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框架构建
【摘 要】会计职业教育应立足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确定以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为培养目标。设置科学和完善的会计课程体系,对培养满足区域经济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是按照学科设置,不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依据会计职业特点,从多角度构建“多元化”的理实一体的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按照满足市场需要的原则,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能力型和国际型等方面的人才。顺利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用型会计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途径之一是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设置科学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对培养满足当今社会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现状
目前,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是按照学科设置,不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课程结构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各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质上仍然沿用大学课程体系,并未完全突破学科课程的模式。各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的结构框架基本上是仿照大学本科来设置的,主要有专业骨干课程构成: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实践教学很少,甚至没有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没有职业教育的特色。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显然不适于职业教育,难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1.2 课程设置追随“考证”,轻能力
有些地方高校 “重考证,轻能力”,他们以“考证”为教学目标,设置考证相关的课程,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考证内容保持一致,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职称考试的内容与会计实务中所需掌握的知识还是相差很多,考证的教学内容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最终对学生的就业产生很大影响。
1.3 实践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较弱
目前地方高校的会计教师大都是从院校到院校,缺乏会计的工作实践经验。而许多地方高校没有重视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师管理体制,从而在时间上和经济上没有为教师提供支持,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难以改变。
综上所述,目前许多地方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会计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实践课程设置较少,实践课时量不足,实践渠道很少,没有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1]。
2.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依据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是以培养职业胜任会计岗位能力为本位,再融入职业道德、法律意识、价值观等在内的综合素养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应用型会计人才强调:高等性、职业性和技能性,具体体现在毕业生能够运用在校所学的会计理论和实践知识,无论在手工还是在计算机软件环境下,能够独立地正确地对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地方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基层的、一线管理岗位的会计人员,即初级会计人员。明确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再以此构建和实施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符合区域经济需要的会计应用型人才。
3.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框架设置构想
按照会计职业岗位核算管理,结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专业胜任能力为本位,再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法律、人文素养等在内的综合素养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合理地、科学地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重要保障。地方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地方经济需求为导向,以“知识+能力+素质”为培养目标,构建“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考试课程模块”的“多元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3.1 以提高职业后续发展能力,设置公共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的通用知识和通用能力,公共基础课程通过实施思想政治、计算机、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外语、心理健康教育等教学活动,既为学生的提供后续学习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又为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要符合“理实一体”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检索、领导艺术、经济法、财经应用文的写作等,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2]。
3.2 以岗位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突出会计职业特点,以岗位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新的会计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重构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核心能力。如出纳岗位实务和总账会计岗位实务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基于工作过程展开,将教学内容由抽象转为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经调查分析,突出“理”的需要,需要设置以下会计专业理论课程:出纳岗位实务、总账会计岗位实务、成本会计岗位实务、税务会计岗位实务、主管会计岗位实务等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实施这些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3.3 结合“理实一体”,按“做中学”设置实践教学课程
突出“实”的需要,整合现有的校内教学资源,将实践教学分为“手工账”教学和“电算化”教学,利用校内的手工仿真实训室和厦门网中网公司提供的实训平台,基于岗位分工和会计工作过程,开展如下“手工账”实践教学:出纳岗位实务实训平台、税务会计岗位实训平台、会计综合实训平台、理财岗位实务实训平台等。充分利用友软件公司提供的软件教学平台,实现ERP系统实训、ERP沙盘实训等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
3.4 以体现高等教育特性,按“适度原则”设置专业拓展理论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后续专业学习和发展能力,以及实现自我发展的拓展能力。结合高等教育特点,按“适度、够用原则”,一般将专业拓展课程设置如下课程:企业管理、经济法、资产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商务演示课程等。对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拓展课程,由浅入深逐步开设,旨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外延发展能力。
3.5 以考促教,按“多证书”设置考试课程
与会计岗位“证书”相关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设置的课程,如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和初级会计电算化等;二是为获得“会计初级、中级职称资格证书”而设置的课程,如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财务成本管理等;三是为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而开设的课程,如:审计学、税法等。
4.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4.1 校内“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强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校内理实一体的会计教学方法:强调模拟会计工作环境和场景,结合理论知识,教师教学生如何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从而让学生在学会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要落实和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还需要有配套的会计教材资源和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现有的会计教材资源有:纸质的会计综合实训教材、各种财务软件平台和厦门网中网提供的各种实训平台,从目前的实训效果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开发更贴近会计实务的教材资源和培养“双师型”教师。
4.2 创新校外实践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是校外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因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在现实的背景环境下,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会计专业的学生很难有机会去企业实习。为了提高会计毕业生的就业实力,许多地方高校极积地探索新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拓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渠道,比如:校内成立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培训公司、“订单式”培养会计人才、预就业等[3],从而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和就业开拓新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张翠英,温卫中.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154-156.
[2]盛巧玲.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财会教育,2012(8):115-117.
[3]李海燕.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继续教育研究,2011(11):176-177.
胡 琼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会计系 安徽 合肥 23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