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学习新《预算法》的收获

2015年9月18日下午,我们有幸聆听了厦门国家会计学院财税研究所所长﹑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研中心经济学博士曹艳杰副教授为我们解读新《预算法》的相关知识。曹艳杰副教授以新《预算法》下财税制度改革框架入手,立意深刻;从新《预算法》的立法宗旨出发,紧扣主题;着重讲解新预算法执行中的绩效管理和预算控制中的中期平衡机制,突出亮点;全面解读新《预算法》的全口径预算﹑公开透明预算等内容,发人深思。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对于新法的学习,具有极其深远意义,我们对于新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将影响到我们今后工作的水平。通过学习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了解了新预算法下财税体制改革的框架及其意义
确立现代公共财政理念,建立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
算体系,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规范地方政府债务,全面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等构成了新预算法下财税体制改革的框架。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呈现三期叠加,改革进入深水区,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做好预算管理首当其冲,也迫在眉睫。
从国家层面来讲,必须摸清家底。单位或部门应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要充分认识到收费是国家赋予的权力,改变“原来的我收的就是我的收入”的传统观念,取消预算外资金,政府的全部收入都要纳入预算,统一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征收必须做到及时足额,全部上缴国库,不得截留和挪用。在支出方面,体现现代预算管理的灵魂,实行刚性预算。各级政府部门单位的支出必须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不得虚列支出,
进一步规范和细化财政支出,科学制定定额体系,完善支出的标准和流程,加强对结转结余资金的管理,避免结余资金长期闲置的情况,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预算要公开透明,接受监督。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发生,对于预算执行的审计报告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报告应一并向社会公开,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具有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新预算法对预算控制方式进行了创新,实行微观放开,宏观控制,重视长期平衡而不是短期平衡,实行跨年度预算平衡。这样解决了预算的短视性和事权与财权﹑收入与支出为匹配的现象。
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规范,允许地方政府举借债务,但限制了举债的主体,明确了地方政府只能采取发行地主政府债券的方式进行举债,同时限定了债务资金的用途只能用于公共预算中必需的部分建设投资,公益性资本支出,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严格控制债务风险并向社会公开。
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减少“跑步钱进’现象和中央部门对地方事权的不适当干预,也有利于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牢固树立法律意识,贯彻执行新《预算法》
作为通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收支计划的政府预算,政府作为预算执行的主要部门承担着经济受托责任,预算执行的好坏关系着个人﹑部门和国家的利益。因此,进一步强化预算的法律地位,明确预算法的本质,规范预算编制﹑审核﹑执行﹑调整等意义重大。国家作为预算管理的主体,规范政府的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新预算法的法律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其执行的效果如何,与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作为政府部门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应明确责任,自我规范;强化管理,为民服务;主动接受预算约束,加强本部门的预算管理认真履行受托经济责任。
三﹑绩效管理,新预算法的生命线
新《预算法》中明确规定: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通过顶层设计,将绩效入法,提高了政府花钱的责任感,达到了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效果好,效率高的目的。绩效管理促进了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曹教授潜心研究政府部门预算及财政支出改革问题,具有极其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作为厦门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以多年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进行了精彩的讲解,这堂课生动有力。通过学习,开启了同学们对新《预算法》的高﹑准﹑精的理解,为我们未来的工作中改变观念﹑拓展思维﹑提高认识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我们工作能力和水平夯实了基础,更为我们有效地贯彻执行这部法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申秀芳)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要点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涵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从静态上讲,内部控制是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建立的保障系统,该系统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要素组成,并体现为与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从动态上讲,内部控制是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经济活动通常包括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等。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合理保证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原则
  内部控制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四项,具体见下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原则
原则 内涵
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各
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
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
监督。
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
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与实施要点,见下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要点
内控建设
组织 单位负责人 单位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内控建设领
导小组 组建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职责包括:为内部控制
建设项目提供总体指导;定期召开项目协调会,就关键问题与相关部门进行沟
通;负责内部控制建设项目的管理与监督,并控制项目进度;推进解决内部控
制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内部控制建设阶段性成果进行复核与确
认。
内控部门
(牵头部
门) 职责包括:确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计划及工作范围;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内部控
制调研与风险评估;了解、记录与评估各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推
进各部门和下属单位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内部控制建
设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并向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汇报;整理单位
内部控制建设相关成果(包括关键业务流程图、风险控制矩阵等),并组织对
单位相关人员的培训等。
内控建设
实施 需求界定与
范围确定 需求界定与范围确定就是明确内部控制建设的目标和范围,通常包括:完善内
控制度体系、应对各项风险、改进流程和提高效率。
现状调研与
风险评估 单位层面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内控工作组织及内部管理制度、决策机制、
岗位设置及岗位责任制、财务核算、单位文化、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情况。业务
层面风险重点评估以下三个方面:①内控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存在缺失、空白
或模糊的领域,制度之间衔接是否紧密;②各项业务流程是否科学合理,授权
审批是否科学完整,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是否形成管理闭环;③各项内控制
度执行是否有效,关键控制措施是否有效落实。
  内控方案的
设计 单位层面的内控方案,包括组织结构和职责分配的调整、决策程序和议事决策
制度的完善、岗位设置的清理和岗位责任书的制定和签订、财务核算体系的优
化、单位文化的塑造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改进等。业务层面的内控方案,在
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内部控制的优化:一方面要在关键控制点上,明确审批和报
备要求;另一方面,对审批和报备所需要的要件、资料进行明确。
内控方案的
实施 将方案提交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要细化方案的实施计划,明确实施时限,
将实施工作落到实处;要注意利用信息系统,做到内控方案设计和信息系统功
能的相互衔接,将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授权审批、流程控制等方法固化于信
息系统中,实现自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