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潘方
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是教育系统内审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对学校资产、负债、净资产、收支情况的真实、合法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加强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增强校长的自律意识,依法治校,认真履行职责;有利于完善校长考核、监督和管理机制;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一、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校长作为学校经济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对学校财产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负有全面责任,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明确“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因此,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较为繁杂,必须提纲挈领,抓住如下重点和难点。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学校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校编制人数,现有在职、退休教职工人数,在校学生数,班级数,住宿生数等。
(二)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包括是否建立了必要的内控制度,财务管理是否严格遵守各项财经法规制度等。
(三)学校的预算执行及其他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以及效益情况。重点检查以下内容:⑴学校预算的编制执行情况;⑵各项收入是否全部纳入学校统一管理,统一监督,有无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经费是否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⑶各项收费是否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有无巧立名目乱收费,是否使用合法票据,票据管理是否严格;⑷代管款项管理与使用情况,代办经费有无及时结算;⑸生均公用经费使用情况,有否统筹兼顾,专款专用,比例多少;⑹支出管理中审批手续是否完整,是否有不规范票据、白条入账、是否存在坐支现金、超限额使用现金支付等情况;⑺在中小学校执行绩效工资制度后,是否存在违规发放补贴、津贴、实物福利等情况;⑻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购置是否列入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固定资产增减变化情况,是否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⑼大额修缮费是否有规范的审计结算手续;⑽基建项目及支出手续是否完备,是否专款专用,有无工程预决算和竣工决算审计,基建项目完工后是否及时交付使用,及时转入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⑾有无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社会捐赠款物和集资办学资金;⑿大宗物品有无实行政府集中采购;⒀应收及暂付情况,应列支出项目挂账情况,往来账款是否及时清理;⒁助学金政策、爱心营养餐等政策落实情况;⒂食堂管理模式,能否坚持公益性和非盈利性原则,食堂核算中大额原材料采购是否有合法凭证,是否存在学校公务用餐等在学生餐费中列支的现象。
(四)校长个人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廉洁自律等方面情况。包括以下内容:⑴校长是否依法履行对学校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职责,任期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⑵学校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有无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⑶校长有无侵占公物,超标准接待等;⑷校长是否存在其他个人经济问题等。
审计过程中还应关注学校食堂账和工会账,同时要关注的是,校长在学校安全设施、学生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住宿生的食宿质量等方面是否关注并投入,从这些指标也可以衡量一个校长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意识的高低。
二、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清晰的审计思路和有效的审计方法,能确保教育内审工作的全面开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根据从事教育审计工作的实践,认为可从如下三方面入手,对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
(一)从权力运行轨迹入手。近几年来,各校都十分注意制度建设,逐步制定和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和办法。但在执行中,仍然存在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不分离,制约机制缺乏的现象。如此状况下,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的收支范围去进行审计,实际上并没有突出重点,犹如隔靴搔痒。如果从学校领导权力运行轨迹入手,检查被审计对象的职责履行情况,可以通过查阅相关会议纪要记录、审查决策资料、与有关经济决策及具体执行人座谈等方式,掌握学校内部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重大的经济决策项目及内容,从而能较好地梳理出审计需要的情况和结果。
(二)从部门职能特点入手。首要任务不是看账,而是详细掌握被审计学校的各项主要职能,紧紧抓住被审计学校履行各项管理的过程及环节,通过对学校主要收入来源及其管理行为的审计查证,调查清楚具体执行的各个环节及其执行结果,再结合被审计学校提供的会计资料和相关经济活动资料及证明材料,从中查找和梳理存在的问题,以实现审计目标。
(三)从廉政职责履行情况入手。从审计角度看,审计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密切相关。一是密切关注“三公经费”情况。主要看是否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有关规定,是否存在用公款相互吃请、超标准接待消费等情况;是否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有无违规使用等情况;是否严格执行外出培训学习考察的有关规定,有否借培训学习名义游玩等情况。二是重点关注校长个人廉洁自律情况。首先,要从账面上看其收入来源的合规合法性,有无非法收入等;其次,要看群众举报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问题,特别是与校长本人直接相关又可以通过审计手段能够核实的问题。对群众举报反映不实的问题,通过审计可予澄清。对群众反映的一些不能直接从财政财务收支资料中查清的问题,要根据项目和资金走向,向上追溯决策过程、报批程序和领导批示,向下延伸资金流向、项目实施过程及其效果,重点加以核实。
三、加强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思考
(一)加大内审必要性宣传力度。重视内审工作必须从强化审计宣传入手,上级主管领导、内审组织、校长等各方面共同参与,形成合力,营造内审工作的良好氛围。一是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加大审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采用专题讲座、理论阐述等多种方式介绍教育审计法律法规内容,学校内审规章制度,帮助中小学校长树立法规意识,自觉依法办事。二是内审组织主动展示内审成果。建立报告、通报制度,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报送审计计划、审计报告、审计信息等,将审计成果转化为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决策依据、方法理念;同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等相关部门通报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成效。三是开展审计咨询服务活动。指导中小学自觉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帮助被审学校防错纠弊,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监督、约束和管理的有机结合。
(二)提高内审领导层重视程度。内审工作作为学校一项经济监督活动,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高,责任大,因此,更需要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一是要提高领导层对内审工作的认识。要改变领导对内审工作的认识,并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内部职能部门协调等方面创造条件,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领导关注审计工作,对重大问题的定性与处理亲自过问,对审计报告认真批阅,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具体要求,可以为内审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证。二是要强化内审的服务职能。内审工作应定位于为学校决策层、管理层服务上,选择领导关心、教职工强烈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合理、科学、可靠的依据,这样内审工作才会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三)加快内审规范化建设步伐。教育内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程序性很强的工作,加强审计规范化建设尤为重要。一要进一步加强内审队伍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内审队伍要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复合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人员发展。审计项目不再是从“账面入手”,而是向“业务入手”转变,审计目的也从揭露问题变成解决问题,这样对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通过审计实践,提高洞察力、判断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从而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小学校长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二要进一步拓展内审领域,提高内审质量。从内审工作基础环节抓起,审前准备工作尽量充分,才能使审计实施方案克服盲目性,具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审计过程中,要克服随意性,依法审计、处理,防范审计风险,保证内审工作行为规范、合法;将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转移,才能全过程监控学校经济活动,真正做到预防、引导、监督、服务的统一。此外,要从过去单纯的财务审计中走出来,按照学校资金运行轨迹对学校的经济活动进行跟踪审计,要在财务审计基础上,逐步探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大额货物采购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等。
(作者单位:慈溪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