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民生人寿财务造假引发保险业内控规范发展

近日,一直以来颇为低调的民生人寿,因保监会的一纸罚单,成为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也正是这张罚单,拉开了保监会监管治理再升级的大幕。7月28日,保监会公布了对民生人寿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经保监会调查审理,民生人寿存在偿付能力报告不准确、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专业中介风险排查报告数据与实际经营情况不符、债券回购融入资金使用违反监管规定、高级管理人员未取得任职资格核准即履行职务等多项违法行为。
此次,民生人寿被指出的首要问题是提交虚假报告,包括偿付能力报告中认可资产计算不准确,对企业债券未区分有无担保均按照100%确认为认可资产;将账龄超过一年的应收保费全额确认为认可资产;将分支机构筹备组发生的工资等费用计入其他应收款,并按照80%的比例确认为认可资产等,导致2012年度和2013年一、二季度虚增认可资产。
其实,虚报偿付能力在保险行业已然成为公开的秘密,这种 财务处理方式也是越来越多保险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型保险企业的生存模板。
事实上,民生人寿这张罚单是保监会今年开出的第6张罚单,民生人寿已是近期因偿付能力问题遭到处罚的第3家保险公司。
在这个环节,财务管理、会计审计成为了虚假会计处理中的工具。一些保险企业把心思放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以“打擦边球”的方式粉饰财务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自2013年起,保监会加大了对保险企业偿付能力的监管。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偿付能力在150%以上的为正常公司。至此,保监会先后对低于150%偿付能力的信泰人寿、合众人寿、新光海航人寿、长安责任、正德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发出了监管函。
保监会一连串的监管函,展现出严厉监管力度和决不姑息的态度。一直以来,保险企业合格的偿付能力是老百姓信任的基础。一旦发生偿付能力危机,这不仅会使保险企业无法维持正常经营,还会极大影响到老百姓的利益,甚至会危害到整个行业的发展。
上述保险企业被处罚单的背 后,反映出来的正是保险行业存在的业务不规范、内部控制相对薄弱等一系列风险问题。
风险从发生到暴露,非一朝一夕能达到。眼下,最令人担忧的就是,这些保险企业的风险会否传播到其他企业甚至其他行业。
这个夏天,保监会启动了长达数月的驻点检查,检查小组入驻多地进行面对面的全面检查,而这些挑战财务合规、挑战监管底线的“越线者们”正在浮出水面。
据调查,部分保险企业在资金运用上做起了文章,利用与股东的关联交易来套取保险资金,用来补充资本金或其他用途。同时,他们利用银行存款抵押的形式,把保险资金转变成为股东资金,用来虚假增资。
不难发现,“拆东墙补西墙”的资本虚增、通过关联操作进行内幕交易等一系列的财务违规,其背后的目的就是虚增偿付能力充足率。
而引发补偿能力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保险企业不断扩张,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股票、基金、贵金属、信托等市场,进行再保险投资,但由于经济形势的低迷,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加速 了保险企业资本的缩水,这也恰恰折射出保险行业民营资本的激进隐患。
这些保险企业原本是希望借势获得更多收益,却因为内部控制管理薄弱、风险防范环节缺失,导致风险交叉,继而引发一连串的危机。
用铤而走险来评价保险企业的类似行为并不为过。然而,从其中也不难看到保险企业特别是民营保险企业的无奈及短见。这也折射出整个行业的风险管理缺失顶层设计,特别是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策略。
眼下,保监会正频频出台监管文件。自今年以来,保监会就保险企业防范基础设施债权计划风险出台的文件就已经达到十多个。严格监管的力度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在外部强化监管的同时,保险企业自身认识到风险防范的意义则更为重要。
有些风险容易暴露,但有些风险却隐藏在繁杂的工作流程中。由此可见,加大保险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力度已经迫在眉睫。毕竟,梳理一个企业内部流程所带来的短暂阵痛,总好过整个行业均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