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行政事业单位资金预算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实践与探索

预算绩效目标是指以客观的、可测量的绩效指标来表示的预期绩效水平,是用量化的标准、数值或比率来表示的使用财政资金达到的产出和效果。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是指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对计划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及其项目设定计划内预期应达到的业绩目标、预期产出的效益和效果,并据此进行编制、审核、批复的过程。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包括项目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和单位(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近年来,根据省市各级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运行机制的要求,各地都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方面做了各种形式的探索。在此背景下,我市的预算项目绩效目标管理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稳步推进”的原则,由部分试点到扩面铺开,积极稳步,不断推进。

一、我市预算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实践

(一)推出预算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工作的背景2013年年底以前,我市预算项目绩效管理的重点是全面开展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程,也就是还在“预算完成有评价”这一阶段。在每年8月布置下一年度预算时要求部门单位编制年预算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专项项目绩效评价计划,对部门上报的计划进行筛选、审核后确定下一年度部门绩效自评的项目,下达绩效自评计划的项目一般在年均60个左右。在完成项目预算及部门绩效自评的基础上,抽取一定比例(一般年均5个左右)组织财政部门的绩效评价,抽评结果反馈预算局以供安排下一年度预算时参考。2013年11月,在《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杭政函〔2013〕156号)文件下发后,我市预算项目绩效目标申报工作进入起步阶段。在2014年,我市的预算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工作分作两步进行。一是2014年上半年,选择部门单位做好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试点工作,并做好后期跟踪与评价。由于2014年财政支出预算已下,2014年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申报实际是对已下达的项目绩效目标进行补充细化,然后根据确定的绩效目标进行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二是2014年8月在布置2015年预算时对部门新增项目要求同时申报相关项目绩效目标。

(二)绩效目标申报试点工作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强化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选择市民政局“冬令救济资金”项目、市残联“无固定收入残疾人生活补贴”项目、市气象局“中尺度自动站建设”项目、市图书馆“新馆运维经费”项目和市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砖瓦整顿补贴”项目开展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试点工作。1 .项目单位绩效目标申报。在年初下达试点通知和对试点项目相关人员作绩效目标申报培训后,由项目单位填报《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对项目资金申请情况、单位职能与项目概况、项目立项情况、项目实施的进度计划、项目绩效目标等情况进行申报。2.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申报的项目依据是否充分、绩效目标设定是否科学合理、填列内容是否完整、数据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审核。财政部门对项目绩效目标进行审核,并以此作为年度结束或项目完成后,对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评价的依据。3.审核的内容和方式。审核的主要内容,一是绩效目标申报表填写是否完整,有无内容缺失;二是项目申报依据的充分性和合理性;三是绩效目标的合理性,是否与资金需求相匹配,是否与部门工作职责相匹配;四是绩效指标设置的可行性,绩效指标的设置是否与填报的绩效目标、工作任务相关及是否合理可行,具体细化,对项目的产出是否能够从数量、质量、时效、成本等方面描述是否能够量化的指标均采用定量表述,是否具有可测量性,数据是否具有可采集性,不能够量化的定性指标表述是否清晰明确;五是资金申报的合规性、列出的工作内容和绩效目标的相关性、各项工作内容中资金测算的准确性,测算是否进行细化,涉及的标准是否合规;六是组织保障措施是否合理可行。审核的方式,可采用例行审核,也可对个别重点项目采用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评审等方式。于县(区)一级业务量小,可选择委托的中介机构也少,一般局限于当地较小的事务所,专业从事绩效业务的人员就更少了,而且在绩效目标的评审过程中,可选择成为评审专家库的专业人员也少,这些都是有效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制约因素,影响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三)绩效目标申报与编制预算的有效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果绩效目标的申报没有在软件设置上作为编制预算的前置,仅仅只是在填报上多一张表和一些相关材料,就容易造成对绩效目标申报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出现一些应付现象。要让预算绩效管理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要与预算安排紧密联系起来,以绩效目标为起点,加强事中绩效跟踪,严格事后绩效评价,评价结果纳入考核,形成一个事前、事中、事后的绩效监督管理机制。预算单位申请预算时,要对项目应达到的目标、产生的效果有一个量化的、可作为事后评价依据的描述,作为事中绩效跟踪、事后绩效评价的标准。而目前实践中这一环节往往较为薄弱,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既涉及预算体制的改革、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的联动,又涉及预算单位所在的行业单位体制改革,难度较大,不仅需要财政部门自上而下推进,更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

三、稳步推进预算项目绩效目标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绩效理念推进预算项目绩效目标管理,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责任和效率意识。应让各部门认识到,预算资金都是纳税人缴纳的税金,要取之于民,更要有效地用之于民。为了普及绩效管理的理念,可以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政府网络平台宣传“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理念。同时,加强理论研究,充分利用文件、理论研讨、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强化该理念,尽快让预算绩效理念深入人心,形成讲绩效、重绩效的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舆论环二、预算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市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部门单位对绩效管理的观念还停留在事后评价的阶段。在今年绩效目标申报的试点过程中,虽然试点单位也有足够的重视,对这项工作予以大力支持,按时上报相关资料,但基于一些主客观的原因,填报的绩效目标总体质量、上报资料的完整性等还有很多亟待完善之处,绩效目标审核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一)编制绩效目标协同效应不够,绩效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增强预算绩效目标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前提,它包括绩效内容、绩效指标和绩效标准。预算项目绩效目标的编制更多依赖于项目经办的业务部门根据相关部门职能、事业发展计划等进行科学编制,而相对财务部门对相关情况了解不够,这需要业务和财务两部门紧密合作发挥协同作用,提出清晰、量化、便于考核的绩效指标。而目前这方面还是紧密合作不够,深层次的原因还是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在一些部门单位还没有入脑入心,对这一改革的必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对绩效管理工作也不甚了解,没有将绩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日常性重要工作来抓。(二)缺少专业的预算绩效管理队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涉及项目的业务、财务、效益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复杂。从目前来看,能全面掌握这些知识的人员几乎没有。预算单位和财政的项目业务科室对项目的业务有所了解,但财务方面的知识显得不足。中介机构虽对财务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项目业务却不熟悉。特别是能对效益方面进行较好评价的人才就更加缺乏,不能满足当前绩效管理工作要求,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急需提高。另外,现阶段,在县(区)一级,一方面从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人员较少,一般在3—5人左右,而且大多都是与财政监督管理工作连在一起,没有专门从事预算绩效管理的人员。另一方面,由境,有效地消除实际绩效管理中的消极被动应付的现象,主动地将绩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日常性重要工作来抓。

(二)研究建立具有明确、清晰、可衡量的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覆盖面广,涉及政府及其部门职责,情况复杂多样,需要建立标准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首先,分别按行业、部门、项目采集与预算管理相关的财务与业务数据信息,建立基础数据库。其次,与周边地区加强交流互动,建立案例数据库,学习吸收先进经验,为绩效目标设定和绩效评价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再次,整合、分析现有成果,分别按行业、领域、项目等制定出具有明确、清晰、可衡量的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三)加强绩效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绩效管理人员素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关键取决于队伍建设得好不好,因此,建设一支通晓业务、财务、效益等知识内容的预算绩效管理队伍是当务之急。首先,要充分整合多方力量,集中业务骨干充实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队伍;其次,加强对各预算主管部门、预算单位和中介机构等业务培训,包括预算绩效管理基础理论和实务操作等内容。再次,向涉及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人员提供相关的预算绩效管理资料,让其更快地了解和掌握预算绩效管理内容和实施规程,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理论和政策业务水平,共同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最后,选择一批能够基本掌握绩效管理理论和预算资金使用管理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了解预算编制要求,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能力和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的专业人士,担任预算资金绩效论证和绩效评价的专家,建立专家库,每次实施预算资金绩效论证或者绩效评价时,针对每个不同项目的预算资金的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确定人选组成专家组,实施预算资金绩效管理。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事前绩效目标设置,紧密联系预算安排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的起点是科学申报绩效目标,绩效目标也是事后绩效评价的关键评判标准。目前,绝大部分县市还没有在预算软件中设置申报绩效目标环节,绩效目标申报需另外填报一系列报表,对预算单位的财务人员来说,一方面额外增加了工作量,另一方面对是否申报、填报质量优劣无相应制约措施。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预算软件是增加绩效目标填报前置环节,同时在表格设置上尽可能用信息化手段减轻填报人员的工作量,从而使得绩效目标与预算安排紧密联系起来,真正体现出“绩效”的意义。

(五)探索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更好地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开展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的目的是要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因此,要建立与完善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预算具体执行单位,针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评价报告提出的建议,督促预算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组织人员就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将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有机结合,以评价结果作为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优先考虑和重点支持评价结果好的项目,减少评价结果差的项目资金安排,取消无绩效或低绩效项目。另外,建议建立绩效问责机制,本着“谁用款、谁负责”的原则,对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未能达到绩效管理目标或规定标准的各级预算部门(单位)及其责任人实行绩效问责,根据评价结果对单位和个人进行奖惩,形成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的威慑力。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要求,研究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公开机制,逐步公开财政支出项目预算及绩效评价结果,扩大公众参与,增加绩效预算的透明度,吸纳合理意见,加强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不断改进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