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撰写审计报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沈 建
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对象实施审计后所出具的一种审计文书,是审计机关审计工作的主要产品,是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审计形象的一个体现。因此,写好审计报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四个方面谈如何在“食材”“调料”给定的情况下,把审计报告这道“菜”做好。
一、撰写审计报告的态度
审计报告的重要性,决定了撰写审计报告必须要有一个负责任的态度。一要高度重视,二要认真细致,三要拉高标杆,四要自我加压。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最终载体和审计质量的集中体现,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在行动上认真细致、拉高标杆、自我加压,才能不断提高审计报告质量,进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二、撰写审计报告的原则
撰写审计报告需把握几个原则,可以归结为四个词:平实、准确、正确、凝练。平实是基调。审计报告是公文,对事实描述要平铺直叙,要中性,不作带有感情色彩的表达。应避免使用“很”“非常”“甚至”“极其”等词语。准确、正确是核心。事实描述要准确,不能产生歧义,尽量不用“个别”“少数”“部分”等词语,要尽可能具体化、量化;数据、引用标准要正确,特别是问题部分,数据、引用标准错误,那就谈不上是合格的报告,甚至会带来系列不良后果。凝练是追求。要用简洁的文字把意思表达完整、清晰。
三、撰写审计报告的方法
撰写审计报告的方法可以归纳为6个字——听、看、问、议、抠、读。前4个字是管大局,后2个字是抓细节。
写报告很关键的一点,是写报告的人要对取证单上反映的问题理解、吃透,并形成自己的逻辑。这样,对于整个报告的谋篇布局、问题整合才能通体顺畅,对于问题定性和描述才能准确清晰。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听、看、问、议”四个方向把握。
听:要善于倾听。倾听是作为写报告的人了解、掌握问题来龙去脉很好的方式。在写报告之前,两个对象需要去倾听。一是审计人员,二是被审计对象相关人员。写报告最基础的材料是审计取证单和审计底稿,其质量的高低对写好报告影响较大。在审计取证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能力、水平不尽相同,特别是目前大量项目抽调、外聘人员,取证材料的质量更是参差不齐。因此,在撤点之前,通过倾听这两方面人员的解释和介绍,可以及时修改完善取证材料,以减少撤点之后的被动性,也有助于写报告的人对每个问题了解更全面、更透彻,便于从整体上去把握。
看:看签证材料。审计取证单签证完毕后,对于写报告的人来说,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看这些签证单。要把取证材料和被审计对象的签证意见、所附证据结合起来看,逐步消化、吸收。对于被审计单位有不同意见的签证单,可以用表格整理,以清单的形式列出问题事项、取证表述、被审计对象意见以及审计人员对签证意见的意见等,便于后续询问和讨论。
问:对不明白、不理解或难以把握的事项进行再认知。可以从两个角度来问。一方面,是站在写报告者自身的角度,对取证材料上不明白、不理解或难以把握的事项,向取证当事人问清楚。如果某一问题取证当事人也弄不清楚,则最好不要写进报告里。另一方面,是写作要站在第三者或者是领导的角度,设想他们会不会明白或可能还要进一步了解什么,对取证材料上没有反映的,要向取证当事人或被审计对象的相关人员问清楚。
议:议也就是讨论。写审计报告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一份高水平的“好”报告,是团队齐心协力完成的。对审计报告要进行审计组组内讨论,处室内讨论,从各自的视角去解读报告,使审计报告内容没有歧义。写报告的人跳不出自身的局限,对某些问题的定性、事实的描述就不够精准、清晰。讨论的目的在于抓住重点,主要讨论:问题部分结构布局、问题归类整合、问题定性、问题描述准确性等。
写审计报告要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不能出错,守好审计质量这条生命线。可以从“抠”“读”上下功夫。
抠:做到咬文嚼字。写审计报告在文字上要有“抠门”的精神。“抠”一般针对的是一些细节,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放过。比如一个“等”字,在很多公文里会看到,我们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习以为常。但是,有些地方明明是可以精准表达,还习惯性地加个“等”字,反而使表达不够准确,或者说不够凝练了。如:“某市交通局等3个部门未公开部门预决算”,这里的“等”字是没问题的。但在具体描述时,把这3个部门都点出来时,也在后面加一个“等”,即“某市交通局、国土局、林业局等3个部门未按照规定公开部门预决算”,就显得多余了。
读:把报告全文朗读一遍。实践发现,读报告要比看报告好。看的时候比较快,容易跳跃,而读的时候必须逐字逐句,更细致,更能找出错字、漏字、多字等问题,还能发现一些逻辑不畅等问题。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写报告的人自己朗读一遍,一种是一个人读,另一个人听、看。实践证明后一种方式更好。“读”比较适合放在正式报告出去前的最后两个环节:一是代拟稿完成,走流程之前;二是办公室核稿完成,校对之时。
四、撰写审计报告的注意事项
(一)审计评价——四个注意事项。一是评价包含正负两方面,用语要适度。正面评价用词应适度,不要过高过满,多用“总体、基本、较好”之类的词语,不要用“完全、非常、很”等词语,负面评价要点出具体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二是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三是审计评价意见不能与审计发现的问题相矛盾,导致前后矛盾。四是评价内容(或篇幅)不宜过长。审计评价,特别是正面评价,有为被审计对象“背书”的性质,内容越长,审计风险也越大。
(二)问题和处理意见——三个注意事项。一是问题表述体例要一致。问题表述由事实、标准、结论和处理意见等要素组成。排列顺序可以为“事实、标准、结论和处理意见”,也可以为“标准、事实、结论和处理意见”,但在同一报告里,这些要素排列应保持稳定一致,应使用同一种排序顺序。二是问题排序要有讲究。一般应按重要性原则进行排序,由重到次排列,对问题性质严重、相对重要、金额较大的问题靠前排列。三是问题标题要精要。标题应当提纲挈领,能高度概括具体描述的问题,要与其事实、标准、结论相匹配,防止与描述内容脱节。
(三)审计建议——四个注意事项。
要有针对性。一是要针对被审计对象,二是要针对审计出的问题。要从被审计对象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提出应由其他单位或上级政府解决的建议。要注意问题部分与建议之间的相关性,不能对报告中没有反映的问题提出建议。
要有可操作性。审计面对的审计对象不尽相同,各有各的行业特点、专业要求和实际情况,一次审计不可能了解得十分透彻。因此要尽量吃透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审计建议应尽量具体、周全、中肯,有的放矢。从宏观层面来说,就是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从改革体制、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等方面提出建议。
用语要恰当。审计建议的语气上要恰当,一般不要使用“应当”“必须”等命令式的词句,而应用“建议”“可以”等委婉的词语。
不要将法定要求降格为建议。就是不要将法规中的条款内容直接作为建议,因为法规中的条款内容是硬性要求,是必须要做的,作为建议就不妥当了。
(作者单位:省厅财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