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建立新时代国资国企财务监管工作体系转型
2017 年,全省国资国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 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着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 断 开 拓 市 场,提高经营 效率, 克服成本费用增长压力,企 业 经 济 运行呈现 稳中向好态势,财务监管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姻 全省国资国企运行情况
(一)积极开拓市场,营业收入大幅增加。 1-11 月,19 家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6855.8 亿 元,同比增长 25%,11 家企业增速超过两位数。各 市监管企业 1-10 月实现营业收入 3076 亿元,同 比增长 32%,湖州、台 州 、杭州、舟山、嘉兴、绍兴等 市增幅超过 10%。 (二)把握市场行情,利润总额实现稳增长。 1-11 月,省属企业累计实现利润 315.4 亿元,实 现 正 增 长, 同比增长 0.2%。其中,16 家省属企业利 润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同时,各市国资委加强 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全力推动监管企业保增 长,总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各市监管企业 1-10 月实现利润 134.5 亿元,同比增长 12.2%, 舟 山、嘉兴、湖州、绍兴、杭州等 5 市增幅超过 10%。 (三)深化内部挖潜,资产规模质量进一步提 升。资产规模较快增长,截至 11 月底, 全省国资机 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 38234 亿元,其中,省属企业本年首次突破 1 万亿大关,达 10779 亿元,同比 增长 10.8%。资产运营质量提升, 1~10 月, 全省国资 机构监管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增长 10%,流动资产周 转率增长 15%,三项费用占用水平下降 15.3%,应 收账款、 存货“两金”占资产总额比重下降 15.3%。 (四)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要求,国资统计工作圆 满完成。在各省属企业和国资系统的共同努力下, 我省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体系不断巩固,效率和质量 进一步提升,2016 年全省企业国有资产统计工作 圆满完成。再度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全国国资统计 工作先进单位, 继续在全国各省份中保持领先。 姻 2017 年省国资委财务监管重点工作开 展情况
(一)不断夯实财务基础,切实提升审计监督有 效性。一是强化出资人财务监管审计工作要求。要 求审计中介机构切实提高审计质量,重点对重大风 险和不规范问题展开专项审计,进一步增强审计独 立性。二 是 强 化 审 计 结 果 运用。 专门听取审计中介机 构对省属企业年报审计情况汇报,将有关情况形成 审计动态专题报告报领导参阅。三是加大审计质量 管理力度。全面摸底省属企业自行委托审计中介机 构情况,并首次将省属上市公司以及非我委委托 5 家重点单位纳入年度审计质量评价范围,通过审计机构年检将 8 家不符合资格要求的中介机构予以 出库, 从而形成审计监督管理的工作闭环。 (二)全面推进提质增效工作,促进降本增效和 加快转型。一是做好提质增效工作阶段性总结。专 门下发文件要求省属企对 2016 年“三去一降一补” 等 5 大工作任务、12 个方面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并向 省政府专门报告。二是加强动态监测抓好关键指标 落实。通过财务动态监测、 预算管理等抓手,按季度 对提质增效各项关键任务指标进行统计监测,剖析 制约瓶颈和存在问题,积极督促企业强化目标任务 执行。三是积极争取外部政策支持。撰写专项调研 报告和意见建议,积极向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反 映完善当前税收政策制度、规范涉企收费,以及完 善供给侧改革政策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三)主动出击掌握风险情况,加强重点领域风 险防范。一是重点开展省属企业金融、大宗商品贸 易风险研判工作,对金融风险逐一分析研判,促进 企业及时发现薄弱环节,不 断 增 强 金融和贸易风险 意识。二是起草基金投资风控规范性文件,针对省 属企业基金投资风险管控制度的空白,研究制定 《关于加强省属企业基金投资风险管理的通知》,进 一步明确省属企业基金投资活动的决策主体和责 任主体,对于8种高风险基金投资业务划定红线, 要求企业进一步加强监管,有效防范基金投资风 险。三是以专项审计为抓手,下发财务决算管理意 见,加快推动企业解决制约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 扫除财务管控盲点和内部机制漏洞, 努力构建风险 管理工作闭环。四是结合信息化技术, 强化出资人 对企业改制、融 资 、投资、担保、利润分配、债务重组 和重大损失风险事项的监测,并大大缩短上报时 间。 (四)强化企业运行监测,发 挥 决 策支持作用。 一是着力加强企业动态监测信息利用效率。进一步 加强对省属企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监管企业与 兄弟省市间的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及时形成相关报告供各级领导决策参考。二是督促指导 省属企业实施信息公开。要求企业按规披露企业重 大经营信息,并 接 受 社 会监督,目前,省属企业已初 步形成了重大信息公开机制。三是针对今年以来省 属企业外贸出口增长乏力的现状,牵头召开省属企 业开放型经济工作座谈会,对省属企业认真贯彻落 实“开放强企”战 略 做出部署,要 求 各 集团高度重视 外贸出口, 努力克服制约外贸出口增长的困难。 姻 全省国资系统财务监管工作下一阶段 主要任务
(一)积极健全风险管控体系,有效防范经营风 险。一是加快建立健全与省属企业发展水平相适应 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加强风险组织架构、工 作流程、 内控规范等保障,形成覆盖风险监测、评估 预警、事 中 事后监管的风险管控闭环。二是完善出 资人风险管控体系。从不定期的风险检查,逐步向 定期的风险监测转变,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季报制 度, 及时反映企业存在的风险、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并加强对基金、金融等高风险业务的风控要求,进 一步规范省属企业高风险业务投资行为。三是推动 风险管控专业化建设。加强企业对宏观环境、产业 趋势、竞争伙伴、 重大风险等问题的基础性研究,强 化风险管控部门组织架构、人才队伍、考核激励体 系保障,确保为企业重大决策提供有效支撑。四是 严格规范企业内控管理。规范决策程序, 落实“三重 一大”决策制度, 落实重大决策出资人报告制度。五 是要加强对重大市场环境变化、高风险业务、重大 项目投资的风险管控。 (二)深入实施提质增效,提升企业长期发展能 力。一方面, 对提质增效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 结 合企业“十三五” 规划目标,构建省属企业中长期提 质增效发展目标,引导国有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 略,推动国有经济转型升级,努力确保全省国有经济质量效益在全国地方国有企业中保持前列。另一 方面,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工作。省属企业要 继续按照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有关要求,在去产能、 去库存、去杠杆上下功夫, 向盘活存量要效益,严格 落实清理长期亏损、资不抵债企业和低效无效资 产。 (三)做好全省国有资产统计工作,服务国资国 企改革发展。一是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进一步巩 固和完善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体系,要结合实际, 切 实加强工作组织,加强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严格 工作规范。二是要严格落实工作要求,确保国有资 产统计信息真实可靠,进一步增强防范和惩治统计 弄虚作假、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责任意识和使命 担当。三是深化成果应用,努力增强服务国资监管 与国企改革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企业经济运行 数据的动态监测, 充分挖掘统计数据蕴含的巨大价 值。2018 年全省国资企业财务快报系统将从单机 版升级为网络版, 将为下一步建立健全全省国有企 业全覆盖、 全级次的动态监测网络打下基础。 (四)不断夯实财务监管基础,提升会计信息质 量。一是准确把握新修订会计准则要求,及时修订 “政府补助”、“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 处置组和终 止经营” 等核算办法,有序推进新旧准则衔接。二 是 进一步规范收入、成本、费用确认,坚持实质重于形 式, 严格判断标准,不 得 通 过 虚 构 交 易 、循 环 交 易 等 方 式 人 为 做 大 收 入 规 模 ,对 无 交 易 实 质的“ 空 转 ”贸 易 以 及 变 相 融 资 行 为 不 得 按 照 贸易业务确认收入。 三是进一步规范公允价值计量与核算,合 理 计 提 各 项 资产减值准备,不 得 通 过 公 允 价值计量、资产重 分类以及减值准备计提或转回等人为手段调节利 润。四是切实加强职工薪酬核算与统计,全口径反 映企业各类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情况。五是要加强数 据审核,通 过 公 式审核、人工审核、二 级 复 核 方 式 , 确保数据的准确完整。 (五)引导企业财务监管转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引导管理会计转型。推动企业在战略管 理、预算管理、 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 绩 效管理、风险管理等七大领域方面扩大管理会计应 用的覆盖面,修订完善管理会计配套制度,指导企 业强化战略财务重心,健全完善经营分析体系,进 一步发挥决策支持功能。二是要深化资本运作。加 大探索省属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推动有条件的省属 企业成立财务公司;充分发挥资金平台等工具作 用,进一步对接资本市场, 盘活存量资产,通 过 多 渠 道 补 充 资 本 等 方 式 优 化资本结构。三是探索财务集 中管控。利用信息化手段,探索财务集中核算、财务 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推动财务聚焦深入业务、融 入 战 略 ,打造共享财务、业务财务、战略财务“三位一 体”的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六)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为财务监管提供 智力支撑。一是要开展省属企业财务人员队伍情况 调研,全面分析当前省属企业财务人员队伍建设中 存在的问题,研 究 提出相关的对策措施。并适时开 展国有企业总会计师、财务总监委派试点,不 断 完 善 出 资人财务监管体系。二 是 要 组织专业培训和管 理能力培训,开展业务研讨、 案例剖析、技能竞赛等 活动,切实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战略视野、产业 思维和风险管理等综合能力,提高对企业管理决策 和业务发展的支持与服务水平。三是推动企业完善 财务人员的选拔、激励、淘汰机制,加强财会人员梯 队建设,探索建立人才储备信息库,培育和打造一 支“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懂经营、善管理、谋决 策”的 财务监管团队。 (本文摘编自 2017 年 12 月 12 日刘盛辉在全 省国资系统财务监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