部分回流银行,也会缩小银行存贷息差,减少盈利空间。

  二是金融业区域竞争加剧,税收增收将面临更大挑战。根据上海“营改增“试点的经验,一个地区的政策优势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虹吸效应,吸引优质资源集聚。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将对上海金融业的跨越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政策上一系列的优惠开放措施会对长三角区域金融业产生虹吸效应,吸引金融资源向上海集聚。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积极跟踪上海自贸区建设动态,研究如何融入,将是金融业税收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

作者:杨阳 毕竟  单位:宁波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