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中资产清查的作用与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清查主要是为了提供真实的预算依据,促进编制预算细化,以真实可靠的数据制定定员标准,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督管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奠定基础。

1.理顺资产管理体制,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本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公共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资金逐步从一般性、竞争性领域退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这部分庞大的国有资产普遍存在配置不公平、不合理,部门、单位间苦乐不均,超编超标等现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开展全面资产清查,有利于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2.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需要

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无法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近几年实行了政府采购改革、细化收支平衡,没有彻底改变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不足。

二、行政事业单位清查工作成效

这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由于领导重视,部署周密,各部门大力支持,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普遍提高了各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通过这次清查,各单位、各部门及各乡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对国有资产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有了新的认识,不同程度地增强了行政事业单位对国资管理工作的重视。在清查过程中,国资局工作人员与各单位业务人员一起边清查、边调研,共同探讨国资管理业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国资管理氛围浓厚。绝大部分单位在清查工作中专门成立了工作专班,抽调业务骨干,认真做好本次的清查工作。清查后,许多单位为了更好地管理本部门的资产,还专门增配人员以加强管理力量。如少数单位针对财务力量薄弱、管理未到位现象,专门从其他部门中抽调业务好、素质强的同志充实到国资管理岗位中来。

2.进一步夯实了国资管理工作的基础

根据这次资产清查工作方案的具体要求,一方面通过清查,各行政事业单位都建立健全了固定资产台账,进一步完善了实物资产总账、实物资产明细账、保管使用登记册,真正建立了实物资产“户口本”管理制度,为每项实物资产建立了实物资产卡片信息,包括资产名称、数量、购置时间、类别、原值、使用状态、保管人等最原始的信息内容,对以后建立全市国有资产动态监管系统提供了信息支撑;另一方面集中梳理了债权、债务,并对债权债务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包括资金款项性质、与本单位关系、账龄、变动原因等,而且还对资金挂账进行了专业认定,从而理顺了各单位的债权债务关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摸清家底

真实完整地掌握和了解了各单位资产和财务状况,摸清了家底,从根本上扭转了账外资产的现象。这次清查,我们对各单位的实物和账面资产作了认真的清点和清理,并对资产的盘盈、盘亏作了专业鉴定,全面掌握了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包括出租、出借)、担保、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等情况。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发现的问题

在清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管理上的不足,由于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重收入、重购置、轻管理”的传统思想,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缺乏规范和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随意购置、任意处置、不讲效益”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具体表现在:

1.国有资产利用效率低

事业单位在对国有资产使用和管理时,没有很好地利用和管理,造成国有资产低效率使用,没有制定对应的保值机制。一是事业单位在对国有资产使用过程中,缺少比较完整的保值机制考核体系,对于领导干部离任时的资产审计更是缺少相应的保值增值制度规定,使得相应的审计考核只是表面工作,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二是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管理责任没有充分落实,经常会出现单位物品购置重复现象,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国有资产严重的浪费,使政府的公共形象受损。

2.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工作力度不强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承包、对外投资兴办经济实体等,从事经营活动的经营性资产,都要报财政及政府部门批准,由于非经营性资产对事业单位自身利益很大,因此少数单位没有将此项资产收益纳入到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中来,实行不报账、不批准行为,成了单位获利的小金库,无偿占用国有资产,对国有资产造成严重损失。

3.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是不少单位没有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有些单位即使制定了内部管理制度,但未真正执行,把制度束之高阁。二是账务处理不规范、不及时,导致资产账实不符、账卡不符,形成部分账外资产。三是资产权证不齐,权属错位现象比较严重。主管部门与下级以及部分单位与单位之间国有资产产权关系不清,权属错位。四是个别单位资产处置不规范,随意性较大。五是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存在风险,资产潜在损失严重。

这些问题的发现,对我们以后在加强国资监督管理,改进管理办法找到了着力点。

四、加强本市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目前资产清查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为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认真做好资产清查的后续工作,巩固资产清查工作成果

因时间紧难免会出现漏清、漏报和错报的资产,要求各部门和单位对资产清查工作进行查漏补缺;对资产盘盈、各项资产损失、资金挂账以及往来账款等,按资产清查有关规定核实审批后处理。

2.充分利用资产清查数据建立资产信息档案

对资产清查各项数据资料分类、整理、加工,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认清自身管理“真空”与“漏洞”,以提高各单位自身财务、资产管理水平。

3.建立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防止前清后乱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各单位要建立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及时掌握资产的结构、数量、质量,做到“家底”常清、情况常明,有效防止资产管理上的前清后乱,并要建立离任核查制度,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使用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物清,防止资产流失。

4.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制

要求各单位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健全资产管理责任制、落实相关人员、明确职责。从资产的购置、验收、使用、调拨、转让、报废、报损等各个环节加强制度建设,堵住资产流失的漏洞,使资产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真正杜绝账外资产和资产流失。

5.进一步规范资产处置行为,严格资产审批制度

产权转让、无偿调出、出售、报损、报废等资产处置和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都应严格按有关规定,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不得越权擅自处置。同时,针对这次清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经验交流会,进一步规范资产处置行为。

总结这次清查工作经验,我们认为应加强对各单位资产的专项审计和检查力度,必要时,也可借助中介机构力量对重点单位进行专项审计,以加大对各部门和各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提高国资监督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