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镇(街道)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1+3”量化评价模式
袁祖平
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是德清县审计局围绕推进全县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监督目标安排的一项重要审计任务。两年多来,德清县积极探索,大胆尝试,结合被审计镇(街道)的资源禀赋特点,围绕主要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重要方面进行审计,试行了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党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德清特色、务实高效的镇(街道)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1+3”量化评价模式。
一、探索缘由
(一)基于现实性的需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一项全新的审计,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审计机关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而且自然资源资产、生态环境损害问题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生态环境效益显现较慢,用现在的自然资源资产状况,很难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职履责情况的好坏。
(二)基于科学性的需要。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加上审计人员知识、能力以及受审计深度、广度因素的影响,审计评价结论可能带有审计人员的主观色彩,不够科学,甚至还可能存在错误。即使通过审计直接作出了定性评价,分出“好”“较好”“一般”等不同标准,但因缺乏硬性的数值评价标准,说服力不够强,被审计领导干部往往难于认同。
(三)基于全面性的需要。国土、林业、水利、环保、信建、城管、农办、五水共治办等主管部门配有各条线上的专家资源,他们对被审计镇(街道)土地、林业、水及治污、治水的年度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的一个重要参考。同时,自然资源资产、生态环境损害问题一般表现在基层,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镇(街道)的村干部、村民对本地区自然资源资产、生态环境情况最为熟悉。因此,除综合主管部门的年度考核结果外,再增加村干部、村民代表的满意度测评结果,可以促使评价更为全面。
二、模式设计
基于上述考虑,德清县审计局做了有效探索,对被审计的镇(街道)试行“1+3”量化评价模式。“1”是指审计组根据审计发现问题等情况,按照扣分规则对25个基本评价指标及修正指标的量化打数(权重80%),“3”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主管部门年度考核结果的量化分数(权重10%)。二是村干部满意度测评结果的量化分数(权重5%)。三是村民代表满意度测评结果的量化分数(权重5%)。最终按照“1+3”量化得分,综合评定“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
(一)审计评价指标及量化。围绕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资金使用管理五个方面,设计25个基本评价指标及修正加分指标和修正扣分指标。
基本指标档次及分数。基本指标共25个,每个基本指标基准分4分,共100分。每个基本指标设四个档次,对应分数为:A档4分,B档3.2分,C档2.4分,D档1.6分。根据审计发现问题涉及的数量、金额及性质,逐一确定每个指标的档次。
修正指标及分数。加分指标:任期内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获得省部级以上先进或者重大体制机制创新被省部级以上党委政府充分肯定的,酌情加分,最高5分。扣分指标:任职内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重大自然资源资产损害事件、因损害生态环境被市级主要媒体曝光的,酌情扣分,最高5分。
审计评价指标量化得分=(得A档的指标个数×4+得B档的指标个数×3.2+得C档的指标个数×2.4+得D档的指标个数×1.6+修正加分-修正扣分)×权重(80%)。
(二)主管部门年度考核结果量化。百分制量化。根据国土、林业、水利、农业、建设、环保、城管、农办、“五水共治”办9个县级主管部门提供的对被审计镇(街道)的年度考核结果用百分制进行量化。
主管部门年度考核结果量化得分=∑各主管部门年度考核结果的量化分÷考核部门数(9)×权重(10%)。
(三)村干部满意度测评结果量化。村干部满意度测评。每份问卷针对当地镇(街道)党委、政府对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视度、资金投入力度满意度、河道和生活饮用水水质满意度等方面,共设单项选择题10个,每题基准分1分,共10分。每题设4个选项,对应分数为:A选项1分,B选项0.8分,C选项0.6分,D选项0.4分。
村干部满意度测评结果量化得分=(得A选项的题数×1+得B选项的题数×0.8+得C选项的题数×0.6+得D选项的题数×0.4)÷参测人数×(100÷题数)×权重(5%)。
(四)村民代表满意度测评结果量化。村民代表满意度测评。每份问卷针对与往年水质比较、环境卫生状况、农户的改厕率、农户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方面,共设15个单选题,每题基准分1分,共15分。每题设4个选项,对应分数为:A选项1分、B选项0.8分、C选项0.6分、D选项0.4分。
村民代表满意度测评结果量化得分数=(得A选项的题数×1+得B选项的题数×0.8+得C选项的题数×0.6+得D选项的题数×0.4)÷参测人数×(100÷题数)×权重(5%)。
(五)量化得分及量化评价等级。“1+3”量化评价得分=审计评价指标量化得分+主管部门年度考核结果量化得分+村干部满意度测评结果量化得分+村民代表满意度测评结果量化得分。量化评价设“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
三、启发与思考
通过试行“1+3”量化评价模式,有效降低了审计人员的人为影响,增强了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和精准度,提高了被审计镇(街道)领导干部的认可度。但因客观条件限制和审计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也存在着森林资源、水资源等部分基础数据无法取得、无法进行责任界定等问题,破解这些“瓶颈”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再做深度探索。
(一)从分类设计上下足功夫。不同的镇(街道)自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情况各不相同,甚至差距很大。采用同一套指标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合理,所以应对县内各镇(街道)进行适当分类,建立与镇(街道)类别相配套的评价指标,或是建立一套基本评价指标,根据镇(街道)类别进行必要的修正、完善和补充,促进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与被审计对象相适应。
(二)从合力共为上下足功夫。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仅仅靠审计机关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应强化领导机制,在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下专设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工作,共同研究解决审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为审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制定镇(街道)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暂行办法或实施意见,明确各责任单位对自然资源资产的负债表编制责任、审计责任、配合责任和工作要求,形成工作合力。
(三)从定责追责上下足功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合理区分、科学界定生态环境破坏中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因此,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应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和生态环境损害情况为主要依据,细化与《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制度相衔接的具体操作办法,明确对镇(街道)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以及相关负责人的追责情形和认定程序。
(作者单位:德清县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