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排名的思考

于云双
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准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借黄岛新区批复的有利时机,对全省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再研究再比照,对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再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加强督查调度,确保开发区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各项指标取得明显进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分析及预测
(一)主要经济指标今年有望继续保持全省首位。2013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三产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各国家级开发区首位,分别占全省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量的20.3%、32.1%和31.4%。从2014年上半年情况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0亿元,同比增长14.8%;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270.5亿元,同比增长12.9%;利用外资形势较好,实际利用外资9.74亿美元,同比增长8.2%。以上指标总量年内有望继续保持全省国家级开发区首位。
(二)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等指标增速较慢,实现跨越提升压力较大。2013年,全省14个主要国家级开发区中,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列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列第12位,进出口总额增速列第9位。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除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外,其余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发展水平,今后要在短期内实现大幅提升,还面临着较大压力。
(三)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领先优势面临挑战,一些重点指标有被赶超的危险。从2012年公布的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评价结果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547.56份和544分,综合得分相差仅3.56分,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五位和第六位。特别在工业经济方面,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发展势头越来越猛。2013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总量比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421亿元,但增速低于其1.6个百分点。按照各自现有工业发展速度推算,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经济在近两年内即可赶超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外,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上也存有差距,进出口额比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低21亿美元,每平方公里实际利用外资比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低6美元。
从以上情况看,尽管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部分经济指标总量上保持了全省领先地位,但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压力较大,特别在经济发展速度、单位面积均值等方面,与其他一些开发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想继续保持在全省乃至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的领先优势,就必须以承接和落实好国家战略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坚持增量经济抓项目,存量经济提效益,全面快速提升开发区竞争力。
二、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确保各项经济指标明显进步
针对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我们在认真分析、集思广益、科学谋划的基础上,确定下一步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一是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以投资体制改革以及服务领域和制造领域扩大开放为重点,突破发展转口贸易,大力推进投资便利化改革试点,实行内外资平等的市场准入机制,打造国际化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国家经济合作区(中德生态园)为载体,建立与欧盟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城镇化等领域合作交流机制。以前湾保税港区为平台,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二是提高对外开放服务水平。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建立前湾港、董家口港错位联动机制,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积极发展航运金融、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航运经纪等产业。研究设立整合贸易、物流、结算等功能的营运中心和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完善外商投资代办服务制度,一站解决外商投资、生活居住等问题。健全投资者权益有效保障机制。三是大力发展对外投资和贸易。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和外商投资促进机制,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创新国际贸易方式,推动传统对外贸易向现代国际贸易转变。抓住国家鼓励对外投资的机遇,鼓励企业境外投资和境外并购返区投资。
(二)构建创新驱动平台,提升经济发展层次。承接西海岸新区国家战略,坚持科技引领,以做强海洋基础科研、提升技术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孵化与企业培育为重点,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一是构建功能区标志平台。按照国家对西海岸新区的定位要求,尽快把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的标志平台之一。二是构建特色园区创新平台。集中建设和升级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以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前湾国际物流园区特色园区为依托,重点突破海洋工程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矿产开发等领域;规划建设海洋科技孵化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构建要素支撑平台。规划建设海洋人才、产权交易、数据服务等支撑平台。建设海洋人才市场,建立与全球海洋人才密集区联通的国际人才市场网络,积极引进培育一批海洋创新型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建设国际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实现海域海岛使用权、海洋资源开发权、海洋知识产权、海洋排污权等海洋产权集中交易。建设国家数字信息港,加快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地理信息应用系统、贸易投资便利化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建设,重点强化与日韩、欧盟等国家信息通道的互联互通,开展面向全球的数据托管和服务外包业务,打造区域性国际信息化服务平台和信息汇集与服务中心。
(三)探索海洋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存量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突出“蓝色、高端、新兴”产业特色,加快转调创步伐,率先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着力实施产业、项目和功能升级工程。一是产业升级工程。改造提升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等海洋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公共服务业等海洋服务业。二是项目升级工程。加快推进总投资201亿元的中国华信山东石油储备基地、总投资16亿元的武汉光谷海洋科技园等百亿级、十亿级项目,以项目升级推动产业升级。三是功能升级工程。结合石化区搬迁、前湾港转型,着力打造国家级开发区升级版。
(四)深入研究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各项指标明显进步。自2012年度综合评价开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根据《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功能区布置与管理体制的通知》【青委2013(39号)】精神,将综合评价体系中“开发区是否与所在行政区合署办公”指标由“是”改为“否”,由此在评价总指数中相应提高21分。但上述《通知》中明确界定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辖面积由274.1平方公里扩大为478平方公里,由于面积的扩大导致青岛经济开发区在土地集约利用类指标上损失了分数。以2012年度为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单位土地GDP产出强度由49799.7万元/平方公里下降为28556.7万元/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产出强度由362631万元/平方公里下降为215629万元/平方公里,仅该两项指标就导致了约7分左右的损失。因此,要提高综合评价体系中单位面积经济强度相关指标的分值,最有利的条件是把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回归至274平方公里,同时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所在行政区非合署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