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背景下的地方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管理探索

省厅人事处

2015年12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配套的《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方案》。在框架意见中,明确2015年在江苏、浙江、山东、广东、重庆、贵州、云南7省市开展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试点地区省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党管干部、统一管理的要求,加强对本地区审计试点工作的领导。本文对人财物改革试点背景下的地方机关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探索。

一、做好审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顶层设计

根据《关于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方案》、《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中关于审计队伍建设的有关要求和审计署《关于加强审计机关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意见》,结合浙江审计“十三五”工作目标,制定浙江审计系统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审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期限、步骤、分工等内容。尝试构建一个审计系统人力资源分层分类开发与管理的金字塔模型,如图1所示。

这是一个由审计人才的价值(重要性)、审计人才的专业、审计人才的人数组成三维度金字塔实体,并将金字塔切分为三个层次,形成三个阶梯,划分为三类审计人才:审计领导人才、审计管理人才、审计专业人才。

金字塔正侧面反映出三类审计人才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最上层的等腰三角形代表审计的核心人才——审计领导人才,中间梯形代表的是审计管理人才,最下层梯形代表的是审计专业人才。如图2所示,在平面三角形中,审计领导人才数量在审计人才中所占的比例最小,审计管理人才数量所占的比例次之,审计专业人才数量在整个审计人才中所占比例最大。



审计领导人才应具备的条件要求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一般应具有与审计工作相关的财经、法律、工程、管理等方面的领导工作经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以及与审计业务工作相关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或执(职)业资格。职责主要是计划、决策、组织、协调,人数比例应不超过10%。

审计管理人才应具备的条件要求是:具有一定的审计、会计等专业知识及法律、管理等相关知识,职责主要是综合管理,人数所占比例应不超过30%(根据审计机关级别可适当调整)。

审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条件要求是:具备审计工作所需的财政、金融、会计、税务、环境、工程、投资等专业知识及法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职责主要是开展审计业务,职称一般应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人数所占比例应不低于60%。

二、强化对地方审计机关领导班子的管理

(一)提前介入。积极与当地党委政府沟通审计机关领导班子空缺岗位任职要求,按照《审计署关于加强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的有关要求,对选拔任用人员的专业学历、工作经历、性格要求及其他特殊条件进行深入沟通,以便与当地党委政府选拔任用更适合于审计岗位的人才。

(二)要全过程参与。上级审计机关派出考察人员,与当地党委政府共同组成考察小组对拟任人选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考察。

(三)加强日常管理。贯彻落实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分片联系和定点走访制度,加强对下一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的调研、分析和指导。上一级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对下一级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的谈话、参加其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掌握下一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思想和工作情况。下一级审计机关应当将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所在地区党委、政府领导对审计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各类突发事件、重大事项及处理结果等情况及时报告上一级审计机关。

三、强化审计机关机构设置、编制管理和人员配置

(一)优化审计机关机构设置。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后,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的工作目标和重点都将发生变化,与之相对应,各级审计机关的内部组织结构也需进行调整。对省级审计机关来讲,随着市、县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编制管理、机关经费管理、项目计划管理等管理职能的进一步集中,今后承担管理工作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因此在机构设置上,可以适当考虑增加综合管理处室和相关人员的配置。而对于基层审计机关来讲,随着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领导的强化,可以大大减轻综合管理类工作的压力,将更多的审计力量投入到审计一线工作。在此次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中,可以对全省各地审计机关的下属事业单位进行适当调整,统一设立投资审计中心、计算机审计中心等专职机构,在单位名称、单位性质、经费来源上进行统一设置,统一研究事业单位人员身份转变的途径。

(二)积极探索审计组织模式创新。随着审计工作的快速发展,统一组织项目模式、大数据审计等现代化审计技术和管理方式逐渐成为审计工作主流,这些审计技术和管理方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项目运行的效率,促进审计项目的顺利实施,而且使审计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和信服力。在这些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扁平化的组织机构设置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传递过程中的推诿、扯皮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过程中,同样要积极探索审计组织模式创新,打破处(科)室界限,积极整合审计资源。

(三)统一审计系统编制管理。对全省审计机关人员编制、在岗在职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将人员编制收归省厅统一管理。省级审计机关可统筹全省审计工作实际,结合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审计工作的需要,合理确定各地审计机关编制人数,对部分专职审计机构欠缺、人员编制较少的市县审计机关进行调配。在用好现有编制的基础上,通过省级机关的纵向快速通道实现全省审计机关机构编制的补充和完善。

四、大力提升审计队伍的专业性

(一)把好入门关。首先,要结合现有队伍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不足,制定长期的审计人才录用规划,有目标、有计划地招录审计系统急需人才,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改善审计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其次是要统一任职标准。审计机关各类人员的任职标准、晋升标准,应当在全省范围内统一规定。所有新录用人员包括新晋升人员都应当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资格认证。再次,要统一录用。所有新录用的人员都应当按照类别分类选拔,同一类别的人员应当按照相同的标准、相同的程序,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录用。

(二)把好培训关。建立一套审计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全方位、多层次、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等级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以更新知识为主进行新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培训,以及开展以提高工作水平为主要目的技能培训。集中师资力量,在全省范围内对所有审计执法人员进行分类培训,同一类别的人员,培训的内容、时间、要求应当统一。

(三)把好考核关。加强日常考核和量化考核,可以由省厅牵头,研究制定在全省范围内相对统一的、部门和个人结合的量化绩效考核办法,统一进行考核。对审计执法人员的投诉应当由省厅法制部门统一受理,并负责调查处理。

五、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大力推动审计职业化建设进程。借鉴司法系统、注册会计师等职业化改革的经验,探索建立审计职业保障制度、以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为基础的审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制度、以绩效、能力、职业道德为核心的职业身份晋级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审计人员定期增资制度,利用“行政职级+技术职级并行”的双轨制职业模式,逐步提高审计人员收入,切实体现审计工作特点和工作质量的保障体系,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强化考核评比的结果运用。充分发挥考核激励奖惩作用,坚持真考真用,把考核结果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科学评价干部、选拔任用干部以及对干部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实现干部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的有效结合。对优秀领导班子和干部,给予表彰;对综合考评前列的部门主要领导和先进个人予以重点培养,符合后备干部资格条件的,可列为后备干部优先提拔任用。进一步整合完善现有的考核评比办法,将考核结果的运用以制度的形式予以刚性保障。

(三)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审计人员文明素质,加强集体凝聚力,对审计核心价值观产生深刻的认同感。围绕重要节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组织献爱心、扶贫助残等公益活动,营造一种文明、和谐、包容的审计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