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如何规范财务管理助推中小民营企业新三板上市

2013 年新三板的扩容,为温州中小民营企业带来新的曙光。2014 年7 月,浙江力诺流体控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温州民营企业新三板上市零的突破。截至2015 年11 月,温州新三板挂牌企业已有23 家,另有82 家企业已进入新三板挂牌工作各阶段。温州这些中小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够实现从草根企业到公众公司的蜕变,其在新三板挂牌前规范的财务管理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反之,真如新三板英雄会创始人李浩所说的“新三板挂牌上市不成功70%是财务问题”。为此,笔者对温州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规范其财务管理,助推新三板上市提出建议。

一、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一)财务管理观念落后。中小民营企业大多脱胎于小作坊,大部分企业主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未掌握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和财务管理理念,风险意识缺乏,偏好追求短期利益目标,投资往往凭直觉,重业务、技术、规模和品牌管理而轻财务管理,财务人员大多选用缺乏相关管理知识和经验的“自家人”,财务工作仅限于最原始的账簿登记、收付款项。有些企业虽然也建立了一些财务管理制度,但不重视这些制度的严格执行,从而使财务管理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作用。

(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中小民营企业会计人员业务水平整体偏低,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财务管理中往往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有“规”不依。运用会计制度错误或不当,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合规、借款费用随意资本化等;会计制度没有保持一贯性,随意变更收入确认方法、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等;记账、凭证、报表处理不规范。二是设置“内外”账。为应付融资、税务、海关和高新企业申报等多方面需求,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内外账现象。三是未依法依规纳税。有的企业利用内外账偷漏税,有的未及时完整纳税,有的拟上市企业所得税还实行核定征收,有的企业享受着税收先征后奖励等地方违规税收优惠政策。

(三)企业内控形同虚设。中小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家族企业,一些企业将公司财产和自身财产混淆使用;有的企业为节省成本而缩减财务人员,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岗位一人兼;有的企业会计人员无证上岗;部分企业无视风险,为取得融资相互担保,这些现象无不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有着密切关系。

(四)投资融资能力欠缺。由于财务管理不规范,故温州众多中小民营企业中约80%不能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融资,从而无法涉足一些先期投入大的项目,错失发展机会。一些民营企业加速扩张时遭遇资金瓶颈,无奈之下常常走民间借贷或者高利贷的路子,造成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一旦旷日持久则承受不起而倒闭。有的企业虽然拥有融资渠道,但热衷做项目,铺张无度,资金链紧绷,一旦断裂无从补救,甚至殃及相关企业。

二、规范财务管理助推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的建议

新三板上市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存续满两年,主营业务突出,公司治理结构健全,运作规范,具有可持续经营能力,无重大财务问题和关联交易等。为此,建议各级政府及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强化服务引导,推动拟在新三板上市的企业严格按照要求,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全面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一)政府强化服务引导,增添企业上市信心。由于温州中小民营企业主对财务管理及企业上市方面知识普遍欠缺,部分企业不想上市,有的企业不敢上市,还有的企业不会上市。故地方政府部门要围绕“什么是新三板上市”“新三板上市有什么好处”“企业如何在新三板上市”等问题进行宣传引导,组织有上市潜力的企业的高管人员,参加企业财务管理和新三板上市等知识的学习培训,或邀请有关专家现场指导,分析上市能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和成功上市需要花费的成本等,从而增添企业上市的决心和信心。

(二)企业推进股份制改造,着力突出主营业务。中小民营企业大多是有限责任公司,新三板上市前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企业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按照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运行。通常情况下,新三板上市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应当占到总收入的70%以上,主营业务利润应当占到利润总额的70%以上,方能被认定为主营业务突出。同时,要注意提炼新颖的题材概念。这就要求企业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选择合适股改模式。对于主营业务突出又急需发展资金的企业来说,应该采用整体改制的模式,以缩短发行上市的等待时间;但对主营业务不突出的企业,则需采用合并改制和分立改制的模式,如剥离企业一定数量的非经营性资产及部分对主业贡献不大的经营性资产,或者将几家主营业务相关联的企业合并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需要注意把握的是,无论分立改制还是合并改制,如果新设的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性资产和主营业务与原企业不一致,则该股份有限公司必须运作两年后才能申请上市。

(三)规范企业财务管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对于拟在新三板上市的企业而言,财务管理规范是一项基本要求,不仅要在上市前一年辅导期中运作规范, 而且上市前二年的财务处理都须遵守有关法律规定和会计制度。故企业在上市前需对上市前二年适用会计制度的情况进行梳理,对适用错误或不当适用的要及时纠正或调整,并保持适用会计制度的一贯性。同时要严格执行相关会计准则,将所有经济业务事项全部纳入一套账进行核算和管理,避免出现账外账现象,对股东或关联方大额、长期、频繁占款要全面清理,并做到依法按规纳税,对于会计账务调整中需要补缴的税款要及时缴纳。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企业规范运行。企业内部控制是券商尽职调查和内核时关注的重点,也是证券业协会等机构评价的核心。内部控制不仅要有制度,而且要有执行和监督,并且有记录和反馈。故拟在新三板上市的企业要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如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管理、行政管理等制度。要依法依规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秘书等制度,形成和强化以分权与制衡为特征的公司治理结构。同时辅以积极的人事制度,培养和引进具有高素质、掌握先进管理方法的人才,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方式和风格,培养员工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全员控制意识,促进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实现规范运行。

(五)优化企业财务状况,促进企业顺利上市。虽然新三板挂牌条件中对企业财务状况没有具体要求,是否盈利也无硬性规定,但毫无疑问,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更容易得到上市核准和投资者的青睐。为此,中小企业上市前还要对各项财务指标进行优化处理。一是企业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强弱,其过高则会被视为企业偿债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弱,很难满足挂牌条件,但过低说明企业融资需求不大,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控制在40%~60%左右为宜。二是企业运营能力。由于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以前采用内外账方式,企业利润并未完全显现,挂牌前则需进行调账和补缴税款,如果调整幅度过大则会被认定为企业内控不力、持续盈利无保障、公司经营缺诚信等。同时,还要考虑地方性税收政策和政府补贴对企业赢利能力的影响,一旦企业对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就说明企业真实盈利能力较为薄弱,未来市场竞争能力堪忧,其可持续经营能力比较弱。一般来说,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占当期净利润比重不得高于50%。三是企业盈利能力。企业突出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成长性对通过上市审核至关重要。因此,要提前规划企业盈利状况,如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均需从政策适用、市场配套、费用分配、成本核算各方面提供系统保障,同时考虑与资产负债、资金周转等各项财务比率和指标形成联动和统一,并要注重企业利润内在的合理性、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另外,在优化企业盈利指标时,切不可利用关联交易来操作,否则会存在内幕交易、利润转移、税负回避、市场垄断等违规嫌疑。一旦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被认定为对关联方存在重大依赖,也会导致挂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