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要: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也在通过改革调整自身的运行状况,以此来更好的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良好运行和完善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息息相关,新的会计制度为行政事业单位起着推进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运行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严谨的预算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财务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只有全面分析解决所出现的问题,才能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国家经济 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等方面需要来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它不以盈利为目的,其财务工作主要记录、反映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过程。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实行,探讨探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对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稳步发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大变化
1.1 改变了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传统会计制度反映固定资产初始价值是通过“固定资产”和“固定资金”的方式,导致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出固定资产价值,虚增了固定资产。新会计制度取消了“固定基金”科目,增设了“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有效的解决了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没有反映固定资产真实价值的问题。在固定资产中“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取得时以原值计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对应进行冲减,反映了固定资产当前实际价值。“固定资产”科目核算说明充分考虑到了多种不同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方式,明确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1.2 增加全新会计核算内容,贯彻落实财政改革政策
财政部自2001年起就推出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各项措施, 然而这些措施与整体会计制度缺乏衔接性,对政府收支分类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核算不够全面。新制度在科目设置方面做了重点加强,明确了各种情况的核算要求。界定财政补助收入为同级财政部门的财政拨款,着重加强以国库单一账户和政府收支分类为基础的财政资金核算,并按照经济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以此来突出行政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管理。
1.3 优化财务报表结构体系,满足财务和财政预算管理需求
新制度遵循会计惯例,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进行分类:流动资金和非流动资金、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原有的收入支出项目、准确反映财务时点状况。改进了收入表支出表结构,在全面反映一定会计期间所有收入、支出的同时,又分别对财政和非财政资金的结转结余分配情况加以列示。还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反映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支结账结余情况,利于各级财政部门全面准确掌握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
1.4 围绕会计核算目标,增减修改会计科目
原制度的科目设置与会计核算目标不匹配,不仅核算项目存在重叠或缺失现象且使用规定不完善,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新会计制度围绕会计核算目标重新梳理了原科目体系,按需要进行界定、增减和脉络清晰。在会计科目使用说明方面,完善了核算内容、明确科目设置、确认计量原则,对实际使用中可能出现各种情况都进行了逐一说明账务处理要求,为会计实务操作提供了科学、全面的依据。
2.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积极促进作用
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新会计制度相比,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行政事业单位高度重视评价新会计制度,由于新的会计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变化较大,增加了弃置费,取消了减值转回,也重新定义了预定残值,还对事业单位进行制度和原则性规定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措施和指导意见,因此,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工作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解决事业单位财务所需
之前传统的会计科目在新会计制度中有所调整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更能充分把相关的事业单位直接对应到相关的会计科目上,便于核算和分析。对于取消的那些会计科目则是充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与此同时在调整和完善的会计科目中这些调整的科目将更加符合实际事业单位操作的需要。
2.2反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目的
新会计制度满足政府对会计核算信息的使用要求,为增强政府财政透明度、提高政府公共支出管理水平、合理评价政府绩效,防范政府风险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新制度修正和改进了原制度中一些技术方面的缺陷,如强化资产计价和入账管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降低财政资金风险,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3降低财政资金风险
新制度对原会计制度中一些技术方面的重大缺陷进行了修正和改进,如强化资产计价和入账管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基建数据并入会计“大帐”等,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了财政资金风险。新制度突出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目的,提高政府公共支出管理水平,提高政府财政透明度,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3.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建议
3.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由于会计信息占了整个经济信息量的70%以上,因而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决定了经济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经济工作决策的质量。但是,严峻的事实却是,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普遍存在失实的情况,有些甚至非常严重,可以说是“造假”,直接影响了国家税收。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行政事业单位整个经济工作的秩序,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所以,应在认真总结现行会计准则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适时出台一批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具体会计准则,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规范会计信息披露。
3.2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科目,准确地反映控制财务状况与运营成果
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包括会计要素概念,不包括会计对象概念。会计要素概念在会计概念框架下得以严格定义。会计科目是基于会计概念框架,并围绕着财务报告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会计科目的设置直接关系到会计反映与控制的内容,关系到会计工作最终的直接结果——财务报告。科学合理设置会计科目要遵循合法性、实用性及相关性原则,如合法性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会计科目,但其设置的会计科目不得违反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在不影响统一会计核算要求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报表的前提下,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实用性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符合单位自身特点,满足单位实际需要。
3.3 提高资本充足率管理水平,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针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可能进一步加剧资本的不确定性,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经济资本管理理念,把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制度作为落实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的内部管理工具,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回报率约束机制,并发挥风险定价战略引导作用,有效地约束各级行政机构风险资产的增长,将资源配置到低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上,从而基本保持风险的增长与资本的增长相协调,使资本充足率水平逐年提高,不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逐步实现由过去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
3.4 确立科学的业绩考评观,完善内部业绩评价体系
坚持以新会计准则为导向,在业绩考评中要突出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经营方向、管理重点和发展目标,更好地发挥业绩考评在风险管理、业务经营和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推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和各项业务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按照新的会计处理模式和核算体系,重构业绩考评指标体系。按照谨慎计量的原则,在指标设置和权重分配上,要突出对经济增加值(风险扣除之后的收益)的考核。
4.结语
总之,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转型的作用下纷纷开展多种经营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实施财务管理可以用最合理的标准衡量所有耗费的资金,有效降低单位成本。所以,行政事业单位想要在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发展和生存,就要加强单位财务管理,转变传统观念,完善资产运行制度,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建立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红霞,胡冷夫,陈欣等.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学术),2010;20
[2]黄亨胜.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探讨[J].新财经(理论版),2011;8
[3]关振宇.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实践创新与现实意义[J].会计之友 ,2013;25
[4]禚能斌.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初探[J].财经界,2013;30
作者:王正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