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算绩效管理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通过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政策与实务、新预算法政策解析、政府会计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税收相关政策与筹划、政府采购等14门课程的学习和归纳,在理论与实际比较中,稍许加以融汇贯通,就能寻找到工作的薄弱环节、弄清改进思路、突出未来重点。
结合自身的单位及工作特点,从预算绩效管理及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特点构建相应管理会计体系方面谈以下体会:
一、关于预算绩效管理
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效果。预算绩效管理是指在预算管理中引入绩效理念,在关注预算投入的同时重视预算产出,将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纳入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全过程,以提高政府资金配置的经常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预算支出的结果导向,注重支出的责任和效率,重视预算支出成本的节约和单位效率的提高,要求政府部门在预算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绩效管理必须切实融入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的每个环节,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在管理上形成一体化,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做好本单位的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绩效评价实施和评价结果应用等具体工作,切实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要想让一个部门(单位)绩效管理系统工作起来,必须切实转变无绩效目标的事后评价、流于形式的评价等不规范做法,形成相对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框架体系,着力构建“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由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共同组成的综合系统。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它通常由产出目标和成果目标组成,应当具体、明确、可衡量、可完成且有时间限制。部门(单位)申请预算时,应按要求申报绩效目标。同时,财政部门应加强对纳入绩效目标管理试点范围项目的绩效目标审核,作为预算安排的前提和主要依据,并在批复单位预算时一并批复绩效目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要对绩效信息适时进行跟踪监控,重点监控是否符合预算批复时确定的绩效目标,发现预算支出绩效运行与原定绩效目标发生偏离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预算执行结束后,财政部门或预算部门要认真分析和积极利用决算数据,对财政支出的实际绩效进行评价,客观公正地评价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应扩大重点绩效评价结果公开的范围,强化社会监督,实行绩效问责,促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发挥实效。
部门(单位)在预算编制阶段不仅要对预算资金进行合理的安排,还要确定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细化绩效评价指标,通过设定评价指标体系对预算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价和反馈,使得各部门改善预算编制工作。
部门(单位)在预算执行阶段应建立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机制,定期采集绩效运行信息和数据并进行分类、汇总、整理分析,对绩效目标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纠偏扬长,促进绩效目标的顺利实现。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到日常预算管理中,研究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对绩效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漏洞,及时反馈给被评价部门和单位,作为其改进预算管理、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
部门(单位)在预算评价阶段应逐步建立“谁干事谁花钱、谁花钱谁担责”的绩效问责机制,通过对预算资金进行考核评价就能得出此项资金是否花到位,是否有价值,强化绩效评价内容,发挥绩效评价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并把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到下一年度的预算管理工作中。对于使用效率较佳的单位给予奖励,或者对其在以后的预算申报给予一定的自由,对于那些对公共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的单位,以后申报的预算要严格控制,及时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生产效率较低以及资金花费超标的预算项目。
二、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加快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不断提升其内部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财政绩效的重要手段。
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应主要围绕单位预算业务事项进行管理,根据相关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分析等,及时发现单位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从而对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及业绩评价,促使单位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仅实现自身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远不是其构建管理会计所要达到的目标,以绩效管理为主导,为社会提供高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最大程度发挥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才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是根据单位的职责、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对计划年度内单位的财务收支规模、结构和资金来源与去向所作的预计,是计划年度内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在财务收支上的具体反映,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建立单位管理会计的前提应是设计、实施并不断改进单位预算管理体系,以更好地提供管理决策信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大致思路是: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与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全程紧密联系,涵盖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等全过程,并将内控体系嵌入预算管理系统,同时与财务核算系统对接,通过信息系统及时掌握预算的安排、执行及验收评价等情况,从而形成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为单位管理部门提供管理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以预算管理为主导,资金管控为核心,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动态监管是控制系统的重点,通过分析系统传递的一系列指标,运用在预算执行的各个环节,如资金资产的投入、运行等,监控资金在使用单位的流程及所要实现的目标,及时修正单位在预算业务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使单位的经济业务事项严格按照既有的预算计划卓有成效地运行。以行政事业单位专项项目资金为例,在项目准备阶段,要求报备资金需求量、工作流程、实现手段,甚至具体到物品设备的采购计划,各项费用都应有详细的测算依据;在项目实施阶段,按照工作进度使用预算资金,在中期实施过程中,还应对正在实施的项目进行检验,及时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必予以调整;在项目验收阶段,除了质量目标考核,还应对项目成果进行绩效评价。整个过程实际上是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等制度的有机融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管理模式。
常德市水利局 盛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