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现状分析与启示
社会责任理念的诞生是可持续化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和谐、健康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不仅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社会责任话题,在理论界也掀起了社会责任研究的热潮。自《在经济特区实行社会责任会计的设想》(李铜新,1985年)问世以来,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并于1994年(31篇)和2005年(41篇)引起了两个大的研究高峰,在2008年首次实现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文章突破100篇。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2012年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以揭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特点与问题,从而为各专家学者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现状、进一步研究社会责任会计提供参考与依据。
一、2012年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统计分析
( 一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两大类,本文在以规范、实证方法归类统计后,又重点列示了案例、综述与问卷调查方法的统计结果。从统计结果表可以看出,2012年社会责任会计研究仍然以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为主,占总量的3/4以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文献合计29篇,占总量的23.39%,其中案例研究比重较大,约占实证研究的一半,为文献总量的11.29%。另外,研究综述2篇,文献比例非常小,为1.61%。偏好规范研究,实证研究问题较多。截至2012年,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这些研究基本集中于规范研究,规范研究文献在文献总量中占据绝对优势,这可能与两个方面的因素分不开:一方面,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还不完善,关于社会责任会计各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不能很好地为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实证研究涉及到数据资源的搜集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其研究的难度。再者,从实证研究的文献内容情况来看,有些只是数据模型的抽象表达,尤其是高校研究者容易沉迷于数学的演绎,而忽略我国会计现实。同时,在我国,实证研究的数据真实性也有待考究,部分原因在于该数据自提供源头便是“垃圾数据”,没有研究意义,其次是在数据的处理过程中,许多研究人员会进行“数据调整”,任意更改数据。
( 二 )研究领域 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会计研究的特征与启示》一文中,邵庆瑞等按照一般问题、行业问题、政府部门问题、非营利组织问题以及其他的研究领域为划分标准进行统计分析。因此,本文结合2012年社会责任会计实际研究情况,在此标准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上市公司问题研究。“上市公司问题”的归类与一般问题、行业问题存在交叉情况,如《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评价研究》(董淑兰,2012)被同时归入上市公司问题、行业问题。由统计结果可知,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的一般问题研究(101篇),比例很大,约占总量的81.45%;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行业问题研究相对较少(23篇),比例为18.55%。同时,研究上市公司的文献有12篇,约占总量的9.68%。一般问题研究占绝对优势,研究对象过于狭窄。2012年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仍是较为普遍化的问题,针对的也多是各行各业都可以共同采用的结论,设定的研究对象范围基本没有界限,例如“我国企业”、“企业”等。政府部门问题、非营利组织问题的研究文献记录更是为零,2012年并没有针对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社会责任会计文献。而在行业问题的研究方面则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研究者根据各行业的特点设置出相适应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行业特色鲜明。但在作者看来,研究者们普遍走入了一个误区,即认为只有企业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或者说把社会责任完全摊派到了企业,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可是实际上,政府、非营利组织等社会组成元素都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也应当是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对象。
( 三 )研究侧重 信息披露、理论研究与指标研究分列前三位,其中信息披露文献比例约占总量的一半,为49.19%,理论与指标研究文献比例依次为25.81%、9.68%。其次研究较多的是准则(2.42%)和审计(2.42%),这五个方面的研究占到了总量的89.52%。再者,2012年的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还涉及了报告研究、研究综述、目标研究,文献各2篇,以及核算、计量、西方理论引进、评价、贡献率、成本等。研究广泛但表面,过于集中关注信息披露。对于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报告、目标、核算、计量、指标设计、评价等各方面,2012年都有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侧重研究,这种百花齐放的研究形势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在我国的建立。关于文献较多的信息披露方面,结合冯丽丽、林芳(2011)对于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发展研究可知,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文献数量一直居于首位,约占总量的27.70%,而从2012年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2012年过度集中关注信息披露研究了,关注度高达49.19%,几乎是以前的两倍。再者,由于信息披露的研究数量庞大,许多的文献表现出观点老旧、披露内容近似、频繁列示无建设性措施,甚至对于信息披露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情况。这样的研究趋势导致了研究人员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继续健康前进。
( 四 )期刊分布 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发表载体较为分散,占前五位的期刊是商业会计(8篇)、中国乡镇企业会计、中国证券期货、企业导报、财会研究,合计占总量的26.61%,这五类期刊较为倾向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财会通讯、财会月刊、财务与会计、会计之友、商业文化等刊发的社会责任会计主题文献也相对较多,2012年度仅仅在会计类核心期刊上刊发的此类文章就有33篇,占总量的26.61%。文献刊发期刊分散,核心期刊引领作用显著。期刊是我们获取所需研究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样,期刊也是我们发表自己观点的主要阵地,了解期刊收录文献的导向,能在极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将自己的观点诉诸于众。上述统计数据说明很多期刊杂志都比较关注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尤以商业会计、中国乡镇企业会计等为最,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划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当中,政策上的导向必将进一步促使更多社会责任会计文献见于期刊杂志。一般而言,核心期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导整个学科领域的方向,而仅会计类核心期刊就刊登了33篇社会责任会计文献,这预示着为跟进学科最新研究成果。
( 五 )署名方式 2012年独立署名的文献占据主体地位,比例为69.35%,采用合作署名方式的文献约占总数的30.65%,其中两人署名比例为24.19%,三人署名比例为6.45%,没有四人及以上联合署名的文献。但是,此主题的研究合作方式中存在团队合作的基金项目,共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献8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献1篇。独立署名方式为主,研究团队较少。一般,随着研究难度的加大,多人署名的文献数量也会增加。在2012年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文献中,独立署名文献占据总量69.35%,而“论文作者合作署名比例较高是一个普遍现象”,可能说明目前该主题的研究难度还不是很大或者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独自研究仍然可以胜任。当然,各社会责任会计基金项目的产生促成了课题组的形成,虽然目前研究团队仍较少,但是团队的力量能够降低许多研究问题的难度,例如实证研究等,这对于促使研究人员完成更高难度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组成团队研究,团队成员间的思想碰撞能无意间造成许多灵感的迸发,找到新的研究方向。然而,由于可能存在学术的腐败行为,多人署名时应当慎重对待。
( 六 )任职单位(据第一作者统计) 高校的研究人员是社会责任会计研究队伍的主力军,比例超过了研究人员总数的3/4,而来自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与研究机构的作者比例依次是11.29%、8.87%、4.03%。同时,在高校研究队伍中,来自南华大学的作者人数独占鳌头,约11人次,其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华北电力大学都是高校研究队伍中的中坚力量。研究聚集于高校,部分高校研究团队力量雄厚。一般而言,相较于企事业单位的研究人员,高校的研究人员缺乏真切的实践经验,其研究更加偏向于纯粹的理论研究,这样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致研究成果缺乏可行的实践指导。然而,2012年社会责任会计的企事业研究力量较为薄弱,充分的实践经验加之一定的理论修养,企事业单位的研究人员对于推进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发展必不可少,怎样有效地激励企业人才参与到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队伍中来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对于高校研究团队,各研究团队的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已经形成了较为雄厚的研究实力,如南华大学。不仅其团队刊发的文献数量居于首位,团队领导人阳秋林教授在2012年度发表的社会责任会计类文献也是最多的,高达8篇,研究层次涵盖基础理论(3篇)、行业指导(3篇)、政策研究以及职业指导,“系统地研究了社会责任会计问题,可谓社会责任会计领域的专家”。
二、2012年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述评
( 一 )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研究 现在社会责任信息的传递效果较低,与社会责任会计准则与制度的缺失有着较大的关系。目前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构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出台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准则,一种是原会计准则或规范与社会责任理念融合,2012年的文献普遍赞成前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法律地位,认为其能与企业会计准则并行;准则的特点,具有相对独立性、成文性、权威性、规范性、发展性等特征;准则构建原则,应当是原则基础与规则基础的结合,偏向于规则导向;依据、适用范围以及核算规范,明确界定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要素、计量方法;并形成了社会责任会计框架。
( 二 )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研究 关于这一方面问题的研究,2012年的文献有三个突出的观点:一是通过比较国内外社会责任会计目标,认为虽然国外比较支持受托责任观,但是当前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应当是为以企业为中心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是对企业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的进一步完善。二是社会责任会计是契约与受托责任的耦合,其目标的定位应当是两者的结合,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以助契约主体决策。三是从狭义社会责任观和广义社会责任观出发,将目标划分为两个层面,即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前者为提高企业的宏观、微观整体效益,后者为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社会责任信息。
( 三 )社会责任会计计量研究 多重计量是必然的选择,但是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其研究主要包括计量的规范、计量对象、计量方法、计量属性以及具体计量模式等的探讨,提出当前我国宜采用强制方式进行社会责任会计的报告,多重属性应当注意货币计量方式为主,非货币计量方式并存。计量属性也应针对不同的对象区别对待,建议可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环保责任、采用现行市价法计量环境污染成本、采用现值模式计量社会人工成本等,也可用指标或文字描述说明其他问题。
( 四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有关2012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涵盖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披露与企业市场价值、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该类研究通过以我国企业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表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市场价值、企业绩效的关系,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的规模、盈利能力与信息披露成正相关,但也有学者认为只有部分社会责任贡献率与企业价值呈相关关系,而如供应商贡献率、社会公益贡献率等社会责任贡献率与企业价值没有明显关系。二是对我国当前信息披露现状的思考。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或与一般会计信息披露的比较研究,得出信息披露实务中存在的包括宏观方面及微观方面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优化建议及措施。三是对信息披露的形式及影响因素。阐述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包括按量化与不能量化的信息数据采用不同方式披露、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两种结合披露等方式,而影响因素则包括个性因素与共性因素。四是构建信息披露体系的研究。采用描述性的理论分析,分析了信息披露的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系统地对信息披露的目标、内容、方式、原则、披露载体等进行探讨。五是关于信息披露透明度的研究。文献基于外部性理论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比较,界定了我国信息披露的六类指标。
( 五 )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研究 这一方面的研究包括:一是探讨了社会责任报告的方式,认为报告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主要的报告方式有财务报表后添加附注的低级形式、采用分部报表的中级形式和采用另一套可揭示社会责任的新的会计系统的高级形式。二是借助对事项法理论、优缺点以及基于事项法的社会责任报告与现行报告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以事项法进行社会责任报告的思想,认为事项法取代价值法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必然趋势。三是综述报告的理论基础,分析我国现行报告模式的缺陷,利用新政治经济学中的寻租理论,提出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社会责任报告体系。(1)社会责任会计指标的研究。社会责任会计指标的设计对于指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规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着重要意义,2012年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指标研究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建立社会责任会计计量指标体系,在2012年的研究文献中首次提出指标不仅要关注结果还要关注过程,要建立在整个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中。二是有关评价指标的设计方面,指标一般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或者卡罗尔的四层次模型来设计,从对一般企业的指标设计到特殊企业的指标设计,如根据各行业特点对水泥行业、核电企业、商业银行、石油公司或者电力企业等进行指标设计,指标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2)其他。关于社会责任会计审计鉴证的研究,2012的研究文献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原则、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和审计对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审计理论的研究框架。关于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研究,可归为四要素观、五要素观、六要素观三类。具体说来,四要素观指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四大要素;五要素观指包括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净收益五个要素;六要素观则是包括社会收入、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资产、社会求偿权、社会资产净额六个要素。
三、启示
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确立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方向;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拓展到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的着重提出,科学发展观明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国家的发展规划必然会促进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由此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多学科深化主题。各类学术会议的举行为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积极参与学术会议,不仅可以阐述自己的论点,聆听他人的中肯评价与指点,而且可以从他人的陈述中了解到最新的研究动态,甚至寻找到新的研究方向。从统计的结果可以知道,社会责任会计不局限于会计学科领域,各位研究人员,尤其是会计研究人员,不应当被“会计”两字所迷惑,应当充分地拓宽自己的思想,发挥多学科作用,深化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工作。(2)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并重,促进企事业研究人才建设。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各有自己的长处与缺陷,取长补短,才能更加完善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目前,实证研究方面的文献比例较低,各研究人员在采取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缓解该问题的同时,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励企事业人才进行相关研究,例如给予政策方面的免税奖励、行业荣誉奖励、企业提薪奖励等。(3)拓宽研究对象,加快制度建设。行业问题、上市公司问题等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尤其是具有行业特点的特殊问题研究,更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其次,政府、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会计问题在我国的研究罕见,但政府等也是社会责任研究对象,可以适当地进行探讨。再者,对于一般问题的研究,各学者切忌千篇一律——集中于问题及建议研究,但观点类似;同时,政府、行业部门应当加快、深化社会责任会计制度的制定,为部分学术问题提供统一的参考标准,减少资源的浪费。(4)规范撰写者与期刊杂志,提升学术道德。学术道德主要包括两个对象,一个是文献的撰写者,一个是期刊杂志社。前者应当充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采用他人观点时必须标明出处,当然现在文献基本已经实现数据化,各种文献检测工具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约束文献的抄袭。而后者,纵观2012年的统计数据,各期刊上文献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刊登的文献雷同度较大或者数据存在较大调整嫌疑,因此各期刊应当严格稿件审核程序,避免黑箱操作。(5)跟进国际研究动态,开拓新的研究侧重。虽然信息披露等研究比例很大,但是统观2012年的研究情况,研究比较表面,较少有推陈出新的。因此,有必要深化传统的研究侧重点,同时开拓新的研究侧重,例如综合报告、第三方鉴证等。当然,在关注国内的研究情况的同时,研究人员也应当关注国外的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动态,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保持开放的态度对待国外研究,这是形成新的研究侧重的重要途径。(6)加强团队建设,斧正高校研究观。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容易削弱研究人员对新研究领域的拓展,阻碍研究人员对较难的问题的探索。而组建团队可以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丰富研究内容。况且,团队研究方式可以积蓄科研力量,较快促进新研究人员的成长成才,有利于研究人才建设。
参考文献:
[1]邵瑞庆、陈春华等:《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会计研究的特征与启示》,《会计研究》2010年第2期。
[2]冯丽丽、林芳:《社会责任会计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展望》,《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环境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年会论文集》(2011年)。
[3]王勇:《从<会计研究>看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经济管理》2008年第13期。
[4]董淑兰:《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作者: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