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泸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探索与思考如何让“电商”进村入户

雷兵能

  近年来,泸县紧紧围绕解决农村“买难、卖难”这一核心问题,高度重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工作,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服务业突破的主抓手,按照“政府推动、商务主管、供销主抓、部门配合、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方式,打造“县、镇、村”三级营销网络,积极构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便捷通道。2015年,该县已注册登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11家,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12.5亿元,带动就业1000余人。
  一、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务实举措
  (一)先行先试,加快试点。按照“理念新、启动早、实施快”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对产业转型、链条延伸、方式转变的催引效应。一是坚持理念引路,制定了《泸县电子商务发展意见》《泸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建设方案》,大力推行“互联网+”、“多平台互动”等新型发展模式。二是坚持创新试点,紧抓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省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县契机,在县城和有条件的镇相继启动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三是坚持激励扶持,强化财政保障,设立电子商务发展基金,在土地、资金、人才、物流配送等方面加强对农村电商发展的扶持,对重点电商企业和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政策。
  (二)多方对接,打通通道。一是抓政企对接。成功引进苏宁云商集团(苏宁易购)等与本地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市场。二是抓农网对接。建立“泸县特产商城网”平台,申请注册了“泸县特产商城”网的国际商业组织的顶级中英文域名,开通了“泸县特产商城”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扫描链接和手机版在线购物等功能,实现商品展示、在线交易、物流配送。三是抓平台对接。推进“泸县特产商城”与四川电信“天虎云商”、中国邮政“邮乐网”“苏宁易购”等大平台合作,在“淘宝网”开设“泸县特产专卖店”,还将在“天虎云商”平台开设“泸州馆”、直接融入“中国供销电子商务全国平台”,实现小平台与大平台的有效对接。
  (三)统筹资源,突破瓶颈。将有限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形成多方受益、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着力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一方面统一模式,充分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的1890个经营服务网点,采取“统一规划布点、统一店牌标识、统一硬件配置、统一服务管理、统一专业培训、统一物流配送”的“六统一”模式,择优实施信息化改造。目前,全县物流配送覆盖90%以上区域,基本形成“快递到镇,配送到村,服务到户”的配送网络。另一方面整合邮政、电信、电力、保险等资源,为农村消费者提供网购网销、缴费、充值、订票、代收代发等便民服务,形成了产品加工、包装设计、网络营销、储存运输、质量追溯的全产业链,让广大基层百姓“足不出户”便能办理自己的事务。
  (四)营造氛围,打造环境。一是实施电子商务普及工程。在国家高新区泸州医药产业园内建设电子商务培训中心,与苏宁集团、四川省商贸学校、泸州市电子机械学校等单位合作,对相关政府部门、专合社、种植养殖大户、大学生村官等人员,重点培训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网上开店技巧、网购操作等技能。二是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成立了泸州市第一家县级“电子商务协会”,并积极谋划组建物流协会,进一步健全电商行业组织结构和体系。三是丰富宣传内容和形式。充分运用新闻媒体、部门网站等载体,多途径、多形式开展销售本土特色产品的“乡村网市”,推动泸县电子商务品牌和“泸县造”产品网销品牌建设,大力吸引和支持全国各地电子商务人才来泸县创业发展。
  二、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氛围。农村电子商务还没有引起各镇(街)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还没有被广大干群所认识,因而没有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兴趣和向往;部分干群仅把农村电子商务简单理解为网上购物,对于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助推农村经济腾飞、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
  (二)农村电商人才缺乏。目前农村既缺少真正领军型的电商人才,又缺少懂技术、精业务的专业人才,尤其缺少网站运营等专业人才。农民老龄化、农村服务业落后、农业主体引进人才难等造成农村电商人才缺乏,加上宣传、培训力度不强,农民上网操作水平低。
  (三)农村物流体系基础薄弱。农村电子商务网站规模小,第三方物流企业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冷链物流供给能力不足,不适应农产品季节性、易腐性、品种多、品质差异大的特点。广大农村地区还未形成完备的物流配送体系,同时,融资服务、摄影服务、网店设计制作、餐饮服务、技术培训、网络通信服务等配套服务体系也不够完善。
  (四)经营模式不适应电商规则。大部分农村电商仍然处在低水平的模仿阶段,品牌自创意识淡薄。农产品非标准化,品质管控难度大,生鲜商品品牌化程度普遍偏低,农产品深度研发加工企业少,产品包装不精致,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源”不充足。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习惯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消费、生活模式,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性不高。
  (五)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要求交易的农产品品质分级标准化、包装规格化以及产品编码化,具有一定的品牌,为交易各方提供便利。目前,我县大部分农业生产主体仍采用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的口感、颜色、形状、大小等都不同,很难有具体的标准来管控,容易使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产生疑虑甚至纠纷。同时,农产品品牌少,知名品牌更少,网络消费人群的认知度低。
  三、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农村电商示范工作。把农村电商示范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重点,建成一批农村电商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镇和示范村;加快农村电商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与阿里巴巴淘宝、京东商城等大型电商企业合作,年内发展多个益民服务站和农村淘宝。加快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提升网络平台销售功能,扩大电商交易规模;推进县供销社传统业务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创建为农服务的网上供销系统,真正解决农民买卖农资难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农村电商发展环境。加快宽带接入网的建设和改造,加快全县范围内实现4G全覆盖,加快光纤网络向村(居)延伸,加大多元投入力度,推进该县农村电子商务快发展、大发展。
  (二)积极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结合泸州推进千亿酒业人才工程,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开设电商专业,鼓励发展专业培训机构。加大对培养基层干部和农村合作社带头人培训,大力度建设综合信息服务站,完善村级信息服务站软硬件设施和服务功能,开展农业公益、便民、电子商务、培训体验等服务。把电子商务列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内容,创办农村青年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农业主体、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转业转岗农民开展电商创业。
  (三)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在产业区设立分拣中心,招引物流企业入驻,优化重组传统的物流体系。培育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建设生鲜食品配送中心,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物流仓储设施。借助供销社改革、邮政改革的契机,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县镇(街)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的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功能,为农村居民提供物流、配送、网上购物和销售等“一站式”的综合服务。
  (四)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探索建立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协调机构,开展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设立财政转型资金,支持建设农村电商示范基地、配送冷链、特色产业园等;重点推进电商进合作社、家庭农场行动计划;降低农村电信资费,补助网络营销技能培训,加强农村电商典型技能培训;合理布局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区域,建立行业管理和服务机制,规范经营行为,强化诚信监管,为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五)进一步提高电商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快农产品质量(含包装)标准制修订进程,建设覆盖面广的农产品检测中心,为农产品电子交易提供有力的质量安全保证。切实将电商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日常监管范围,落实电商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制度,并与市场准入制度互为条件、互认对接,提高电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鼓励引导互联网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面,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探索与电商企业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以二维码技术为重点,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打造“政府+企业+电商+交易平台”多方负责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在电子交易全过程中实行实名认证、全程抽检和备案、源头可追溯、联网联保、品质担保金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
                 (作者单位:泸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