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是银行价值创造的核心
黄丽珠 /文
“我们都知道,银行是靠承担风险来获得利润的。因此,完全可以说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及其价值创造的核心。”这是日前在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论坛暨首届中国银行业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高级研讨会”上,与会者的共识。的确,在全球各大银行的业务实践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特征。
与以往两次论坛相同,此次论坛还是定位于技术性论坛。坚持“求新务实、有效交流”的原则,邀请了来自境内外各类机构风险管理相关
部门的近20位技术专家演讲。
被公认为国际银行界“游戏规则”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于2007年到2011年之间在全球范围内被逐步采用,已经全面开放的中国银行业将面临重大挑战。为此,如何应对挑战,提高境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就成为此次论坛的主题。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一个稳健高效的金融体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这两者都取决于政策框架的设计。因而这个政策框架应具有前瞻性,有效的监管政策、良好的公司治理、优良的风险管理文化以及对银行从业人员和金融消费者的持续教育是构成框架的重要因素。
中国银行业全面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它将改变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与资本监管模式。与会专家提出,作为监管当局,银监会亟待成立一个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和国际化程度的部门;试点银行范围也应适当扩大,并加快配套法规建设,以把好技术验证入关口。而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推行,各国银行的风险管理方式渐趋一致,中国的银行业也不例外,业务策略调整是当务之急。
由于操作风险对资本的要求,需要银行重新审视过去被视为“无风险”而快速发展的业务。比如资产管理、支付结算和代理业务等。由于资本充足率计算的风险敏感程度提高,节约资本的中小企业授信和零售授信业务等将会主动成为银行战略取向。随着内部评级法被广泛采纳,银行对客户的分类将会越来越细,贷款定价的可能性将会提高,政府对银行价格保护取消的步伐将会更快,银行需要选择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会上,中国农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专家介绍了农行引入内部评级法中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的理念,从客户和债项两个维度对贷款偿还的可能性进行评级,提高了贷款分类的准确性。交通银行的风险管理专家介绍了行业差异在信用风险模型中的应用。他在对比了中西方对于行业差异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信用风险模型中体现行业差异的四种处理方法,为境内银行业对待行业差异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风险管理专家就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定量化风险管理、荷兰国际集团的风险管理专家就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中小银行的影响、中银香港的风险管理专家就香港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对国内的借鉴谈了他们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