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实施民生财政的探索和启示
摘要:经过近几年财政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我州的民生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保、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发展较快,一项项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正在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惠。
实施民生工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举措,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德政工程,也是阿坝财政始终重点关注的问题。从2008年开始,我州财政部门在总结往年惠民行动的基础上,结合我州实际,全面启动实施民生工程,以“小财政办大民生,穷财政办富民生”为思路,全力以赴努力做好财政民生资金“加大”、“整合”、“撬动”、“严管”四篇文章,阿坝“民生财政”的特点日益凸显。
一、实施民生财政的基本情况
在实施民生财政过程中,全州财政部门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有效解决区域性特殊民生问题的历史机遇,既算好财政收支账,又算好百姓民生账,把有限的资金花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除全面、重点保证和解决全州灾后重建的民生问题外,先后大力实施了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以及“6+3”藏汉双语结合教育等民族地区重点民生工程。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州财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用有限的财力切实改善了困难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开创出群众得实惠、政府得民心的良好局面。
(一)主要做法
1.坚持以财行政,始终把州委决策部署作为实施民生财政的行动指南。2008年以来,州委、州政府就民生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每年都确定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民生工程,要求财政资金给予大力支持,确保每一项民生工程都能够顺利完成,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答卷。全州各级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自觉树立“执政为民、以财行政”理念,本着投入不能减少、水平不能降低、规模不能缩小的原则,全力推进民生工作向更高标准提升、更大范围覆盖,开创了财政保障和支持民生工作的崭新局面。
2.加大民生资金投入力度,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投入的优先方向。民生财政的内涵是:民生投入持续增长,民生占比稳中有升,保障绩效百姓有感。近年来,我州财政收支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2008年至2012年,全州公共财政收入分别完成41940万元、80060万元、166682万元、210108万元、258231万元,年均增长58%;公共财政支出分别实现1014301万元、1368970万元、2038280万元、1383517万元、1521951万元,年均增长11%。随着财政收支规模的的壮大,我州财政部门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对新增财力优先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确保民生投入与经济发展、财政增收同步增长。近5年来我州财政支出的50%以上都用在了改善民生上。民生支出随着政府“钱袋子”增长实现了跨越式增长,阿坝财政用“真金白银”演绎并论证着民生财政这个命题,充分体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民生财政价值取向.
(二)取得的成效
经过近几年财政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我州的民生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保、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发展较快,一项项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正在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惠。
——涉农事业得到较快发展。2008年以来,重点围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等工作,阿坝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逐年大幅递增。全州三农投入由2008年的65335万元到2012年的211723万元,年均增长34.17%。随着三农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使我州农牧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力地促进我州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转型。农牧民增收、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
——教育优先政策得到落实。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民生,在藏区尤为突出。2008年以来,为了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我州不断健全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逐年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全州财政教育支出214891万元,比2008年的97911万元增长了2.19倍。全面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并补助生活费,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的学生累计达69万人次,补助标准由2000年的小学20元∕生∕月、初中40元∕生∕月提高到2013年的170元∕生∕月。特别是易地育人工程的实施,使学校校点布局更加合理,集中办学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2009年,投入资金5170余万元完成壤塘县易地育人校舍建设3.5万平方米,同时按时足额下拨了易地育人学生生活补助费。从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到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到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财政部门凸显了教育民生主题。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推进。2008年以来,全州共投入医疗卫生资金371278万元,落实了公共卫生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的提标扩面。全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硕果累累,全面实施基本药物目录制度,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运转有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均等化。以壤塘县为例,2010年到2012年共投资494万元开展县、乡、村预防体系建设,其中:投资164万元,新建8个乡卫生院业务用房和改扩建1个县级医疗机构,目前乡卫生院建设均完工并投入使用,县级医疗机构改扩建项目正在建设中。投资330万元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配置专科设备和常用医疗设备,目前,已完成三年的设备配置任务,共报账301.85万元,结余28.155万元设备正在采购中。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近年来州县财政补助资金足额到位,全州参合人数逐年增加,参合率逐年提高。以理县为例,该县2012年全县参合农民33310人,参合率达98.8%,较2011年提高了近0.5个百分点。最高报账比例达95%,最高报销额提高至10万元,同时,加强农村医疗救助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2012年实现城乡医疗救助3475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304.25万元,全力为病困群众实施医疗救助,切实减轻了困难群众的生活压力。据调查统计,全州4万余名大骨节病患者已经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为大骨结患者发放了医疗救助金。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08年以来,全州社会保障支出445369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6.08%。以茂县为例。2012年累计发放城市低保169026人次,农村低保71441人次,发放资金达到3954.3万元。城镇、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169元和82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60%,发放五保供养资金133.6万元;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591万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4万人,8291人领取养老金,支付养老保险金580.4万元;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500人,1340人领取养老金,支付养老金130.4万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州还修建了20个三度大骨结病患者集中供养中心,将3144名三度大骨结患病者纳入五保供养,3.8万名1度、2度大骨结病患者纳入农村低保,实现大骨节病患者人人有保障的目标。
——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2008年以来,财政投入就业和促进创业的资金达到35487万元,实施就业创业优先战略,把投入重点放在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促进大中专和“9+3”毕业生就业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以就业创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群众增收,从而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以小金县为例,近5年来,该县发放岗位补贴703.8万元,共计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70059人次,实现“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的目标任务,实现劳务收入4.79亿元,开发3789个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789人次。藏区“9+3”政策落实到位,首批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
——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逐步加大。让人们活得更有尊严,这是对人民群众更深层次的人本关怀,也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我州从2009年以来州级财政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资金7220万元,加快推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进程。就财力相对薄弱的壤塘县,从2008年开始,多渠道筹资近300余万元,修建完工576套廉租房,目前廉租房的入住率达到100%。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全州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2610套,已建成保障性住房20826套。随着廉租房、公租房以及其他保障性住房的建成,我州居民的住房条件将得到不断改善。
二、实施民生财政的启示
民治,则天下治;民安,则社稷安。民生财政,不单纯是说拨点款为群众修几条路、发点钱做几件好事,更重要的内核,是逐步实现各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年来,阿坝财政在努力实现各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下足了功夫,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一)加强资金整合,集中财力办民生
为最大限度提高民生资金使用效益,我州各级财政部门从多个方面进行了专项资金整合:一是围绕保障性住房建设、移民搬迁等由州委、州政府确定的重点民生工程进行整合;二是通过编制民生规划进行整合;三是依托投融资平台整合。汶川县在确保“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的原则下,整合本级资金和各级项目资金,为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提供了财力保障。九寨沟县财政局针对大骨节病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情况,对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项目资金、灾后重建资金进行整合,促进项目整体推进,该县扶贫移民局实施的“村级活动室”建设项目就与灾后重建项目进行了整合,从而推进了村级活动室建设步伐。茂县财政部门将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各部门生产扶贫资金、专项资金等“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管理、择优投放”的原则整合捆绑使用,重点支持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在已经取得一定成效。金川县2011年中央预算内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项目中央资金640万元,整合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160万元;2012年中央预算内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项目中央资金640万元,整合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160万元;2013年中央预算内和省级投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项目453万元,整合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78万元:2013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央资金500万元,整合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25万元。三年整合资金合计423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二)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民生项目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财政支农体制的一项重大创新。我州汶川县财政局充分把握和运用好这一强农惠农政策,自2010年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以来,县财政抓住机遇,整合“一事一议”上级专项资金和本级配套资金464.63万元,群众酬劳折资929.25万元,投工投劳185850个,实施了90个项目,项目涵盖了村内道路、小型水利设施、村内绿化和村内公共环卫等农民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村内民生项目,受益群众达49335人,达到了财政小投入,农民广受益的良好效果。为支持扩大就业,州、县财政部门采用担保贴息,引导银行扩大对就业的贷款规模;为解决保障性建设资金周转问题,利用国家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各项信贷支持政策,吸引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民生工程,有效缓解了州、县先期启动资金不足、资金周转困难问题。
(三)强化资金监管,提高财政民生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部门采取早编民生预算,优先保证民生资金需求,并采取资金拨付直通车办法,减少中间环节。同时,实行动态监控。对部门涉及民生的资金做到“横向到边”,对预算下达、指标审核、资金支付等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对县民生资金做到“纵向到底”,实行全程监控。目前,义务教育、家电下乡、救灾资金、廉租房建设及各类支农惠农资金等多项州财政补助资金均已纳入动态监控范围。对于涉及群众利益、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支农惠农、社保、医改资金、教育资金分配等民生项目,实行张榜公布或网上公开的公示制度,防止暗箱操作。在对重点民生资金进行专项检查的基础上,重点对城乡低保、就业、公共卫生、扶贫、农业等专项资金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进行及时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民生资金使用效益。
(四)加强队伍建设,为实施民生财政提供队伍保障
近年来,全州各级财政部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推进新时期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努力锻造一支思想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财政干部队伍,为实施民生财政提供了坚强保证。在工作中财政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把部门满意、基层满意、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不断提升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举措,切实提高办事质量和效率,在民生工作的政策制定、项目实施上,主动加强与民政、教育、卫生、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支持。
作者:阿坝州财政局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