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数字经济时代下内部审计转型的思考

施群力 郑建华

  数字经济时代下,信息技术和实时经济的迅猛发展,大数据的运用,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内部审计必须以审计技术创新带动内部审计理念、组织模式、管理流程和审计能力的全面升级。

  一、认清形势,以创新理念引领内部审计新发展

  面对技术的快速发展、业务的快速变化、数据的互联互通,内部审计必须转变理念,以大数据审计思维引领内部审计的转型升级。

  (一)树立全量审计思维。抽样分析是信息缺乏时代和信息流通受限制时代的产物,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使审计范围不再受制于随机抽样的样本,一切事物都可量化,变为数据,成为合理决策的有力武器。树立全量数据思维,从“抽样审计”向“全量审计”转变,通过对全量数据的综合分析和风险识别,挖掘风险特征和趋势,可以协助选择审计对象和确定审计重点。在对数据的全面掌握、充分挖掘和技术运用的基础上,安排项目计划和实施现场审计,将会极大地改变现有审计作业模式,弥补很多因手段落后而不能审、审不了的缺陷,大幅提升审计效能。

  (二)树立持续审计思维。持续在线系统可以通过内置审计模块、控制层和审计数据仓库来实现数据的在线获取、审计的自动处理和结果的在线反馈,突出了审计的实时性与持续性。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持续审计成为可能,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借助数据挖掘等方法,可以实时远程进行审计并导出结果。树立持续审计思维,从“时点审”向“持续审”转变,逐步将审计关口前移,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和高度自动化的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对象进行风险识别、持续跟踪和实时监测等,连续分析和比较取得的数据和具体标准之间的差异,增加了发现重大错误、遗漏和舞弊的可能性,可以动态掌握被审计单位(对象)的运营状况、内控情况和风险态势等,从“现场+人工”向“非现场+智能化”转变,有效识别、预测判断重大风险和经营问题,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

  (三)树立风险导向审计思维。风险导向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经营行为和风险状况的全面考量。树立风险导向审计思维,从识别“单业务条线风险”向“全面识别关联风险”转变,以风险为导向引导项目的方案设计和程序执行,掌握风险动态、开展线上分析、形成审计思路,可以快速发现审计疑点,准确定位风险,准确预测业务发展的趋势和风险演化的方向,实现从发现风险向预测风险扩展,审计建议将更具实用性和前瞻性,能做到风险识别在前、风险控制在前,从而更好地促进业务经营稳健发展。

  二、革新流程,建立健全大数据审计工作新机制

  建立健全联网审计制度和大数据审计工作机制,打造数据先行、数据分析与现场核查相结合的的现代审计新模式,是适应数字经济下的新形势,释放审计新动能的重要法宝。

  (一)建章立制,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机制。大数据审计离不开完整、真实和有效的电子数据。要明确规定被审计单位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电子数据的义务,要建立健全大数据采集制度,及时根据审计工作需要,采集被审计对象提供的相关电子数据信息和必要的技术文档;要明确规定在确保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被审计单位要协助开展联网审计,为现场审计工作提供开展电子数据分析的工作环境等。要明确电子证据的合法效力,使审计结果更合法、真实及有效。

  (二)防范风险,建立大数据审计保密机制。大数据是把双刃剑。商业银行大数据包含客户和内部诸多的敏感信息,一旦发生泄密事件,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要建立数据授权模式,通过授予不同审计人员的数据查询分析、存取使用等权限,有效防范数据信息的泄露。要加强数据传输存储使用过程的保密管理,使数据在满足审计需要的同时,严格控制在指定权限范围内。

  (三)革新流程,建立大数据分析运用机制。数据审计的价值体现在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应用上。要在做好海量数据的采集、转化和清理分析工作的基础上,做好审前分析,通过对大量原始数据的挖掘,寻找数据特征,构建审计模型,为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数据的深入剖析奠定根基;要规范数据分析内容和重点,通过与现场核查相结合,对资金流、现金流和大额异常交易进行分析,以锁定审计重点和疑点为方向,发现疑点,深挖严查;要从海量数据中快速有效地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关联、比对、筛选、模型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加工”,挖掘事实真相,实现数据“增值”。

  三、抓住机遇,充分运用大数据审计技术新工具

  为了适应大数据审计需要,我们必须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用技术创新驱动审计发展,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及时发现问题、精准判断评价、即时做出反应的能力。

  (一)“建好”审计信息系统。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系统建设,是应对数字经济时代挑战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必由之路。要全力推进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着力解决“靠什么审计”问题;要全面建设和丰富大数据集市,构建完整的审计资源管理平台,形成包括数据管理中心、数据分析平台和审计信息管理等功能平台;要加快数据采集,探索建立从业务系统和外部共享数据中长期取数机制,让海量数据真正“动”起来,为深化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和综合分析运用提供“利器”保障;要开展数据集市、关键风险指标设计与审计模型体系的建设工作,从业务层面、内控角度加大审计模块集群应用的开发力度,加大数据挖掘技术在审计项目、风险预警领域的应用;要以建设数据分析平台为核心,提高审计模型精准度和覆盖面,确保审计系统对现场审计的技术支撑,通过“非现场+智能化”平台,实现对重大风险的预警和判断,有效指导审计计划编制、审计重点确定和审计资源分配,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标准化的审计流程,实现审计工作的集中管控、审计资源的高度共享。

  (二)“联好”审计作业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大非现场分析技术在审计项目、持续审计和风险预警“三大领域”的应用,是加强对审计现场业务指导和开展持续审计监督的有效手段。要推进审计信息系统的网络互联,全面推广“非现场+智能化”的审计管理平台和移动式在线联网审计,实现对审计项目的统一管理和实时监控,实现非现场与审计现场之间信息共享,以达到“远程排查,精确审计”的目标。要探索开展持续审计监督,通过快速获取数据、动态分析和发掘异常,动态、灵活地实施持续审计、风险评估、实时分析、审计发现跟踪等活动,及时掌握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变化态势等整体情况,有效识别和分析业务经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化解单个审计项目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达到“精确制导、准确检查、有效监督”的目标。

  (三)“用好”审计系统工具。推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是提升审计监督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有效破解审计部门人少事多的矛盾,做深做透审计项目,必须增强在信息化环境下查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通过归集数据、分析数据、查找疑点、综合提炼等数字化审计技术,推动现场审计由“大海捞针”向“重点撒网”转变,提高审计的精准度和时效性;要发挥非现场数据分析优势,充分运用风险评估方法,合理利用审计模型、数据挖掘技术等,评价内部控制情况、识别业务经营风险、分析内控薄弱环节、发现违规问题线索,提升风险信息的获取和识别能力。如对客户各种碎片化信息进行数据获取和整理,为客户进行“立体画像”,结合客户行为分析,判断哪些客户违约的可能性大,哪些特征的客户风险大等,提高风险的可审性和管理力度;要全力组建好一支数据分析团队,实现快速构建数据模型实施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以审计方法、模式的创新,推动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等审计能力的持续提升。如按业务专长分财会、信贷、国业和资金业务等组,组织定期开展数据分析,按照审计要求开展专题分析和针对重大风险开展持续监测等,并及时向单位领导和风险部门提交专题分析报告、重大风险预警报告等,为领导决策、风险管理和审计管理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