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会计专业课课堂效率
【摘要】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任务就是将学生培养成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满意的人才。然而,我国会计本科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不足,导致会计教学效率不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要改变以上局面,就要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会计教学 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积极适应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专业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将这一理念及时地反映到教育定位和教学方式中,调整培养模式、重视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会计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 ,注重实践是其最大特点,在教学中教、学、做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人才培养方案要以企业岗位用人标准为指导制定,突出服务对象,强调其职业性,以目标岗位能力作为设置财会相关专业的标准,以会计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按照岗位模块组织教学,通过模块教学的实施,把抽象的会计知识分解成为单项技能训练,再把每一项专业技能模块科学地排列起来,在注重精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多练习,多动手进行会计基础技能的操作,既能使学生掌握各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避免教材的枯燥无味,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训项目为课程内容,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双师型”教师为课程主导,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真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学校所学知识与就业实践的距离,从而为实现零培训就业打下基础。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
目前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安排,一般都是大班教学,老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被动地接受,较少有师生间的互动或者讨论,老师也不容易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学手段一般依赖于板书或PPT展示,讲解内容多为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依据配套教材进行讲解,很少能利用网络资源将具体的企业案例引入课堂。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较少参与互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分析能力训练不足,甚至缺乏应有的职业判断能力。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改革以往陈旧的授课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资源将枯燥、抽象的理论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讲解,以图片、动画的形式展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制作精美的互动性强的课件,使上课更多互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既扩大课堂信息量,又实现师生随时互动,可实现将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电化教学与手工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实务操作相结合。教师在网上发布习题、网上答疑、在线考试、在线课堂,将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发挥网络优势,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更加便捷的交流平台。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补充材料,将会计工作流程等学生难以在工作中体验的部分做成视频资料。
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多数学生觉得会计专业课枯燥乏味,理论性太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在学习中很难将所学会计知识与会计或者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然而,认知最牢固的部分就是经常接触和经常使用的知识,教学中和学生的这些知识做类比,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也使所学知识容易被掌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结合生活实践,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会计知识贴近生活,引入所要讲授的课题,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生动有趣且能派上用场,使学生认识到会计和我们的经济生活紧密关联,学好会计不止是一种任务,从而对会计学习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会提高。
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习情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会计知识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实际情况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研究式等教学方法,结合企业实际发生的会计问题来阐述会计专业问题,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项目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加深他们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并逐步形成职业判断能力。
三、改变传统考核方式
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业务要求会计人员既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又要具备专业分析能力,即使面对不熟悉的业务,也能根据相关会计准则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而目前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还只是停留在对专业知识的讲解层面,虽然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一般只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理论课注重考核对现有会计准则的掌握,实践课程注重考核账务处理的规范性和正确性,考核侧重结果而不是过程,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分析能力的评价。
这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应变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建立学生成绩和专业素质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考评的内容力求全面、系统,既要兼顾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综合考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采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调查报告、小论文、会计模拟实训、证书考试等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使评价结果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学生从关注成绩转变为关注学习的过程,从而使自身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动手能力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较为广泛地运用案例分析外,还应将实验指导贯穿始终,强化动手能力的训练。建立实习基地,实施融课堂实训、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于一体的模式,注重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模拟企业财会部门证、账、表等会计实务处理,培养学生会计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这样做增强了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也为学生动手操作提供了场所,缩短了理论学习与职业需求的距离。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直接在校外实习基地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锻炼和培养。也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技能提高的拓展空间,实习内容涉及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收、金融等各方面的业务。该环节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前提,技能型人才培养除了要求教师适应会计制度的更新与发展,具有较高的、与会计发展相适应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高校应鼓励教师通过兼职、参与企业课题研究等活动,定期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合作与交流,以丰富实际工作经验,了解社会需求。适当加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会计专业人员,定期到学校举办讲座和实践指导,或承担一些课程的讲授,组建一支专职教师、社会同行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等共同组成的师资队伍。这样既可拓宽师生视野,又可促进师资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理论与实践能力均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构建科学高效的会计课堂、更好地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精通会计实践的应用型人才,是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老师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赵巧.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4
2. 周文富,周斐芳.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中国电力教育,2012;5
3. 刘斌.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探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
4. 张雪芬,顾诚浩.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方法探索.财会月刊,2013;6
5. 郭亦骏.会计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特点浅析.财会月刊(理论),2008;1
【作 者】
管中柱(副教授)
【作者单位】
(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 湖北黄冈 4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