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管理会计的应用探索
□ 文 何雪锋 陈静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调整的窗口期,扎扎实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有企业寻求经济新增长点的一种新思路,其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为核心任务,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通过管理会计助力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加快国有企业建设实体经济、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去产能”,即“增加有效供给,去除无效产能”。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商业模式应运而生。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要以减少和消除管理粗放带来的弊端为目标。具体说来,企业应借助“互联网+”这一新技术,综合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分散于各个部门的“碎片化信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财务信息一体化,再利用管理会计(如预算管理、本量利分析)分析、识别及淘汰落后低效过剩的产能,以此来确定市场有效需求,实现“去产能”。
“去库存”则是降低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库存水平,解决企业现存库存量大的问题。近年来,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库存商品有增无减。这不仅是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还占用企业的大量现金。具体说来,广义的去库存要求企业建立稳定完整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从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这一角度,完善企业供应链,然后合理调节施工材料,从源头上实现“去库存”。狭义角度则要求利用平衡记分卡,建立以适时制为基础的存货管理制度。通过适时制工具计算出最佳的库存标准值,实现“去库存”。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形成了严重的债务链条,致使其面临着过高的利息负担,甚至部分企业面临资不抵债的情况,严重者甚至危及企业生存。为了防止出现这一多米诺骨牌效应,实现“去杠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国有企业应该从整个债务链条出发寻找主要的突破口,同时,利用管理会计工具———资金全面预算管理,来帮助企业进行有效决策,以达到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协助管理者进行决策的目的,从源头上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
以占据企业半壁江山的制造业为例,在生产成本控制方面,采用管理会计目标成本管理法进行成本控制,优化制造方案及工序、消除无效作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在资金管理中引入供应链管理,通过“横向”资金集中方法,完成资金与业务的无缝对接,最后再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实现企业的信息共享。而且,在营改增的大环境下,结合大数据分析,国有企业还要把资金管理与税收筹划联系起来,运用科学方法从各个方面实现“降成本”。
同时,企业应将“去杠杆”与“降成本”结合起来,采取加强资金管理、调整融资结构及制定合理融资策略等措施控制企业成本。
“补短板”就是鼓励国有企业创新,是对当前供需失衡的主要问题补足其供应短板,进行产业升级,从“质”和“量”两方面增加有效供给。企业应该注重管理会计的创新实践,将财务、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国有企业的业财一体化,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比如,利用会计核算,合理估算无形资产价值、相关的研发支出等,并不断改进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和管理,从而实现科技创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加强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从而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优质服务。
供给侧改革所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每个任务的完成有助于另一个任务的有效推进。企业要通过运用管理会计中的标准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等工具加强国有企业管理,实现相关资源的有效分配,进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 的实现。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经济新常态下,管理会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服务型工具,更是国有企业现在以及以后价值创造的利器,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企业应该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适应时代和形势的发展,推动管理会计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让有限的资金和资产创造最大的价值,不断挖掘国有企业的潜在价值,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推进管理会计工作转型升级,最终提高安全生产率,实现效益型增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