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绩标杆管理到流程标杆的启示
标杆管理是指企业持续不断地寻找和研究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已不断得到改进的良性循环过程,也称之为对标管理。蔡剑辉教授(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研中心主任)在其《管理会计新思维》讲座中,对标杆管理进行了重点讲述,使所有同学受益匪浅。
自治区第五期会计领军班第三组学员,在经过仔细聆听、认真讨论后,认为对我们的企业管理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究与应用。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在与先进同行对标,以期自已能不断进步,新疆的石油石化企业与国内先进企业的对标很早就已开始,但大多与同行业可比企业进行对标,如石化企业会与国内目前绩效最优的镇海炼化进行对比,以找出自已的不足,通过努力缩短绩效差距,往往会从加工量、产品售价、完全加工费、现金加工费、销售及管理费用等主要财务数据,以净利润为切入点,进行对标分析,找出差异,并制定自身的改进方案,执行方案并追综考核,最后定期进行绩效评价总结。很多情况下,企业更多的关注具体数据数值,并以此为目标努力使自已的该项数据达到此水平或优于该水平。例如,镇海炼化的炼油完全加工费(加工一吨原油所耗费的除折旧和原料以外的加工费用,包括了期间费用)是国内少有的100元以内的炼化企业(新疆的炼化企业通在200元/吨原油以上),但如果不认真分析镇海炼化完全加工费的构成、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历史背景、工艺路线,装置构成及其设计思路,也就无法找到各项成本费用流程驱动的动因及原理,就不会找到产生差距的根源,对标效果也就不佳。如镇海炼化的加工能力为2300万吨原油/年、乙烯生产能力为100万吨/年,员工不到7000人,社会负担较轻,加工路线短但批量产量大,离目标市场近,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其加工费及物耗能耗低的原因,而新疆与其接近的石化企业往往是加工路线长、批量产量小,人员通常在1万—2万之间,离目标市场远。如果不进行流程对标,对产生收入、成本的动因、驱动方式及商业模式进行对标,根本不具备可比性。我们经过分析后,认为对标需关注以下关键因素:
1、绩效的差异的直接原因是企业的效能和效率的差异,无论是资产、人员、管理都有可能产生效能与效率差异。
2、绩效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驱动效能和效率的流程存在差异,也就是流程具体的运作措施存在水平的高低。只有在流程上对标才能找到差异的根本原因,才能去思考改进的可行性与方案。
3、分析绩效的差异,要重点关注商业模式上的差异,因为很多差异的核心因素就是商业模式根本不同。
4、对标后的改进措施,要考虑是否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相适应,只有兼顾企业文化,才能措施得当,提高绩效。
综上,对标管理应以流程对标为导向,关注商业模式,兼顾企业文化,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