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研究及其在会计领域的应用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逐渐发展今天的“案例分析法”。 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开始时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技法用于高级经理人及商业政策的相关教育实践中,后来被许多公司借鉴过来成为用于培养公司企业得力员工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使用这种方法对员工进行培训,能明显地增加员工对公司各项业务的了解,培养员工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公司的凝聚力。
一、案例研究是一种科学的归纳研究方法
从个别到一般, 通过对现实中某一具体问题的深入剖析, 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结论。作为案例研究, 正是从观测事实出发, 通过归纳分析, 最后上升到理论的研究过程, 属于归纳法, 案例研究不仅是实证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也可以是一种规范研究方法。采用规范性方法论的案例研究很有可能不同于实证研究人员进行的案例研究。两种案例研究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种方法论的差异上, 比如世界观不同、价值判断不同等等。
二、案例研究在会计领域的适用性
案例研究的问题类型是“怎么样”和“为什么”等解释性的问题; 研究对象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件; 研究者对于当前正在发生的事件不能控制或只能极少控制时, 最适宜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依据采用案例研究的适用性条件, 案例研究在会计领域中可以有广泛的用武之地, 尤其是在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 大量的会计实务和鲜活个案可以为案例研究提供很好的素材, 比如, 有关公司购并的案例研究、会计信息在购并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及会计处理过程的研究等等, 我们可以利用案例研究“描述会计实务、探索新会计实务的应用, 还可以解释现存会计实务的决定因素”。
不仅实证会计中可以应用案例研究, 规范会计中也可以应用案例研究, 比如考察某企业中某种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依据现有的理论对现实会计实务的原因、形成的来龙去脉进行解释, 并进而修正原有理论或者发展新的理论, 这种解释性的案例研究多用于规范性会计研究中。
三、会计案例研究的类型
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案例研究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按照案例研究中个案的数量可以分为单案例研究和多案例研究;按照案例研究的研究目的可以分为探索性案例研究、解释性案例研究和描述性案例研究。事实上, 上述分类可以是矩阵式的,即单案例与多案例研究都可以分为描述性、解释性和探索性的案例研究, 这样案例研究可以有2×3即6种类型。
单案例研究适用于: (1) 极端个案分析; (2) 对现有理论的批驳或者检验; (3) 代表性或典型个案分析; (4) 对他人未曾研究过的个案进行分析以启发更深入的研究; (5) 对同一个案进行不同时间段地纵向分析。多案例研究由于说服力比单案例研究强, 因此适用性更广, 多案例研究遵循复制法则, 而不是统计调查中遵循的抽样法则, 对于多案例研究, 选择的案例要么能够逐项复制, 各案例产生相同的结果, 要么进行差别复制, 归纳出与前案例不同的结果。
进行会计案例研究时, 我们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情况、资料来源状况、研究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等, 来决定进行单案例研究或是多案例研究。如对大型国有企业在改制上市前后的内部控制进行研究, 可以挑选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分析其内部控制的历史沿革, 从中归纳出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结论, 此时可以进行单案例研究; 若要分析企业购并过程中的会计处理, 可以挑选符合条件的企业, 研究其对购并业务的实务处理程序和方法, 此时可以进行多案例研究, 个案的数量可以根据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沟通情况以及资料收集状况来合理确定。
描述性案例研究将对现实条件下的研究对象进行完整描述。如描述会计系统以及会计实务中使用的程序和技术, 挑选很多公司描述不同的会计实务, 从中发现其相似性, 可能的话可以归纳出最优会计实务。解释性案例研究用于解释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提供事件因果关系的信息, 如解释某企业对某种经济业务采用某种会计处理程序的原因, 可以集中考察某个特定个案, 用现有的理论对当前实务进行解释并进而修正原有理论或发展新的理论。如前文所述, 解释性案例研究多用于规范性会计研究中。探索性案例研究是形成假设的一种手段, 研究的核心是在随后的统计研究中对提出的假设用经验方法进行检验, 探索性案例研究多用于实证会计研究中。
四、会计案例研究的要素
会计案例研究的要素指的是开展案例研究的步骤和程序, 包括准备阶段、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和撰写研究报告四个方面。
1. 准备阶段
进行案例研究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的, 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当符合案例研究的适用条件时再决定挑选个案。清楚界定要研究的问题, 需要阅读大量的研究文献, 对现有研究文献的回顾可以帮助研究者构建与将要进行的案例研究相关的理论, 理论的构建可以为接下来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提供一个框架, 因而是案例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2. 资料收集
根据研究目的和要研究的问题, 研究者决定进行何种案例研究, 单案例还是多案例, 描述性、解释性还是探索性案例研究, 之后进行个案选择。个案的选择除了考虑研究目的外, 还应当考虑相关资料的搜集情况, 要与调查对象进行充分沟通, 对资料的保密情况及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被访谈对象的合作态度等等) 考虑周全。
罗伯特·殷(2003) 总结了三大资料收集原则, 一是使用多种证据来源, 构成证据三角形相互印证,增强说服力; 二是分门别类建立案例研究的数据库; 三是构成一系列的证据链, 使读者能从最初要研究的问题到最终研究结论之间, 找到每一项证据的各种推论。
3. 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是案例研究中的关键环节, 也是对研究者进行考验的环节。研究者对该项案例研究基础理论的把握以及从事案例研究的经验等, 直接影响到资料分析的进程和质量。资料分析与资料收集可以同时进行, 形成互动, 资料收集提供分析的基础, 资料分析又为下一步的收集提供指导和方向。
描述性、解释性及探索性案例研究, 在进行资料分析时都应当遵循案例研究准备阶段构建的理论。以规范会计研究中的解释性案例研究为例, 收集到的资料可能会支持先前构建的理论, 或者与其他案例有相同的发现, 也可能与现有的理论相冲突, 这时需要考虑如何解释这些发现。归纳起来, 大体上可以有五种解释: (1) 属于研究误差、偶发因素, 或是案例研究实施过程中的因素造成的; (2) 用主要影响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如时间因素) 来解释; (3) 用主要因素和其他因素一起解释; (4) 用先前构建理论的上一层级理论来解释(扩大理论的范围); (5) 发展新理论来解释。各种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资料分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对资料进行排序、归类整理, 计算均值、方差等等。研究者熟练掌握这些研究工具之后, 可以大量节省研究的时间。
4. 撰写报告
案例研究的最后一步是撰写案例研究报告, 将案例研究的结论如对理论的修正或提出的新理论展现出来。罗伯特·殷(2003) 总结了六种写作框架对各种类型案例研究的适用性: (1) 线性分析式。即按照研究的问题或项目的顺序安排研究报告的各个标题(或子题目) , 各标题下以相关文献的综述开头, 然后概述研究方法, 阐述资料分析结果以及研究结论的意义等。(2) 比较式。可以是对单个案从不同的角度重复叙述, 也可以是多案例研究中各个案之间的相互比较。(3) 时间顺序式。即依据时间顺序对案例资料进行描述, 为避免研究者对后期事项关注不足, 建议采用倒叙式起草研究报告, 再按时间顺序撰写终稿。前三种写作格式适用于各种案例研究类型。(4) 理论构造式。按照准备阶段构建的理论撰写案例研究报告的理论构建式写作格式, 适用于解释性和探索性案例研究。(5) 悬念式。先展示研究结论继而设置种种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悬念式写作格式, 只适用于解释性案例研究。(6) 无序式。这种写作只适用于描述性案例研究。
遵循会计案例研究的步骤和程序, 无论是规范会计研究还是实证会计研究中都有一些成功的例子。《职业会计团体面临的挑战与称职职业会计师: 案例研究》(SuselaDevi, 2004) 是一项成功的解释性案例研究, 属于规范研究的范畴, 该研究以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第6号———职业能力和胜任状况评估( IES6) 为理论基础, 以新西兰注册会计师协会为案例, 研究其在迈向“胜任能力导向方法”(competence- basedapproach) 过程中的教训和经验, 供其它成员国吸取和借鉴。
相信摒除了对案例研究方法的偏见, 遵循案例研究的步骤和程序, 会有更多高质量的案例研究文章出现,同时也对工作具有更高的指导意义。 (执笔人:张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