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本分析及路径安排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38项会计具体准则,标志着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但国际趋同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所以,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并不是趋同的终结,而是刚刚迈出第一步。
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的进程中将会遭遇变更成本、遵从成本、协调成本和机会成本。变更成本是指在国际趋同的进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修订而发生的成本。遵从成本是指准则修订后,各有关方面为更好的适应、遵从新准则而发生的成本。协调成本是指为了信息相通,对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间的差异进行协调的成本。机会成本是指由于错误理解,不当协调会计信息而丧失的国际融资收益。前两类成本与趋同速度同方向变动,后两类成本则与趋同速度反向变动。
会计环境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国际环境来说,全球化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加速发展使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更为加快。从国内环境来说,我国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是准则国际趋同的阻碍因素,首先我国的市场环境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环境有很大的差别,其次,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政府的越位与缺位的现象同时并存。再次,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会计专业素质影响了国际趋同的进程,最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趋同的进程。
会计环境的变化对准则趋同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本文的成本分析,趋同成本存在一个最低点,但这是建立在既定环境基础上的,会计环境的变化对趋同成本产生影响,使趋同进程安排更具有复杂性。国际与国内环境的不同变化速度也会对准则国际趋同的程度和成本产生不同的影响。
国际、国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影响着趋同成本,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趋同路径时,必须对当时的会计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动态进行充分考虑,以成本控制为核心,合理安排趋同进程,并适时调整。
(甘伟整理自《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1 期,作者:姚晖 张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